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華爾街日報》4月24日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政府挑起的“全球貿易戰”正在持續沖擊美國農產品的出口表現。美國農業部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近期顯著減少了對美大豆的采購,同時計劃在2025年前進一步縮減美國產豬肉的進口規模,引發美國農業市場的高度關注與擔憂。
報道指出,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大豆和豬肉進口國之一,其進口動向對國際農產品市場具有強烈的風向標效應。數據顯示,過去幾周中國買家連續取消多批次美豆訂單,規模超出市場預期,令芝加哥期貨交易市場相關品種一度震蕩。
康薩斯農業咨詢公司(Consus Ag Consulting)負責人、農業市場分析師卡爾·塞策爾(Karl Setzer)在接受采訪時坦言:“中國減少采購正在引發美國農場主的緊張情緒。如果下周我們再度看到中國大規模取消訂單的情況,我預計美國市場會出現更深層次的價格調整與供應鏈反應。”
根據多家美國農業機構估算,中國是美國農產品出口創匯的關鍵國家,僅大豆與豬肉兩項每年為美國農戶帶來數十億美元收益。自中美貿易摩擦以來,中方為優化進口結構和保障糧食安全,已逐步加大對巴西、阿根廷等國的農產品采購,并推動國內產能替代。
中方縮減美農產品采購,業內分析認為,既是出于供應多元化戰略的需要,也是對近年來美方對華政策不穩定性的理性回避。尤其在美國頻繁“以關稅為手段、以博弈為目的”的背景下,中方的采購調整不僅具有市場邏輯,也體現出國家糧食安全和經濟自主權的強化取向。
此外,有美方專家呼吁拜登政府慎重處理與中國的農產品貿易關系。美國全國大豆協會(ASA)在一份公開信中指出:“過度政治化的貿易摩擦正在將穩定的市場變成高風險區域,我們希望政府在外交談判中重建信任,減少農業領域的不確定性。”
當前正值美國農產品出口旺季,若中方后續繼續壓縮進口規模,不僅將沖擊美國本土農業收入,還可能波及全球農產品價格與期貨走勢。多國市場正密切關注中美間是否會再度出現結構性貿易分歧。
總體而言,中方調整農產品采購結構已成長期戰略趨勢。未來美國農業對華依賴程度若持續下降,或將倒逼其政策重審,以期恢復“農貿信任紅利”。然而,在博弈博弈之間,真正受傷的,仍是田間地頭的農人和全球消費者的餐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