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林父對著女兒林曉華大喊道:“你是我們女兒,就該給我們錢養老。”
林曉華氣得眼眶通紅的回道:“為什么只管我要錢,弟弟呢?當初的拆遷款和房子可都給了他。”
林父一拍桌子,站起來指著自己的女兒罵道:“都給你弟弟怎么了?你要是不給錢,我就去法院告你。”
林曉華聽完父親的話如墜冰窟。
收到法院傳票時,林曉華下定決心。
這次一定不會如偏心的父母和囂張的弟弟所愿……
01往事
林成和王秀蘭的老宅坐落在湖南某縣城郊區,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建的三間磚房,雖然簡陋但卻見證了這個家庭幾十年的風雨。
初春的陽光透過窗戶灑在客廳的木桌上,六十八歲的林成正坐在那里,手邊是一摞拆遷通知和補償方案。
"老頭子,想什么呢?"王秀蘭端著熱茶走過來,放在丈夫面前。
六十六歲的她雖然滿頭銀發,但精神還算硬朗,只是膝蓋關節炎時常讓她行走不便。
林成推了推老花鏡,抬頭對妻子說:"我在想拆遷的事。政府給了咱家兩套安置房加上一百五十萬現金,這可是筆大數目啊。"
王秀蘭在他身邊坐下,輕聲說:"那你打算怎么分配?志偉說他想擴大修車店的規模,需要資金周轉。"
提起小兒子林志偉,林成臉上露出了驕傲的神情。
三十九歲的林志偉雖然只有初中文憑,但憑借著修車手藝在縣城開了家小修車店,成了林成心中的驕傲。
相比之下,四十四歲的長女林曉華雖然在長沙一家外貿公司做銷售主管,有穩定的收入和家庭,卻很少被父親提起。
"我想把兩套房子和錢都給志偉。"林成斬釘截鐵地說,"曉華已經嫁出去了,是外人了。志偉是我們林家的根,財產當然要給他。"
王秀蘭雖然心里有些不忍,但還是順從地點了點頭:"你說得對,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家產還是得留給兒子。"
就這樣,林家的拆遷補償分配在父母的一錘定音下決定了。
沒有人征求林曉華的意見,仿佛這事與她無關。
2019年春節,久未回家的林曉華帶著讀高中的兒子回來團聚。
院子里貼著紅色的春聯,客廳中央擺著一張大圓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
酒過三巡,林成清了清嗓子,忽然宣布:"關于拆遷補償的事,我和你媽商量好了。兩套安置房,一套我和你媽住,一套給志偉。一百五十萬補償款,一百萬給志偉擴大修車店,剩下五十萬我和你媽留著養老。"
林曉華夾菜的手頓在半空中,臉上的笑容凝固了。她看向弟弟林志偉,只見他嘴角微微上揚,眼中閃過一絲得意。
"爸,這樣安排...公平嗎?"林曉華試探著問道。
林成眉頭一皺:"有什么不公平的?你已經出嫁了,是外人了。志偉是我們林家唯一的男丁,家產自然該給他。再說了,你在長沙不是挺好的嗎?"
