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忽然看到一則新聞,還是新華社發的,題目是《高校大門要向公眾打開》。
長期以來,也一直想去那些知名的高等學府去走一走,去看一看。
更重要的,是想帶著孩子去感受一下里面的氣氛,讓孩子自己萌發出想要到這里來讀書的愿望,讓他們從很小的時候就在心里扎下根兒,去努力學習。
奈何很多高校都對這些都是不太歡迎的。
但直到看到新華社發的這一篇文章,一下子覺得很激動,這篇文章給出的幾個理由也是相當有說服力。
第一:重點大學很多都是公辦大學,享受財政撥款,是公眾托舉的,自然也應該歡迎公眾。
什么意思呢?就是我們每個人都交稅,然后有一部分用到了高等學府的建設當中,就相當于所有人都有資格進入大學當中。
這是我們每個人所繳納的稅收辦成的大學,我們當然有理由到里面去。
第二,大學本不應該封閉。
大學是教學科研機構,并不是與世隔絕的象牙塔。
所以,一所大學應該能夠容納社會的不同聲音,容納社會的不同人群,這樣也才能像當年北大老校長兼容并蓄這一觀點的一種延續。
文章有一句說得特別好:一所大學連向社會公眾都不開放,又如何談向世界開放?
第三,大學維護秩序和保證安全沒有錯,但不能因噎廢食
對于大學來講,人流量增大必然會帶來管理的難度,但是這是一些管理的難題,總能得到解決。
但如果因為此把所有人群與世隔絕,無異于因噎廢食。況且大學如果一關了之,就會阻礙高校與社會多元資源的共享共融,一個大學的向社會開放,對于自身的發展也有很大的意義。
新華社的這篇文章給出了這三個理由,都很有說服力。相信在這個夏天,各地的大學游,將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