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這條連接咽喉與胃的“食物高速公路”,每天默默無聞地為我們輸送營養,是消化系統的“第一站”。然而,這條看似堅韌的管道卻可能被一種隱匿的疾病侵蝕——食管癌。它不像胃癌或腸癌那樣常被提及,卻以其高致死率成為威脅健康的“隱形殺手”。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食管癌在全球癌癥死亡率中位居前列,尤其在東亞地區發病率顯著。更令人擔憂的是,許多患者早期幾乎無癥狀,確診時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為什么食管癌如此難以察覺?難道我們真的束手無策?
事實上,食管癌并非無跡可尋。它的發生與飲食、生活習慣、遺傳等因素密不可分。中國國家癌癥中心的數據表明,40歲以上人群的食管癌風險顯著上升,男性發病率更是女性的2-3倍。換句話說,年齡和性別都可能成為食管癌的“敲門磚”。
那么,究竟是什么在悄悄破壞我們的食管?是滾燙的茶水?是腌制的食品?還是那些被忽視的慢性炎癥?今天,我們特別邀請了四川省腫瘤醫院放療科副主任醫師李柏森,帶我們一起揭開食管癌的神秘面紗,學習如何守護這條“生命通道”,遠離癌癥的威脅!
Q1:長期吃燙食和腌制食品,哪個對食管的傷害更大?
在眾多食管癌誘因中,高溫飲食與腌制食品是最為人們熟知的兩種危險因素。從致病機制來看,燙食對食管的物理性損傷更為直接且嚴重。食管黏膜如同一條精密的輸送管道,當遭遇高溫食物時,黏膜表層細胞會受到灼傷。機體隨即啟動修復機制,這種“損傷-修復”的循環若長期反復進行,就可能在某次修復過程中出現基因復制錯誤,導致細胞異常增殖,最終演變為癌變。
相比之下,傳統腌制食品的危害主要來自其中所含的亞硝酸鹽。這類物質在體內可轉化為強致癌物亞硝胺,長期積累可誘發細胞突變。
除上述兩種因素外,吸煙、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同樣會顯著增加食管癌風險。煙草中的焦油和酒精都會直接刺激食管黏膜,造成慢性炎癥,為癌變埋下隱患。
Q2:為什么食管癌早期難以被發現?
食管特殊的解剖結構決定了其病變的隱匿性。作為具有彈性的中空器官,即使內部出現腫瘤,早期階段由于代償空間充足,往往不會立即引起明顯癥狀。只有當腫瘤生長到一定體積,占據管腔大部分空間時,才會出現典型的吞咽困難表現——初期可能僅表現為進食干硬食物時的輕微梗阻感,隨著病情進展,甚至連流質飲食都難以下咽。
除吞咽障礙外,食管癌的其他癥狀往往出現在中晚期:腫瘤侵犯喉返神經可能導致聲音嘶啞;鎖骨上淋巴結轉移可觸及無痛性包塊;若穿透氣管形成瘺管,則會出現飲水嗆咳、痰中帶血等表現;遠處轉移至骨骼時,患者會感受到持續性疼痛。這些癥狀的出現往往意味著疾病已進入進展期。
具有特定高危因素的人群更應提高警惕:有食管癌家族史者、長期喜好燙食者、慢性食管炎患者以及40歲以上男性,都應定期進行食管專項檢查,以期早發現、早干預。
Q3:目前食管癌的主要治療方式有哪些?
現代醫學對食管癌的治療已形成多學科協作的“三駕馬車”模式:手術、放療和藥物治療(包括化療、免疫治療及靶向治療)。具體方案的選擇需綜合考慮腫瘤位置、病理類型及臨床分期等因素。
從解剖分段來看,頸段和胸上段食管癌因手術難度大、創傷重,通常首選放射治療;胸中段食管癌若屬早期可直接手術,中晚期則建議先行輔助放化療聯合免疫治療,再評估手術可行性;胸下段食管癌若無手術禁忌,手術仍是根治的主要手段。
對于已發生遠處轉移的晚期患者,全身治療成為核心策略。近年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應用顯著改善了部分患者的預后。更令人振奮的是,基于分子分型的精準治療為晚期患者帶來新希望。例如,Nectin-4強陽性患者使用相應抗體偶聯藥物(ADC)后,甚至可使彌漫性肝轉移灶顯著消退,獲得長期生存。
值得注意的是,規范化的診療流程至關重要。確診食管癌后,必須完善包括頸部、胸部、全腹增強CT、超聲內鏡、骨掃描等全面檢查,明確TNM分期。同時獲取病理診斷及必要的分子檢測結果,為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提供科學依據。
Q4:愛吃火鍋燒烤的四川人,食管癌風險真的更高嗎?
關于地域飲食習慣與食管癌的關系,存在一些認知誤區。雖然四川以火鍋文化聞名,但流行病學數據顯示,四川、重慶地區的食管癌發病率并未顯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這與其獨特的飲食智慧密切相關。
火鍋雖以高溫烹煮為特色,但當地人在食用時會將燙熟的食物先放入油碟中降溫。這層油脂不僅增添風味,更發揮著重要的溫度緩沖作用,使食物入口時已降至安全溫度。同樣,燒烤食物也會待其稍涼后再食用。這種世代相傳的飲食方式,有效避免了高溫食物對食管的直接灼傷。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那些忽視溫度控制的飲食習慣。例如立即食用剛出鍋的熱食,或飲用溫度過高的茶水等。此外,傳統發酵過程中產生霉變的腌制品(如表面有“白霜”的老式酸菜)確實含有較高濃度的致癌物質,應當避免食用。
預防食管癌的關鍵在于建立科學的生活方式:避免燙食,控制腌制食品攝入,戒煙限酒,40歲以上高危人群定期進行胃鏡檢查。只要掌握正確的飲食方法,即使身處“火鍋之鄉”,也能有效守護食管健康。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劉永豪 視頻 張朝杰 責任編輯 羅皓 編輯 張朝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