"曉華啊,媽知道你心里有些不舒服,但爸爸說得對,你已經嫁出去了,要依靠你丈夫的家了。"王秀蘭輕聲安撫道。
林曉華望著父母的眼睛,想說什么卻又咽了回去。
最終,她只是輕輕點了點頭:"我明白了。"
飯桌上的氣氛一時有些尷尬,林志偉打破沉默:"姐,你放心,爸媽我會照顧好的。等修車店擴大了,生意好了,我肯定會孝敬爸媽的。"
林曉華勉強笑了笑,沒有再說什么,但她心里清楚,這個承諾恐怕很難兌現。
春節過后,拆遷工作正式開始。老宅被拆除,一家人各自搬進了新居。
林父林母住進了三室一廳的安置房,林志偉則住進了兩室一廳的安置房,并將之前的修車店擴建成了一家規模可觀的汽車維修中心。
表面看來,拆遷給林家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林志偉的汽車維修中心生意興隆,父母的住房條件也大為改善。
可沒有人注意到,這看似美好的表象下,已經埋下了一個家庭危機的種子。
02裂痕
時光飛逝,轉眼間拆遷后的第二年夏天來臨。
林父林母的新家裝修得溫馨舒適,但隨著年齡增長,健康問題也漸漸顯現。
林成被查出輕度冠心病,需要長期服藥。
王秀蘭的膝關節炎日益嚴重,行走時常伴隨疼痛。
"老林,藥快吃完了,得去醫院拿新的。"王秀蘭在廚房忙碌著,朝客廳喊道。
林成嘆了口氣:"又要花錢了。這醫藥費一個月就得七八百,真是不少啊。"
"要不...跟志偉說說?"王秀蘭猶豫地建議。
林成搖搖頭:"算了吧,孩子剛把生意做起來,資金周轉肯定緊張,我們別添亂了。"
實際上,拆遷后林志偉來探望父母的次數明顯減少了。
每次來,不是匆匆離去,就是借口工作忙,很少留下來陪父母聊天。
更令人失望的是,他幾乎從不主動提供經濟上的幫助,偶爾給點錢也是數目不大,遠不及父母給他的付出。
與此相反,林曉華雖然因拆遷分配一事心有芥蒂,但仍堅持每月給父母2000元生活費,并常常從長沙趕回來照顧他們。
"媽,我這次給您買了幾瓶關節靈,聽說對膝蓋疼痛有好處。"林曉華一邊收拾母親的藥柜,一邊說道。
王秀蘭感動地拍拍女兒的手:"曉華啊,你有心了。你工作那么忙,還要照顧自己的小家,實在不用這么操心我們。"
林曉華微笑著說:"這有什么,您是我媽媽啊。我們女兒再忙也要照顧父母的。"
就在這時,電話鈴聲響起。王秀蘭接起電話,是小兒子林志偉打來的。
"媽,我這邊有點急事,今天可能不能來看你們了。"電話那頭,林志偉的聲音聽起來有些匆忙。
"沒事,你忙你的。"王秀蘭掩飾著失望,掛斷了電話。
林曉華在一旁默默聽著,心中五味雜陳。
拆遷補償的事情已經過去兩年多,她本以為時間會淡化這段不快,但每當看到父母對待弟弟的寬容與期待,再想到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同等認可,那種不平衡感就會重新涌上心頭。
然而,更令林曉華困惑的是,父母給予林志偉的那么多幫助后,他們的養老金卻在不知不覺中大幅縮水。
幾次閑聊中,她發現父母原本留作養老的50萬元,如今所剩無幾。
"爸,那五十萬養老錢呢?"有一次,林曉華忍不住直接問道。
林成支支吾吾地回答:"還...還有一些。志偉說他那邊資金周轉困難,借了一些去應急,說過段時間就還。"
林曉華心里一沉:"借了多少?"
