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的春天總是來得稍晚一些,在遼寧省北鎮市的大棚里,葡萄從“冬眠”中蘇醒,嫩綠的藤蔓正在努力向上攀爬,醞釀著新一季的甜蜜。
北鎮市是東北最大葡萄生產基地,有300多年的葡萄栽培歷史,現已形成縱貫醫巫閭山腳下南北52公里的葡萄經濟帶,年產值達16.59億元。但隨著市場競爭愈發激烈,葡萄產業一度面臨品種老化、技術滯后、競爭力不足的問題。如何讓傳統優勢產業煥發新的活力,將北鎮葡萄的名片擦得更亮,口號叫得更響?
答案在于科技。2009年起,以遼寧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科學研究所為依托單位的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熊岳綜合試驗站(以下簡稱“試驗站”)的專家們來到北鎮市,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理念,用科技服務推動北鎮葡萄產業轉型升級。16年來,改變在一點點發生,北鎮葡萄逐漸走上了科技引領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更新觀念
提升果品質量
“葡萄大家都吃過,但是想一年四季都能吃到葡萄,我想,還是要來北鎮。”短視頻中,北鎮市文化旅游和廣播電視局局長王瑩拿著一串巨峰葡萄,笑盈盈地向大家介紹。北鎮葡萄早中晚熟品種齊全,主要有巨峰、遼峰、陽光玫瑰、著色香等20多個品種。一個個葡萄品種從試驗到應用推廣,到走上餐桌和果籃,都離不開試驗站專家的支持。
“2013年前后,我們開始推廣著色香葡萄,4月末溫室種植的葡萄可以賣到40元一斤;陽光玫瑰火爆初期,我們也給種植戶做培訓、講技巧,讓大家種出好果、賣出好價錢。”試驗站站長孫凌俊說。
隨著消費者需求的轉變,無核葡萄備受青睞,小串型、外觀美觀的葡萄也更受市場歡迎。“北鎮葡萄種植歷史悠久,這也導致大多數種植戶的觀念比較傳統,一味追求產量,品質打了折扣,葡萄的市場競爭力不強。”孫凌俊告訴記者,“所以我們要引導他們改變觀念,著重提升葡萄質量,向小串型、優質化方向發展。”于是,試驗站的專家們走鄉入戶,推廣綠色高效栽培和品質提升關鍵技術。
但這樣的改變與人們習慣的傳統栽培大相徑庭,一些農戶猶豫不決。孫凌俊說:“多虧有老唐的支持,他是我們的老朋友了,有他的示范帶動,我們的工作順利了不少。”孫凌俊口中的“老唐”,是北鎮市葡萄協會會長、常興鴻遠葡萄生產合作社理事長唐英奎。與葡萄打了幾十年交道,唐英奎已經是十里八鄉有名的“土專家”。
一開始,面對孫凌俊的一番推薦,唐英奎也猶豫不決。但最終,他還是下定決心,劃出試驗田開始嘗試。效果好得出乎意料,唐英奎心服口服,周邊農戶也紛紛效仿。大家的品種越來越新,管理越來越精,隨著眼界的開闊,葡萄的銷路也多了起來。如今,唐英奎已和國內一家大型茶飲公司達成了合作,長期為對方提供夏黑葡萄用于果茶制作,葡萄種植走上了更加標準化、精細化的道路。
升級模式
發展現代農業
駕車駛進北鎮市常興店鎮,一座座規整的葡萄大棚出現在眼前,在陽光下泛出金色的光芒,這幅場景與十年前截然不同。從露地種植到設施種植,這是試驗站專家們科技賦能帶來的改變。
