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85年的南京貢院,五十歲的范進蜷縮在不足一平米的號舍里,第三次鄉試的策論題紙已被手汗浸透。他盯著題目"論漕運與鹽政之弊",突然想起家里米缸只剩三天的糙米,妻子昨夜又把最后一只母雞抱去當了筆墨錢。
九天后放榜,這個頭發花白的老童生跌跌撞撞擠進人群,當看到自己名字赫然在列時,突然發出刺耳的怪笑,一腳踢飛了鞋,嘴里喊著"中了!中了!"瘋跑而去,這個被寫進《儒林外史》的經典場景,藏著古代讀書人跨越千年的集體創傷。
入場券比航天員選拔還難
明朝萬歷年間的北京國子監,每天天不亮就有書生排隊領"準考證"。他們要先通過"政審五關":從曾祖父的戶籍到鄰居的擔保畫押,稍有差池就會被踢出考場。
這還只是科舉馬拉松的起跑線,真正的殘酷從童試開始。清朝的童試分縣試、府試、院試三級,每年兩百萬人爭奪2.5萬個秀才名額,淘汰率超過98%。
有個叫徐大椿的醫書記載,江南考生中流行吃"五更腦清丸",這種用朱砂和人參調配的興奮劑,能讓書生連續三天不睡覺溫書,結果不少人還沒進考場就先中了毒。
考場上更上演著現實版"饑餓游戲"。考生要自帶三天口糧,在0.8平米的號舍里吃喝拉撒。康熙年的《貢院志》記載,某年酷暑,南京考場三天熱死十七人,尸體都是蜷曲著僵硬在木板上。
最慘的是同治年間有個云南考生,帶的干糧被老鼠啃光,硬是餓著肚子寫完八股文,交卷時直接昏死在號舍門口。
八股文是戴著鐐銬跳芭蕾
通過童試的幸運兒,馬上要面對更變態的考試模板,八股文。這種誕生于明朝的"標準化答題",要求考生用孔子語氣寫命題作文,從破題到收束必須分八段,每段對仗工整如律詩。
嘉靖八年的會試,考生王慎中因為結尾多寫了句"嗚呼哀哉",直接被考官朱筆除名。
更絕的是乾隆年間的殿試題目"論孝",有個書生引用《孟子》時把"老吾老"寫成了"孝吾孝",卷子當場被扔進落榜堆,氣得他回家就把《孟子》燒了。
策論考試堪比現代公務員申論Plus版。
正德十二年的江西鄉試,有道題讓考生"設計剿滅倭寇的完整方案",要求既要引《孫子兵法》排兵布陣,又要按《鹽鐵論》籌措軍費。
有個叫李贄的考生在答卷里畫了幅海防圖,結果被考官痛批"不務正業",三十年后戚繼光抗倭時用的戰術,竟與那張草圖有七分相似。
中舉就像買彩票連中三次
鄉試的殘酷在于它的數學概率。每三年一次的省級考試,20萬秀才搶1500個舉人名額,錄取率不到1%。這相當于現代人要連續考30次公務員,每次都要進面試前三名。
更恐怖的是"科舉通貨膨脹",明朝初年每個舉人能分到三百畝免稅田,到了晚清,新科舉人連祖宅都保不住,因為要花錢打點考官、宴請同窗、購置官服,這些開銷抵得上普通農戶三十年的收入。
所以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儒林外史》里范進中舉后會發瘋。
這個考了二十多年的老書生,中舉前家里窮得三天揭不開鍋,中舉后瞬間有人送銀子、送房子、送丫鬟,連做過知縣的張鄉紳都來攀親。這種社會地位的斷崖式飛躍,擱誰身上都得血壓飆升。
史書記載,萬歷三十八年浙江鄉試放榜時,確實有個叫趙玉成的考生當場中風,嘴里還念叨著"中了就好"。
考場外的暗箱操作
你以為寒窗苦讀就能出頭?嘉慶年間的考生手冊里寫著:"考場拼才學,場外拼爹娘。"培養一個秀才年均要花30兩白銀,相當于農民家庭三年的總收入。這就解釋了為什么76%的進士都出自官宦世家,他們請得起名師,買得起孤本,甚至能提前拿到"模擬考題"。
有個叫汪中的揚州鹽商之子,家里專門建了座"八股文庫",收藏歷屆狀元試卷,請退休的翰林學士來做私教,這配置堪比現代人請諾獎得主輔導高考。
更黑暗的是"槍手產業鏈"。乾隆五十四年的科場案震動朝野,有個山西富商花三千兩白銀,買通監考官把自己兒子和槍手關在同個號舍。
結果槍手緊張拉肚子,富商兒子不得不自己答題,反倒中了舉人,原來這草包三年間天天背范文,碰巧撞上了類似題目。
老壽星們的科舉執念
在蘇州山塘街的茶館里,至今流傳著"壽星趕考"的傳說。康熙六十年,98歲的廣東考生謝啟祚中舉后寫下"行年九十八,出嫁弗勝羞",自嘲比新娘子還害臊。
但這還不是最勵志的,乾隆年間有個叫王世芳的浙江老童生,86歲中秀才,99歲中舉人,活到104歲還在準備會試。他去世時棺材里還放著《四書章句集注》,堪稱古代版"活到老考到老"。
這些白發考生的存在,恰恰證明了科舉制度的可怕魔力。
就像現代人難以理解為什么要考一輩子公務員,但放在"萬般皆下品"的古代,科舉是平民跨越階層的唯一通道。
當你在湖北省博物館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科舉小抄,用老鼠胡須寫的《論語》,寫在襯褲里的《孟子》,就會明白這場延續1300年的考試,早已把功名利祿刻進了中國人的文化基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