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0萬志愿軍被美軍包圍,彭老總向毛主席求助。毛主席苦思3小時,回了8個字。眾人一聽都懵了,彭老總卻直呼高明。
第五次戰役打響,志愿軍三路齊發,一舉突破三八線,頭三天,美軍防線像紙一樣撕開,志愿軍如入無人之境。
可這場痛快打得太快,打得太順,順得不對勁。
戰線越拉越長,補給越拉越空,志愿軍一路猛沖200公里,卻撞上了“磁性戰術”的釘子。
李奇微接替麥克阿瑟后,沒急著反撲,反而“撤”,看似敗退,實則誘敵深入。
放棄陣地,不放棄包圍圈——這是誘餌,也是陷阱。
志愿軍越打越快,敵人越退越深,等意識到不對,已經掉進口袋。
金化、鐵原兩地,10萬人被包成一團。
補給線早被切斷,糧食、彈藥一天少過一天,沒有機械化,靠兩條腿跑出來的部隊,在敵人坦克群面前寸步難行。
彭德懷臉都白了,突圍?就是跟坦克對沖,固守?等著被一鍋端。
誰都知道這回是上了套,可這套怎么破,沒人能給出答案。
指揮所開了又關,討論了一遍又一遍,方案不是太冒險就是太保守,彭德懷最后拍電報,請示中央。
毛主席收電后沒立刻回,獨自踱步三個小時,煙一根接一根地抽,地圖攤滿桌,眉頭沒松過。
最后發出八個字——“放棄救援,以攻代守”。
表面看,這是舍棄10萬人的死命令。
實際上,這是反包圍的火種,主力不去硬拼包圍圈,而是對準美軍后方,穿插、偷襲、干擾,逼李奇微自己松口袋,這不是救援,而是撬開敵人牙齒的撬棍。
外圍主力立刻調整方向,重點突擊漢江渡口和補給通道,直接插到敵人后腰。
敵人兵力調配開始混亂,原本指望守株待兔,結果兔子沒抓住,窩反被端。
后方混亂帶來的連鎖反應,是災難級別的,美軍指揮系統,直接癱了一段時間。
與此同時,被圍的第九兵團也沒坐以待斃。
山地地形成了最后一道屏障,部隊分散成點,藏在林里、溝里、山后,晝伏夜行,不打硬仗,就等個口子突出去。
最慘的是180師,電臺早被炮火炸沒,聯系不上,命令也收不到。
結果迷在山里,被敵人各個擊破,只剩千余人,血流成河,這一刀砍得重,連彭德懷都心里堵得發麻。
但主力突襲奏效了,奇微犯了錯,他以為志愿軍只會硬突,沒想到會從背后挖老窩。
戰線崩了一個口,像是綁得緊緊的繩子突然斷了,10萬人一擁而出。
美軍只能邊打邊撤,原定“殲滅戰”,硬生生變成了“拖延戰”。
第五次戰役結束了,志愿軍脫困,但也沒占便宜。
這是一場“打不贏也不能輸”的戰,死扛下來的,不止是兵力,還有膽子,李奇微后來在回憶錄里寫:“毛的那八個字,把我們從主動推回被動。”這不是夸,是服。
這一仗從頭到尾就是頂著打、賭著打。
10萬兵力被包,換作任何其他指揮官,可能就等投降了,可彭德懷壓住陣腳,毛主席敢棄子打后,才有了反包圍的一線生機。
輕步兵能不能打機械化部隊?這場戰斗給出了答案。
可以,但代價是慘烈的命,人不夠快,那就多藏、多散、多咬,靠機動性、靠野戰經驗、靠意志力硬撐下來。
補給這根線,斷一次就能讓10萬人陷入地獄,戰術再高明,肚子餓了也頂不住。
但更危險的是指揮員,只盯著眼前戰場,忘了全局。
彭德懷這次撐過去了,因為及時跳出來,看到了更大的棋盤。
180師的覆滅,成了這場勝利的暗傷,有人說,是指揮失誤;也有人說,是電臺損毀、孤軍深入的犧牲。
誰對誰錯,不是一句“值得”能總結,只能說,是血換出來的教訓。
第五次戰役后,戰線再沒突破。
美軍開始談判,速度也慢了,原本想一戰打服,結果發現“這個對手,不是一支軍隊,是一個不認輸的民族?!?br/>毛澤東的那八個字,不是軍事術語,是戰場生死之間的賭注。
賭贏了,是戰略奇跡;賭輸了,是10萬人的送命符。
彭德懷后來說:“那一刻,我背后已經沒路,毛主席替我趟出來了”,這話沒修飾,也不需要修飾,夠重,夠狠。
參考資料:
李奇微,《朝鮮戰爭回憶錄》,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