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巡游隊伍綿延數公里、戲臺之下座無虛席、市集攤位琳瑯滿目……4月22日至24日,洪藍蒲塘橋祠山廟會如期舉行,三天吸引6萬人次到場。
柯建國 攝
民俗巡游傳非遺
4月22日至24日,每日上午9點,蒲塘社區500名村民自發組成民俗巡游隊,從祠山廟出發,抬著祠山大帝繞村巡游,途經蒲塘老街、圩埂、蒲塘橋、漁歌轉盤,最后返回蒲塘大戲臺。龍旗傘蓋開道、驚險拋叉、少女挑花籃、高蹺戲曲人物、祠山大帝神轎巡游,行進中,各個隊伍表演各有千秋、精彩紛呈。
沈華 攝
蒲塘橋祠山廟會起源于明朝,相傳是為了紀念三國時期治水有功的烏程侯張渤(祠山大帝)。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六是祠山大帝壽誕,加上前后一天,連續三天時間,村民們自發舉行盛大的廟會活動,祈求風調雨順、一方平安。
俞小將 攝
高蹺隊隊長蔣幫松已參與廟會23年,父親在腰鼓隊,母親在拜香隊,他自然而然地加入了表演隊伍。他感慨地說:“小時候看長輩表演,現在自己成了傳承人。高蹺近2米高,年輕人得練半個月才能站穩,但大家再忙也會請假回來參加訓練和表演。”
彭芳 攝
27歲的拋叉隊成員陶俊豪從10歲起就開始學習拋叉技藝,在他的爺爺——鑼鼓隊老成員的熏陶下,自小就深深愛上這項非遺文化。巡游時,他和隊員們一路進行“傳叉”“高空拋接”等精彩動作,引得圍觀群眾陣陣驚呼。“小時候看爺爺表演,感覺可自豪了,現在輪到自己上場,我會把拋叉這門手藝練精,讓更多人看到,把咱們的非遺文化一直傳承下去。”陶俊豪高興地說。
俞小將 攝
蒲塘橋祠山廟會已傳承500多年,它的成功舉辦離不開村民們的參與和支持。廟會期間,家家戶戶主動參與,出錢出力,共同努力讓這一傳統文化盛會持續下去。村民史年保感慨道:“比過年還熱鬧,年輕人從上海、廣東等地趕回來參加,這就是我們的根。”
戲曲雅音潤鄉村
廟會的三天時間里,每日下午和晚上,蒲塘社區的戲臺上都會接連上演精彩的戲曲表演。南京市首個民營院團改革創新示范點——溧慶黃梅戲劇團為觀眾帶來一場場視聽盛宴。
王培 攝
臺前座無虛席,觀眾全神貫注地欣賞臺上的表演。“我特別喜歡聽黃梅戲,每年廟會都會來。這些演員唱得真好,把人物都演活了!”老戲迷張大爺笑著說。
王培 攝
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新增了“蒲塘戲曲村”的“小梅花”表演。小演員們經過半年多時間的系統性學習,在今年廟會上迎來登臺“首秀”,贏得觀眾紛紛叫好。“第一次演出既緊張,又興奮!我很喜歡戲曲文化,希望能將這個非遺文化傳承下去。”漁歌小學“小梅花”戲曲班學生趙芮希說。
彭芳 攝
2024年以來,洪藍街道著力打造“蒲塘戲曲村”,并將每年10月定為“金秋戲曲月”,集中開展以戲曲為主的文化文藝活動。蒲塘社區在深入挖掘本土資源及傳統文化內涵的基礎上,持續豐富文化服務與內容,經常組織開展“戲臺傳薪”、戲曲比賽、戲曲知識講座、戲曲主題全民閱讀、戲曲周邊DIY等文明實踐活動,在傳統戲曲中融入現代元素,多措并舉滿足群眾戲曲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旅融合促振興
廟會不僅是文化盛宴,更是拉動消費的“黃金窗口”。在蒲塘老街,幾十家市集攤位沿老街延伸一公里,御帶糕、草莓、活珠子等特色美食與農具、手工藝品同臺展銷,吸引了大量游客駐足選購。
市集上手工編織的籃子十分搶手。攤主笑著說,廟會就像一個大舞臺,讓他們的手工籃子有了展示的機會,也讓他們的錢包鼓了起來,“以前這籃子就是自己編著玩,沒想到在廟會上這么受歡迎,這幾天賣的錢比以前幾個月都多!”
彭芳 攝
市集的一角,還有幾位村民正在現場制作傳統小吃,如油炸馓子、豆腐腦等,香氣撲鼻。“這些小吃都是小時候的味道,好吃!”游客們一邊吃一邊贊嘆。
洪藍街道蒲塘社區黨總支書記史衍紅表示,廟會期間,社區的餐飲、住宿等行業都迎來旺季,很多村民通過廟會增加了收入。同時,廟會也吸引大量游客前來觀光旅游,提升了蒲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近年來,洪藍街道巧妙利用廟會流量,串聯周邊旅游資源。游客白天逛廟會、晚間住民宿,帶動周邊餐飲、住宿消費增長。洪藍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要通過代際傳承、技術融合和文旅融合,推動蒲塘橋祠山廟會成為展示地方文化、拉動經濟增長、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平臺,讓非遺文化綻放更加璀璨的光彩。
記者 | 韋蔣
素材來源 | 洪藍街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