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筍香遠透千竿竹,飯熟偏甘一味蔬。"讀到陳蛻這句詩時,我正對著外賣軟件糾結今天吃什么。突然就被這簡簡單單的十個字擊中了——原來在唐代,就有人把"佛系飲食"玩得這么高級。
陳蛻這個人挺有意思,雖然名氣不如白居易、蘇軾這些西湖常客,但絕對是個會生活的主兒。他在《懷靈隱寺三首》里回憶年輕時在西湖邊的生活,字里行間都是對那段清雅歲月的懷念。特別是這句描寫靈隱寺素齋的詩,簡直把"簡單即美味"的哲理說透了。
想想看,靈隱寺的僧人每天清晨從竹林里現挖的嫩筍,配上新米煮成的素飯,連調味都省了,全靠食材本味。這種吃法放在今天,不就是米其林餐廳追捧的"farm to table"概念嗎?只不過人家唐朝人早玩了一千多年。
現代人總抱怨吃飯沒意思,外賣吃膩了,餐廳也挑不出新花樣。但問題可能出在我們把"吃"這件事搞得太復雜了。陳蛻詩中那個"偏甘一味蔬"的境界,現在有幾個人能懂?上周我去某網紅餐廳,一道素菜用了十八種調料,吃得我直想找杯白開水漱口。
靈隱寺的竹筍飯之所以能讓詩人記掛幾十年,恐怕不只是味道那么簡單。那口清淡中,藏著整個西湖的春意,千年古剎的禪意,還有少年時代的純粹心境。我們現在對著手機屏幕狼吞虎咽時,丟掉的正是這種"吃飯的儀式感"。
有意思的是,陳蛻寫這首詩時已經"自落塵埃過五十",可回憶里的那碗素齋依然清晰如昨。這讓我想起日本作家吉本芭娜娜說過的話:"真正的美食是會在記憶里生根的。"看來古今中外的吃貨們,在這一點上倒是心有戚戚焉。
下次去西湖,我決定專門去靈隱寺吃頓素齋。雖然肯定嘗不到陳蛻當年的味道了,但至少能對著滿山翠竹,假裝體會一把"筍香遠透千竿竹"的意境。說不定還能悟出點什么——在這個外賣小哥比男朋友還熟的時代,我們或許真該學學唐朝人的飲食智慧:少點套路,多點本真。
畢竟連AI都知道要"深度學習"了,人類在吃飯這件事上,是不是也該"深度體驗"一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