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蔣介石派自己的學生宋宜山為特使,前往中國大陸,周總理在北京與其會見不久后,中共就組織展開了第三次國共合作協商,會議要點總體概括如下,如果國共兩黨能夠通過對等談判,實現和平統一,蔣介石愿意答應臺灣作為中央政府統轄下的自治區,那臺灣地區的政權仍歸蔣介石領導,且享有高度自治權,中共不派人參與,此外國民黨也可以派合適人選,到北京參加中央政權的領導。前提是,國民黨必須切斷和美國的合作,要求美方軍事力量撤出臺灣海峽。咱們自己家的事,外人無權干涉。
會后,宋宜山立刻著手整理出一篇上萬字的報告,遞交至老蔣辦公室。可萬沒想到,就因為宋宜山在報告里,對共產黨和大陸的贊揚、成就表述過多,導致老蔣心里十分不爽,認為宋宜山已經被收買,而國民黨也因此被禁止和大陸進一步溝通接觸。
同年9月,長期為兩岸和平統一事業,奔走呼號的曹聚仁,分別給國民黨多位重要人物親筆致信,重提國共和談建議。蔣經國對此非但嗤之以鼻,還拿著信找到美國官員,表明自身堅定立場,宣稱蔣介石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永遠都不會和中共進行和談。
時間來到1958年8月23日,金門炮戰事件爆發,曹聚仁來北京的次數也隨之變得頻繁,同年10月中旬,毛主席親自接見曹聚仁,并直言:只要蔣氏父子能抵制美國,中共可以和他合作,只可惜老蔣和蔣經國依舊如往常般固執。1963年10月,國民黨的元老吳忠信收到章士釗來信,章在信里要他轉告蔣介石,國民黨遲早會被美國出賣,因為他看到“華沙會談”機密文件中顯示,若中共肯放棄對臺灣主權的主張,美國就可以歸還金門馬祖。蔣介石對此高度重視。
其實,在此之前的1961年7月,中共就已經表態,有意將廈門和金門兩地辟為自由市,做為國共之間的緩沖地帶。但蔣經國并沒有理會,轉身就將這個消息告訴美國,以此拉近國民黨和美方的關系。總而言之,臺灣方面對國共的再次談判,因為各種原因一拖再拖,直到1965年夏,蔣介石父子看到國民黨二號人物李宗仁,回到大陸后被北京熱烈歡迎,返鄉養老后,才放下心頭憂慮,聯絡曹聚仁商量和談事宜。再后來,國共兩方經過多番談論和毛主席同意,最終達成六項合作條件:內容概括大致如下:
老蔣及其舊部回到大陸后,可以定居在浙江省以外的任何省區,并繼續擔任國民黨總裁。之所以排除浙江省,是因為此地原先是蔣介石老巢,有不少國民黨殘余勢力,擔心他們再度生事。臺灣除了交出外交與軍事,其他高度自治,省長由蔣經國擔任。臺灣和美國切斷一切關系后,北京需要按美國當時的援助力度,繼續對臺提供經濟幫扶。廈門和金門合并為一個自由市,作為兩岸的緩沖聯絡區。市長人選由臺北任命,級別須為陸軍中將,且要征得北京同意。保證臺灣官階和待遇照舊不變,百姓生活質量只增不減。
針對國共攜手,美國自然不會坐視不管,很快就動手向臺灣方面施壓。蔣介石本身就在為此事犯愁,結果大陸不久后就進入特殊階段,老蔣擔心臺灣受到影響,國共合作由此被迫再度擱淺。不知道各位回看這段歷史以后,內心是什么感覺。感慨造化弄人,還是輕嘆惋惜?歡迎留言交流,另外如有不當之處,也請多多指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