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
陳璘(1532—1607年),字朝爵,號龍崖,明朝抗倭名將、民族英雄,出生于翁源縣,后落籍東安縣(今云浮市云安區),官至左都督、特進光祿大夫,卒后贈太子太保。陳璘將軍忠勇愛國,一生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平定兩廣匪患,落籍東安;奪取露梁大捷,奠定東亞近三百年和平格局;平定播州叛亂,促進西南地區穩定發展。龍崖陳公祠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民間故事“陳璘傳說”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陳璘咁大功勞”這句話在三羅地區民間流傳了400多年。
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擦亮陳璘文化品牌,云安區委宣傳部、區文廣旅體局、區融媒體中心、區陳璘文化研究協會共同開設《粵將陳璘》專欄。今天刊發第十一篇文章《陳璘與平播之役》,作者為黑龍江大學歷史系研究生朱皓軒,原文發于《陳璘研究(一)》(中山大學歷史學系、翁源縣委宣傳部合編,廣東人民出版社,2019.12)敬請垂注。
陳璘與平播之役
作者:朱皓軒
一、生平簡介
陳璘,字朝爵,號龍崖,廣東省翁源縣人,生于嘉靖十一年。嘉靖四十年,“潮州賊張璉反”,陳璘“應募。獻策督府,署把事。”[1]此應當視為陳璘軍事生涯之肇始。嘉靖末年他晉為指揮僉事,因“從討英德賊有功”[2],“升實職一級”,“進廣東守備?!?strong>[3]萬歷初年,陳璘因參與平定高要地區鄧勝龍、揭陽地區以及鐘月泉等叛亂,遂“屢進署都指揮僉事,僉書廣東都司?!?strong>[4]二年,因“潮賊朱良寶據險為巢”,陳璘隨明軍討之有功,“升參將”[5]。三年四月由“廣東都司僉書署都指揮僉事”升為“廣東肇慶游擊將軍”[6];次年二月為參將“守高州”[7]。五年五月,“敘平羅旁功……(陳璘)加副總兵銜”[8],后羅旁殘余勢力作亂,陳璘“當法論”[9],但明廷準其戴罪行事;九年正月,副總兵陳璘以戴罪之身,在明廷平定叛亂的過程中“領官兵深入搜剿,擒斬俘獲三百六十六名”,時任總督兩廣侍郎劉堯誨題“請復璘俸,免令戴罪?!?strong>[10]次月,南京兵科給事中李國觀、御史張一鯤等以“以軍政拾遺”[11]名義,彈劾包括副總兵陳璘在內的一干人等,然明廷令陳璘繼續留用。十一年四月,“分守東山副總兵管參將事陳璘扣減兵餉三個月,又調兵三百名抬木起蓋廟寺”,激起兵變,為御史羅應鶴所劾,萬歷以“革了職,戴罪管事、立功自贖”[12]了事。十二年三月,明廷準許其贖罪免贓,復原職。同年九月,陳璘以左副總兵,提督狼山等處。
萬歷二十年,掌握日本實權的豐臣秀吉派兵入侵朝鮮。朝鮮國王李昖沉湎酒色、弛于武備、政治腐敗,面對日軍,朝鮮軍隊潰不成軍,遂向明廷求助。萬歷決定兵援朝鮮,“以璘熟倭情,命添注神機七營參將?!?strong>[13]待陳璘至,又改為神樞右副將。至此,陳璘開始從中低級軍官漸成為中高級軍官,并進入其軍事生涯之輝煌階段。次年正月,命陳璘“充統領薊、遼、保定、山東等處防海御倭副總兵?!?strong>[14]在此基礎之上,六月,明廷又命其“協守潮漳等處。”[15]明軍與日軍雙方于朝鮮戰場雖互有勝負,然明廷占據主動地位,雙方展開談判,日本提出以大同江為界等無理要求,均被明廷拒絕。二十五年戰事再起,當年九月,明廷起陳璘為副總兵,“統領廣東營兵五千赴朝鮮援救。”[16]十月,實授都督僉事。次年二月,再充御倭總兵官。五月,薊遼總督邢玠題請,陳璘領水兵赴鴨綠江,萬歷從之。萬歷二十六年九月二十日,陸軍統帥劉綎、董一元、麻貴,陳璘專督水兵,各率兵進攻日軍;十二月,邢玠上捷報言,“倭兵二萬余,舟以六七百計,糾釜山、泗川、巨濟、閑山各倭將悉力西援行長??偙惌U即身先將士,鼓眾大戰,銃死大倭將石曼子[17],又生擒一部將,其焚溺死者無算,雖水中不能割級,而猶斬獲三百余顆,功收全勝,妖氛已平?!?strong>[18]之前盤踞于南海錦山之倭寇被擊敗后畏懼明軍,渡遁乙山川,盤踞崖深路,此處山勢尤險,易守難攻,“總兵陳璘親督所部,于初十日夜,領兵潛入,包圍巖洞,偃旗息鼓。