"也沒多少,就四十萬左右..."林成的聲音越來越小。
聽到四五十萬,林曉華震驚得說不出話來。
四十萬對一個退休工人來說可不是小數目,這幾乎掏空了父母的養老儲蓄。而更讓她擔憂的是,這筆錢恐怕難以收回。
一次偶然的機會,林曉華在縣城街頭看到林志偉開著一輛新買的中高檔轎車,車上還載著幾個朋友,有說有笑。
這一幕與他向父母描述的"資金周轉困難"形成了鮮明對比。
林曉華猶豫再三,還是決定把這件事告訴了父母。可父母的反應卻出乎她的意料。
"志偉是男人,要面子,開好車談生意才能贏得客戶尊重啊。"林成為兒子辯解道。
王秀蘭也附和著:"是啊,做生意哪有不投入的。我們這些錢給了志偉,他生意做大了,以后肯定會孝順我們的。"
看著父母一廂情愿的樣子,林曉華只能無奈地搖搖頭。
她不知道該如何打破父母心中對兒子的美好幻想,也不忍心揭穿弟弟的虛偽面具。
可事情的轉折點,發生在王秀蘭膝關節炎需要手術的那一天。
醫生建議做一個微創手術,費用約兩萬元。當林成電話通知兒子時,林志偉又一次以"資金周轉困難"為由,只給了兩千元。
"這點錢連手術費零頭都不夠啊。"林成失望地對妻子說。
最終,還是林曉華匆忙從長沙趕回,墊付了全部手術費。
手術很成功,但王秀蘭的心情卻十分復雜。躺在病床上,她望著守在身邊的女兒,第一次對自己過去的決定產生了動搖。
"曉華,媽媽...可能做錯了。"王秀蘭握著女兒的手,低聲說道。
林曉華心中一震,卻只是輕輕搖頭:"媽,別想那么多,好好養病。"
出院后,林父林母的經濟狀況每況愈下。
退休金勉強夠日常開銷,但醫藥費的增加讓他們捉襟見肘。
在這種情況下,林志偉依然很少提供經濟幫助,反而總是找各種借口避而不見。
林曉華的2000元月供成了父母最重要的經濟支持,但隨著她自己兒子上大學,家庭開銷也在增加,這筆錢開始讓她有些吃力。
一天,林成突然提出:"曉華啊,你看能不能每月多給我們點錢?現在醫藥費漲得厲害,我和你媽實在是撐不住了。"
林曉華為難地說:"爸,我也想多給,但兒子上大學,開銷大,我實在是力不從心啊。要不,讓志偉也出點?他生意做得不是挺好的嗎?"
林成沉默了片刻,然后說出了一句令林曉華心涼的話:"我和你媽商量過了,如果你不能增加贍養費,我們可能只能通過法律手段解決了。"
這句話如同一盆冷水,將林曉華澆了個透心涼。
她怎么也沒想到,自己這么多年的付出和堅持,換來的竟是父母的法律威脅。
03官司
深秋的雨水敲打著窗戶,林曉華坐在長沙的公寓里,手中捏著一紙法院傳票,心如刀絞。
傳票上寫著,林成、王秀蘭因贍養糾紛起訴林曉華,要求她每月支付5000元贍養費。
"曉華,這是怎么回事?"丈夫張明看著妻子蒼白的臉色,關切地問道。
林曉華將傳票遞給丈夫,勉強笑了笑:"我爸媽起訴我了,嫌我給的贍養費太少。"
張明看完傳票,驚訝地問:"這不合理啊!你每月已經給2000元了,還經常回去照顧他們。怎么會這樣?"
林曉華苦笑道:"我想,這一定是志偉的主意。他拿了那么多拆遷補償,卻不愿意盡贍養責任,反而慫恿父母起訴我。"
張明氣憤地說:"這太不像話了!要不,我們反訴你弟弟怎么樣?"
林曉華沉思片刻,搖了搖頭:"不,我不想把家庭矛盾鬧得更僵。但這次,我也不會再退讓了。我要通過法律途徑,讓大家看清事實的真相。"
第二天,林曉華找到了一位專業的律師,詳細說明了家庭情況和拆遷補償的分配狀況。
律師聽完后,認為林曉華完全有理由對抗父母的不合理要求。
"林女士,根據《婚姻法》和相關司法解釋,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應當根據各自的經濟能力和父母的實際需要來確定。"律師解釋道,"既然您弟弟獲得了大部分的拆遷補償,他理應承擔更多的贍養責任。"
林曉華點點頭:"我明白了。那么接下來,我需要準備哪些材料?"
