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是上海世博會舉辦15周年,我們邀請了十位與世博有著不解之緣的作者寫下了“世博與我”的故事。這些生動雋永的故事,包含著“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理念,歷久彌新。
今年是上海世博會舉辦15周年,這場在國際展覽局和中國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盛會,是生動雋永的中國融入世界的故事,給世人留下了極其寶貴的財富。
2002年12月3日,在摩納哥蒙特卡洛國際展覽局第132次大會上,經過激烈競爭,中國成功獲得了2010年世界博覽會的舉辦權。在當晚舉辦的慶祝晚宴上,國際展覽局秘書長洛塞泰斯先生寫下了一句話——今天,世界誕生了一個偉大的希望。
回想當時情景,我十分自豪,但也非常平靜,因為勝利不是突然的,更不是一種驚喜,它是我們努力以后的客觀必然。2001年10月,我出任中國駐國展局代表和上海申博辦副主任,由此開啟了我的十年世博路。初到巴黎前線,工作千頭萬緒,彼時五國申辦創下世博有史以來最激烈的競爭。我遍訪其他87個國際展覽局成員國的代表,反復溝通,爭取他們同意中國舉辦世博會,有的國家代表拜訪多達20多次,最少也有3次。當時,我每周都要制定全面的工作進程表,時任駐法大使吳建民邀請我參加幾乎每個工作日上午舉行的使館晨會,時常聽取我申辦工作的安排和進展,及時加以指點。盡管競爭有極大的變數,但我堅信只要堅持不懈,沒有一票是不能被爭取的,而且我們的競爭一定得在陽光底下,經得起時間和歷史的檢驗。最終,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和世界人民的積極鼓勵下,中國贏得了一場堂堂正正的勝利,我們的真誠被世界承認、接受并贊賞。
申博成功,舉國歡騰,但這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偉大的希望如何成為偉大的現實,需要眾志成城的努力。因為是第一次舉辦世博會,所以籌備過程中沒有現成的經驗,盡管世界上有許多國家舉辦過世博會,但沒有一屆世博會是可以被復制的。
《國際展覽公約》明確規定,辦博理念、方略、政策和措施,要經國際展覽局審議并批準,最后集成的文件就是《注冊報告》,我負責這一報告的起草和統籌工作。這份報告的工作語言是英文和法文,需要闡明我們辦博方方面面的期望和努力。這中間遇到的最大難題就是由于我們從來沒有辦過世博會,所以很多觀點、看法和做法,一時國際同仁無法完全理解,需要不斷溝通完善,而且這份報告以前從來沒有一個國家是一次過關的。2005年4月,11萬字的《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注冊報告》初稿提交后,國際展覽局隨即反饋了108個問題,每一個都十分復雜,涉及國情、國際規則等等。關鍵時刻,我和團隊成員反復推敲、一一破解,創造性地完成任務。當年12月,我們的注冊報告在國際展覽局代表大會上一次性通過,獲得近100個成員國的一致贊同,在展覽局歷史上前所未有,令國際同行欽佩不已。
猶記得當時確定的世博園區土地上有18000戶居民,煙囪林立,交通擁堵,里面的居民幾乎全部使用煤球爐,家里都在用馬桶。而依靠辦博,18000戶居民,5萬人全部動遷,包括江南造船廠在內的274家工廠全部搬遷。洛塞泰斯秘書長曾親自到訪上海市民家中,他一直關注著世博動遷安置,甚至一度擔心工期,但“中國速度”讓他嘆為觀止。在共同努力下,世博會首先讓這片土地上的人民生活美好起來。
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會正式開幕,在184天的運行中,我們迎來了190個主權國家、56個國際組織,吸引了超過7308萬人次的參觀,舉辦了2萬多場文藝演出,第一次以城市為主題,第一次創建城市最佳實踐區,第一次為殘疾人創設生命陽光館……創下了諸多之最。在這場世界文明盛宴的背后,從世博園區規劃到城市更新,從市民參與到志愿者服務,都有著“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同心奮斗。以被親昵稱為“小白菜”的志愿者為例,園區內只需七八萬志愿者,選拔之初竟然有63萬人報名。而這些“小白菜”的身后,有著更為龐大的城市志愿者隊伍以及熱情好客的中國人民,他們團結一致、默默付出。
上海世博會是一本寫在大地上的百科全書,是中國對世界的偉大貢獻。今天,人們依然要以高昂的熱情紀念之、傳承之,“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理念,應成為我們矢志不渝的追求!
原標題:《十日談·世博與我 | 周漢民:偉大的希望變為偉大的現實》
欄目編輯:華心怡 文字編輯:王瑜明 圖片來源:徐正魁 攝
來源:作者:周漢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