“葡萄面臨的最大病害是霜霉病,而加蓋大棚就是最直接有效的防治方法。”孫凌俊告訴記者,霜霉病病原孢子主要通過雨水飛濺傳播,大棚覆蓋可避免雨水直接沖刷葉片和土壤,切斷孢子擴散路徑,降低初始侵染風險。霜霉病高發于濕度大于70%的環境,大棚通過覆蓋和通風管理,可以降低空氣濕度,破壞病菌繁殖的濕潤條件。此外,大棚栽培還可以延長葡萄生育期、改善外觀與口感,同時還能實現錯峰上市,搶占高價市場。
但設施種植前期的投入讓一些果農望而卻步。“本來大伙兒都不敢嘗試,但后來看到我大棚里的葡萄種得好,賣得上價錢,也都開始扣棚了。”唐英奎告訴記者,“蓋了大棚后,病蟲害防治省事兒多了,以前露地葡萄每年要打12次藥,現在4次就夠了,成本下降了三分之二。真是一次投資,終身受益。”
從露地到大棚,北鎮的率先變革,推動了整個遼寧省設施葡萄的發展進程。但蓋棚只是第一步,為了進一步推動北鎮葡萄產業現代化道路,專家們開始推廣更加高效便捷、節省人工成本的飛鳥架。
顧名思義,飛鳥架的結構類似飛鳥展翅,是一種現代化的栽培架勢。它一方面可以改善光照和通風,讓每個葉片均勻照到陽光進行光合作用,同時增強空氣流通,抑制真菌病害;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作業效率,便于人工管理和機械化。“以前摘心作業的時候都要工人站在凳子上一片片數著葉片,現在枝條順著架勢生長,只要超過固定的線就可以剪,干活嘎嘎快,效率能提高一半以上。”唐英奎形象地描述著。在試驗站專家的努力下,越來越多新技術和新模式走進了大棚,北鎮葡萄愈發充滿“科技范兒”。
送技下鄉
專家全程護航
在北鎮市龍寶峪村的山坡上,64歲的呂明晶和丈夫經營著一家生態采摘園,榛子、葡萄等果樹一應俱全,成了周邊百姓親近大自然的好去處。就在上一個采摘季,30畝露地葡萄卻出現了讓她鬧心的問題。
“我們家的葡萄好像出現了炭疽病,我也不懂原理,不敢輕易用藥,您說該怎么辦?”孫凌俊的到來讓呂明晶看到了希望,一邊拿出紙筆一邊問道。
“有些防治白腐病的藥對炭疽病都有效,經常使用,比如戊唑醇、苯醚甲環唑等,但常年使用會產生抗藥性,應更換不常使用的防治炭疽病的藥,如喹啉銅、吡唑醚菌酯等。前期預防可以用代森錳鋅、福美雙等保護劑。既然出現了病變,說明果園已經被污染了,建議馬上干預,解決污染源。”孫凌俊答道,“另外也建議你加蓋大棚,這樣既能防范一些病害,游客過來采摘也不受天氣影響,體驗感更好。”
“老百姓就算再有經驗,也還是不懂藥性藥理,有時候跟風買了很貴的藥回來,卻不一定好使。”孫凌俊告訴記者,“所以我給農戶講課的時候,著重強調普通生長周期的幾個關鍵節點,出現什么問題,對應用什么藥,具體該怎么用。”
這些年,孫凌俊帶領團隊深入北鎮市葡萄栽培重點村鎮,開設線下培訓課程,覆蓋3000人左右。在葡萄生長的重要節點,他們更是化作種植戶的“智囊團”,一邊通過微信群、短視頻等形式及時發布提醒和技術要點;一邊走鄉串棚,第一時間到達現場幫助農戶答疑解惑,送去“及時雨”。
“試驗站的這支專家隊伍人員精干,實踐經驗豐富,和農戶融合度高,是最接地氣的專家團隊。這些年多虧了他們,把先進的品種、技術和信息送到基層一線,帶動和培養了一批鄉土人才。我希望能有更多像這樣的專家來到北鎮,用科技力量支撐全產業鏈的轉型升級,推動北鎮葡萄高質量發展。”北鎮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楊繼民說。
來源:農民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