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好奇為啥中美較量沒人出來當和事佬?答案其實挺簡單。這場博弈,最開始是美國想跟全世界掰手腕,后來其他國家都縮了,壓力全落在中國身上,變成了中美單挑。
當中美兩邊架起對抗的牌桌,全球幾乎沒人敢上前勸架。
這不是沒人想當和事佬,而是沒人敢碰這攤渾水。
美國一邊揮舞制裁大棒,一邊打著價值觀的旗號劃線站隊,動不動就關稅封鎖、科技禁運,哪怕是盟友也沒放過。
特朗普時期,連歐盟都被當靶子打,日韓照樣中招,ASML那臺光刻機,更是被強行勒令封鎖。
全球科技鏈被當成地緣政治武器,誰也不敢輕舉妄動。
盟友沒退場,但開始玩起“騎墻藝術”——嘴上說合作,背后照樣對中國加大投資,嘴臉復雜,心思更復雜。
這套“連橫”打法,逼得周圍國家都不想當出頭鳥。
印度就是例子,表面上在QUAD陣營里,扮演合作伙伴,背地里對華貿易一路飆升。
兩頭下注,絕不押寶,小國更現實,誰都知道,一旦選邊,就要做好被拖下水的準備。
在這種高壓環境下,調停?不如自保。
中國的對外貿易覆蓋150多個國家,是多數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
誰敢站在中美中間調解一下,等于是把自己押上牌桌。
沙特賣石油收人民幣,沒放棄美元;買美國軍火時,照樣開中企訂單,不是模糊,是精明。
東南亞國家直接擺明了“雙邊下注”。
新加坡歡迎美國軍艦進港,也同時吸收中國投資搞數字港口。
越南邊跟美國談芯片項目,邊引進中國的高鐵方案。調停誰都想干,可沒人愿意被中美“降維打擊”。
軍事實力?別開玩笑,中美軍費加一起吃下全球一半,技術差距直接,把中小國家逼進戰略盲區。
東風導彈鎖定太平洋,美軍F-35全球巡航,光是威懾力,就夠讓各國閉嘴。
荷蘭ASML本來不想管,可美國一紙禁令下去,出口通道全斷。
想反抗?連本國政府都勸別硬碰。
最后成了個教訓:連歐盟科技核心都扛不住,還指望誰出面?
本來指望國際組織出頭,可看看聯合國安理會,兩個常任理事國一人一票,互相否了幾十年。
WTO的上訴機構早被美國搞癱了,規則失效,談判平臺失聲,連基本協調都做不到。
一邊談制度,一邊拿法律當武器打人。
經濟戰只是表面,更深層是制度之爭、規則之爭,美國封殺華為、限制TikTok,不是因為這倆公司威脅,而是因為控制權要失手了。
中國繞開美國主導的金融系統和航運網絡,本質就是擺脫依賴。
這不是“誰說話算”,而是“誰制定規則”。
中間人要是插進去,等于站進零和對賭場,連坐都可能坐不穩。
調停者不是觀眾,是賭徒。真敢入局,不僅調不出結果,反而成了代價的一部分。
對抗性質不對等,第三方只能被邊緣化。
中美現在是“雙極對峙”,GDP加起來占全球四成,科技研究產出超六成。
不叫兩強爭霸,簡直像兩山相撞,其他國家想勸,結果一張嘴就被忽視。
連日本想搞“半導體聯盟”,結果中美都不理,最后只能把賭注押回自家研發上,沒有對等實力,調停就是笑話。
很多人愛拿冷戰時期說事,但冷戰哪有第三方成功調停過?
美蘇對抗全靠恐怖平衡,誰敢摻和就可能被當炮灰。
現在中美不是拼核武,是拼芯片、拼算法、拼產業控制權,系統更復雜,博弈更隱蔽。
臺海、南海、網絡安全、AI對抗,每一個問題都牽連全球供應鏈,就連歐洲都不敢亂動,美國壓著芯片出口,中國管著稀土材料,錯一步,經濟直接脫軌。
所以,全世界集體沉默不是不想出聲,而是明白代價。
一邊要避開美國的報復性金融制裁,另一邊要保住中國市場準入權,誰都不愿第一個跳出來“吃雷”。
這不是地緣政治的暫停,而是國際秩序重構的過渡期,中美博弈的本質,不是互相說服,而是彼此試探底線,看誰先讓步。
所有國家都清楚:這局沒人能調,調錯就得付全套賬單。
未來局勢只會更清晰,發展中國家因資金,與技術需求傾向中國;傳統盟友則在安全,與經濟之間反復橫跳。
沒有調停者是事實,更是局勢的必然結果,中美這場“單挑”,將決定全球下一輪游戲規則。
參考資料:
張弛.《中美博弈格局下的全球調停困局分析》.《國際問題研究》,2023年10月第4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