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援引外媒報道,美國政府網站正面臨一場科研數據“刪除風暴”,數十年來在健康、氣候變化、極端天氣等領域的研究成果或被刪除,科學家們不得不爭分奪秒搶救研究成果,以防數據丟失。
報道稱,自1月20日特朗普就職后不久,美國政府迅速宣布對聯邦部門和機構進行全面改革,聲稱要減少“浪費”和“低效”。但科學家表示,目前正在消失的許多項目和資源至關重要。部分氣候研究人員表示,一些被刪除的數據曾為氣候變化與威脅生命安全的極端天氣等重要研究提供了關鍵依據。
▲AI生成漫畫圖據環球時報
美國科學家人心惶惶
有人連夜下載數據
據報道,佛蒙特大學地貌學家比爾曼表示:“我從事科學研究近40年,從未見過這般景象,這是一場徹頭徹尾的災難。我和同事以往把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下收集的研究數據,都放心地保存在政府支持的數據庫中。但現在我開始懷疑,那里是存放數據最安全的地方嗎?”
▲哥倫比亞大學圖據ICphoto
隨著數據刪除范圍的不斷擴大,科學家們的焦慮情緒愈發濃重,這場由政府改革引發的“數據危機”已然讓科研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作為數據專家兼非營利組織“開放環境數據項目”(OEDP)的科學研究員,凱茜過去6個月里頻繁收到數據將被刪除的緊急通知。她無奈地說:“我經常大半夜收到消息,然后連夜下載數據。”凱茜還表示:“令人心碎的是,許多科學家會聯系我們團隊,迫切地詢問自己研究積累的數據能否得到保全。那是他們的心血,所以我們必須爭分奪秒?!?/p>
據報道,凱茜團隊近期存檔了涵蓋美國洪水災害、溫室氣體排放等多主題的數據集。OEDP計劃再招募100人,以保存空氣質量、珊瑚礁等各類數據。值得注意的是,非營利機構“美國國家安全檔案館”的工作人員稱,從政府網站刪除科研數據并非特朗普政府首創。拜登執政期間,美國環境保護署也曾因成本問題計劃刪除在線檔案。
此前據央視新聞報道,面對特朗普政府不確定的政策環境,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考慮離開美國。與此同時,一些國家正利用這一機會從美國吸引新的人才。(相關報道>>1900名科學家抗議美政府“重創”科學事業 公衛領域預計將裁員上萬人)
科技日報:
封鎖數據庫卡不住中國科研的“脖子”
據科技日報此前報道,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發布文件,宣稱自2025年4月4日起,禁止位于中國、俄羅斯、伊朗等受關注國家的機構訪問NIH受控訪問數據庫。
科技日報評論認為,現在沒有人會懷疑建設或應用我國數據庫的緊迫性,NIH的封鎖必然會使我們的相關工作大大提速。我國有巨大的人口基數,多樣化的民族和地域差異,全球規模最大的醫療衛生機構,極其卓越的基因測序、超級計算、云存儲、人工智能等基礎設施,龐大且高質量的基因組學和生物信息學研究隊伍。無論是從基因資源的豐富性、采集的便利性,還是測序和科研能力上看,我們都有能力建立起全球領先的生物基因數據庫。NIH的封鎖,絕對卡不住中國科研的“脖子”。
在人工智能時代,數據是一種重要的資源,與稀土、石油等傳統資源類似,也已經成為國際力量角逐的重要領域。NIH對華封鎖數據庫提醒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數據戰”的可能性。當我們實現了數據上的自立自強,再也沒有誰還會提出對中國封鎖數據庫,因為這不是在遏制中國,而是要將自己與全球最具規模、最有價值的數據資源脫鉤。
紅星新聞記者 鄭直 綜合環球時報、央視新聞、科技日報等
編輯郭宇 責編 官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