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學家在夏威夷發現了一種全新的毛毛蟲,還沒有正式命名,但它憑借怪異的外形和審美,在昆蟲界火出圈了。
它有一大愛好,喜歡搜羅其他蟲子的尸體,來裝扮自己。
造型整得很奇特,乍一看就像是一堆身體部件拼湊起來的:
這兒一個螞蟻頭,那兒一個象鼻蟲頭,中間還穿插著很多蜘蛛腿、昆蟲翅膀和各種昆蟲尸體的碎片。
總之布置得滿滿當當,非常豐富,就像一件特制的外殼,套在身上。
每一件外殼都是獨一無二的,而殼下面的主體則是一條普通、白色、軟軟的毛毛蟲,體長1厘米左右。
其實,早在20多年前,科學家就已經發現這種“愛好收集尸體”的毛毛蟲。
在當地,用沙子、植物這些物質來裝扮自己的毛毛蟲是有的,但喜歡用螞蟻頭和蒼蠅翅膀這類裝飾品的毛毛蟲,還是首次發現。
苦于樣本太少,20多年的觀察,科學家只收集了62條這種毛毛蟲,到今年4月24日,研究團隊才在《科學》雜志上發表論文,揭露了其奇怪行為背后的原因。
為了“偷食”精心設計
該毛毛蟲目前還沒有正式命名,但確定其來自海波斯莫科馬屬(Hyposmocoma),夏威夷群島特有的一種蛾,是一種罕見的食肉毛毛蟲。
這個屬還有一種比較有名的食肉毛毛蟲是夏威夷食蝸蛾(Hyposmocoma molluscivora),喜歡爬進蝸牛殼里,活活吃掉蝸牛。
相比較,新發現的這種毛毛蟲,捕食策略沒有這么嚇人,它更聰明,也更有心機。
簡單來說,它的外殼就是為了“偷食”精心準備的。
眾所周知,毛毛蟲會長大成蛾,而這種蛾就喜歡將卵產在蜘蛛巢穴的角落和縫隙里。
卵孵化后,幼蟲就會潛伏在蜘蛛附近,為的就是撿蜘蛛吃剩的食物充饑。
這是一個很冒險的行為,以毛毛蟲的速度根本跑不過蜘蛛,一旦被蜘蛛發現,毛毛蟲的下場會很慘。
為了避免被吃掉,毛毛蟲“偷食”后,就會順手用絲和黏液將動物殘骸黏在身上,以達到偽裝的目的。
科學家還表示,毛毛蟲在裝扮自己方面,是下了功夫的。
它在選材上很挑剔,只要像蜘蛛、螞蟻這一類小蟲子的殘骸,蜘蛛腿是首選;
而且也很注重尺寸,如果裝飾品太大,它會先將其“啃”至合適的大小,再將這些材料理順后,“精心”黏在外殼上。
這么做的好處是,如果在偷吃的時候,萬一真的和蜘蛛面對面碰到了,毛毛蟲只要往外殼里一縮,一動不動就能躲過一劫。
因為蜘蛛不會對它有任何敵意,毛毛蟲外殼上沾滿了昆蟲碎片和蜘蛛蛻下的殼,蜘蛛靠近一聞,只會聞到過去熟悉的味道,自然也不會對毛毛蟲發動攻擊。
毛毛蟲就能完美隱身,繼續“寄生”在蜘蛛巢穴偷吃偷喝,直至長大成蛾。
不過科學家也表示,這種毛毛蟲也不全是寄生蜘蛛的,它的食物屬性更像是食腐的,也會同類相食。
毛毛蟲里有類似愛好的,之前我還科普過瘋帽毛毛蟲(Uraba lugens),它的幼蟲也是時尚大師,就是圖片里這只。
它身上有5個頭,而且是疊著往上長的,就像一個高塔一樣,越往上,頭越小。
和開頭偷別人殘骸當配飾的毛毛蟲不同,瘋帽毛毛蟲的所有“飾品”都是自己的。
5個頭里,只有最底下的頭是真實的,上面4個均是它蛻皮殘留下來的,蛻一次,就多疊一個。
6個頭的瘋帽毛毛蟲
瘋帽毛毛蟲的蛻皮可達13次,這意味著,5個頭不是它最終的數量。
它這么做也是為了偽裝自己,如果捕食者遇到多頭的獵物,很容易被迷惑攻擊假頭,這樣瘋帽毛毛蟲就有逃脫的可能。
不能一擊即中,捕食者放棄捕食的概率也會提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