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3月,西北軍五虎上將之一宋哲元,率領第二十九軍“大刀隊”五百將士趁夜色在河北唐山喜峰口,與日軍展開“白刃”格斗。激戰過后,日軍尸橫遍野,第一次體驗到了大刀的厲害。
二十九軍的勝利和“大刀隊”的英雄事跡頓時傳遍全國,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日熱情。1937年7月,作曲家麥新,為歌頌第二十九軍“大刀隊”,創作出一首抗日救亡歌曲《大刀進行曲》,在軍民間廣為傳唱。
再后來,各類抗戰題材影視劇中也常會出現“白刃戰”場景,而且很長一段時間里,總在流傳著“大刀完勝刺刀”的說法。那么在現實戰場上,大刀真能拼過刺刀嗎?
抗戰老兵的回答出人意料:日軍1個班就能挑翻咱們1個排。
過去,大刀隊重創日軍的事兒確有發生,但相關戰斗多是在日軍夜間休息,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突然發起的,如果遇上真正的白刃戰,大刀很難對敵軍造成有效殺傷。
因為大刀的缺點很明顯:
首先,相比固定在步槍或沖鋒槍前端的刺刀,大刀全長也僅有90厘米左右,攻擊范圍有限,在近身搏斗的白刃戰中,剛出場就落了下風。
其次,大刀使用起來很不方便,想要讓它發揮出威力,就必須大劈大砍,且拼殺章法較亂。反觀日本刺刀強調的就是突刺,沒有太多復雜的招式,攻擊時間要比大刀快很多。
再者,大刀揮舞起來招式復雜,需要一定的操作空間。而刺刀刺殺幅度小,隊伍可以排得更密集。日軍在白刃戰中,就經常會三個人背靠背聚攏起來,應付我軍將士組成的包圍圈。而我們卻只能一把大刀面對兩三把刺刀,除非擁有過硬的體術,否則很難占到便宜,因此一個排被日軍一個班挑翻的情況時有發生。
另外,刺刀捅刺,造成的傷口也要比大刀更深,更容易傷及致命的內臟。這也是為何,我國軍事物資供應能力提高后,軍隊就立刻更換刺刀作戰的原因。而且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還創造出了進攻性極強的軍用刺刀—三棱軍刺。三棱軍刺強悍的突刺能力,讓敵人膽寒不已。
不過,就算大刀缺點顯著,但那又怎樣?
當年,日本的新兵基本都要經過長達11個月的高強度軍事訓練后才會奔赴戰爭前線,再加上先進的裝備和充足的肉食供應,單兵戰斗力位居全球第一。反觀中國部隊,絕大多數都是農民參軍,吃的是玉米面粗糧、打仗靠的是土槍土炮,手榴彈幾乎就是唯一能大量自制的熱兵器。最后,不照樣把敵人打了個落花流水?當年,二十九軍真的無比英勇,軍長在外面開會,副軍長就直接備好棺材上前線了,如此誓死保家衛國的精神讓人敬佩!
所以,一個國家的武器再厲害都不足為懼。護疆守土的軍人和士兵,以及百姓厲害才是一個國家真正的底氣。向所有為捍衛民族獨立與尊嚴而流血犧牲的革命戰士、民族英雄致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