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25日訊小雨(化名)剛升入高一,便因社交焦慮對學業失去興趣,整日沉浸在網絡小說的虛擬世界中。起初,媽媽李女士以為這只是孩子暫時的放松方式,但小雨逐漸拒絕與家人交流,甚至連續多日熬夜玩手機,白天則無精打采、逃避上學,成績一落千丈。小雨的父親嘗試沒收她的手機,結果引發家庭的激烈沖突。小雨哭訴自己“是個廢物”,并指責父母只會講大道理,多次摔門而出。
圖片與本文無關
紐扣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的王老師通過深入溝通,針對小雨的情況提出了以下4點干預方案:
1.情緒標尺化:從“失控”到“可視化”在基地的團體輔導中,王老師讓小雨用1-10分標注每日情緒(如“早餐時焦慮5分,被同學打量后8分”),通過量化降低對情緒的恐懼感,同時幫助父母理解孩子的真實狀態。
2.身體反應同步訓練
當小雨情緒達到6分以上,引導她完成“握拳-呼氣-松手”的生理反饋練習,并配合語言暗示:“現在心跳很快,但它是提醒我保護自己,不是危險信號。”
3.家庭情景劇重塑認知
通過角色扮演,和基地伙伴一起演繹自己的遭遇,其他伙伴在體驗物理題看不懂題面后坦言:“現在的理科課程真的很難,解不出來也正常。”小雨則扮演班主任,學習用新的視角看待自己,發現“其實向老師請教問題也不丟人。”
4. 積極行為“微目標”獎勵
制定階梯任務:第一天對室友微笑(+1分)、一周內參加一次小組討論(+3分)。每完成一項,基地會頒發“勇氣勛章”,小雨父母需同步給予具體肯定,如:“你今天主動打招呼,我們看到了你的努力。”
(本文系真實案例,文中人物均為化名,請勿對號入座。)
閃電新聞記者 郝彬潔 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