律師列出了一份清單,包括林曉華的收入證明、家庭開支明細、過去給付父母的轉賬記錄,以及能夠證明林志偉經濟狀況的證據。
"最關鍵的是,我們需要證明您弟弟的實際經濟狀況。"律師強調道,"這可能需要一些調查工作。"
林曉華猶豫了一下,然后拿出手機,翻出幾張照片:"這是我弟弟的新車,價值約二十萬,這是他去年裝修的新房子,據說花了三十多萬,這是他在朋友圈曬的旅游照片,去了三亞和云南。所有這些,都發生在他告訴父母'資金周轉困難'的這兩年內。"
律師看著這些照片,若有所思的說:"這些是很好的線索,但我們需要更加確鑿的證據。我會安排人調查您弟弟的修車店經營情況和房產出租情況。"
就在林曉華準備應訴材料的同時,縣城里,林志偉正坐在他豪華裝修的辦公室內。
得意洋洋地對朋友說:"我姐這次肯定得乖乖掏錢。法院最重視老人贍養問題,她要是不增加贍養費,法官肯定會判她。"
朋友有些擔憂地問:"你就不怕事情鬧大,家丑外揚?"
林志偉滿不在乎地擺擺手:"有什么可怕的?我爸媽站在我這邊,我姐不敢把事情鬧得太難看。再說了,反正我每個月給爸媽兩千塊錢,法官也挑不出毛病來。"
他沒有告訴朋友的是,這兩千塊錢其實只是偶爾給一次,并非每月固定支付。
更重要的是,他對父母的"孝順"更多是在外人面前的表現,私下里卻很少過問父母的實際需要。
可林志偉低估了林曉華的決心。多年的隱忍和委屈已經讓她下定決心,這一次,她要討回公道。
庭審日期很快到來。縣法院的小法庭內,林成和王秀蘭坐在原告席,林曉華則坐在被告席。
林志偉作為證人,也出席了庭審。法庭內氣氛凝重,仿佛暴風雨前的寧靜。
"現在開庭。"法官敲了敲法槌,宣布庭審開始。
林父林母的律師首先發言,詳細描述了兩位老人的經濟困難和健康狀況,強調林曉華作為女兒有義務贍養父母,要求她每月支付5000元贍養費。
輪到林曉華的律師發言時,他從拆遷補償的分配說起,詳細列舉了林志偉獲得的巨額財產和林曉華被排除在外的不公平待遇。
隨后,律師義正言辭的說:"法官大人,林女士并非不愿贍養父母,事實上,她一直在盡最大努力照顧他們。但贍養責任應當根據各自經濟能力公平分擔。林志偉獲得了大部分拆遷補償,理應承擔主要的贍養責任。"
林曉華的律師繼續展示證據:"根據我們的調查,林志偉名下的安置房已經出租,每月租金收入6000元。他的汽車維修中心年收入超過300萬元,但對父母的贍養卻幾乎為零。相比之下,林曉華雖然沒有獲得任何拆遷補償,卻每月固定給付2000元,并經常回家照顧父母。這種分配方式明顯不公平。"
法官聽完雙方陳述,轉向林志偉:"林志偉先生,關于你的經濟狀況,你有什么要說的嗎?"
林志偉急忙辯解:"法官大人,我確實獲得了拆遷補償,但那些錢都投入到了生意中。修車店雖然看起來生意不錯,但實際上利潤很微薄,競爭也很激烈。我也有家庭負擔,實在無力承擔更多的贍養責任。"
林曉華的律師立即遞上一份文件:"法官大人,這是工商局的查詢結果和稅務記錄,清楚地顯示了林志偉近兩年的收入狀況。此外,這是他的銀行流水,顯示他在吹噓資金周轉困難的同時,卻在購買豪車、裝修新房和頻繁旅游。"
林志偉面色鐵青,沒想到姐姐準備得如此充分。他原本以為,憑借父母的偏心和自己的花言巧語,可以輕松贏得這場官司。
法官仔細審閱了所有證據,然后開宣布判決結果。
聽完法官的宣判,林父林母直接傻眼了。
林志偉則由原來的期待變為不可置信,他憤恨的看向法官,大喊道:“不可能,你們判的有問題,我要告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