天漸黎明,乃發銃炮,倭奴驚震,擁眾沖登后山,以高臨下為負嵎之勢。官兵奮勇仰攻,斬級十顆,賊向深箐潛逃,至了口囤札,官兵分道扼塞。十一日再進,奮戰良久,賊大敗,奔北。璘乘勝蹙之,擒斬九十余名顆,復督兵爬搜,無一余孽。計璘自七月至今,首功一千一百余顆。”[19]這兩次戰役,為明軍最終擊垮日軍并迫使其撤離朝鮮起到了極其重要之作用,此亦為陳璘赴朝作戰取得的最大戰績,后明廷排序功次,認為“總兵陳璘以舟師殲倭,功最。”[20]并將“陳璘升實授都督同知,蔭一子本衛指揮僉事世襲,賞銀六十兩、大紅纻絲四表里。”[21]
擊敗日軍水師不久(即萬歷二十七年三月),西南土司楊應龍叛亂,萬歷下旨“命征倭總兵麻貴、陳璘、董一元俱撤回聽用?!蓖臧嗽拢ブ輻顟埮衍姽ハ菟拇虢?,萬歷大怒,命陳璘等將領“兼程入蜀,后期者必罪不宥?!?strong>[22]
播州之役結束后,巡按湖廣監察御史王立賢:“請平播總兵陳璘蒐簡精卒,會剿皮林諸惡苗。”[23]萬歷二十九年正月,陳璘率副將李遇文等分七路進剿,諸苗據險不出,陳璘用火攻使之敗;苗首吳國佐逃天浦后為明軍捕獲,諸苗悉平。后明廷定“皮林本中,柄其事而功最大者,巡撫江鐸與總兵陳璘也,二人之功于播尤著?!?strong>[24]由于陳璘于平播之役及平皮林之役卓著戰功,遂“陳璘原擬加右都督,今俱改擬左都督,仍將原蔭副千戶俱改擬指揮使?!?strong>[25]三十三年七月,“貴州總兵官陳璘引疾乞休,下兵部覆議,著照舊供職?!?strong>[26]萬歷三十四年四月,陳璘再次參與平定貴州苗亂,七月,“調貴州總兵左都督陳璘為廣東總兵?!?strong>[27]萬歷三十五年五月,陳璘卒于官,壽終七十六歲。三十七年,明廷“予故廣東總兵左都督陳璘祭六壇造葬”[28]。四十年五月,“陳璘贈太子太保,蔭一子本衛百戶世襲。”[29]
縱觀陳璘將軍之一生,可將其軍事生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應為嘉靖四十年至萬歷二十年被起用為神機七營參將之間,此為陳璘生涯之磨礪期。在此期間其任職多為中低級軍官,屢次建立戰功卻少有獨當一面之機會,但在持續的軍事戰斗中,陳璘得以學習大量實戰經驗,為以后發揮其軍事才能奠定堅實基礎;第二階段應為萬歷二十年至二十八年平播之役結束,此段時期陳璘開始成為一路之主帥,經歷朝鮮抗倭戰爭,再赴播州平叛,這兩次戰役屢立功勞,奠定其于萬歷一朝武將中之地位,應為其軍事生涯之巔峰期,陳璘前期積累之實戰經驗及其軍事才能得到徹底釋放;第三階段應為萬歷二十八年播州平叛結束后鎮守貴州至其任廣東總兵直至去世,這段時期其任職主要于西南一帶及廣東,萬歷三十四年參與平定皮林苗族起義,致力于西南安定,七月改任廣東總兵,直至萬歷三十五年五月去世,此段應為其軍事生涯之晚期。
陳璘將軍是典型的來自社會底層,通過自身努力一點一滴積累起實戰經驗,并不斷建立戰功,從最開始的把事成長為一省總兵,最終成為明廷依仗的軍事支柱型人才。由于其特殊的成長道路,使得其作戰風格注重實戰,應變能力強,能夠有效地總覽戰場形勢,隨機改變軍事布局,這對其整個軍事生涯影響極大。
二、平播之役的功績
播州,今之遵義。萬歷時期播州土司為楊應龍。史載,楊應龍“先世有名(楊)端者,唐大中南詔反,端糾兵破走之,遂據播地?!?strong>[30]由此可知,楊氏最早于唐朝末年便已進入播州并占其地,世代相襲,傳至明萬歷時期之楊應龍,歷29代,720余年[31]。明初,播州為較早歸附明廷的土司之一。據載,洪武五年,播州宣慰使楊鏗、同知羅琛、播州總管何嬰“來朝貢方物,納元所授金牌、銀印、銅印、宣敕。詔賜鏗等綺、帛、衣服,仍置播州宣慰使司,鏗、琛皆仍舊職?!?strong>[32]通過向明廷朝貢及繳納元代頒發之統治信物,楊氏順利獲得新王朝之認可,得以繼續統領播州,之后播州歷代土司與明延之間均保持了頻繁的朝貢活動關系。
隆慶六年十二月,播州宣慰司舍人楊應龍承替宣慰使,成為播州新任統領者。楊應龍,楊烈之子,任職之初,尚能守臣節,明廷每有征戰,必服從調遣,積極備戰。除此之外,楊應龍亦固定向明廷朝貢。據筆者統計,其任播州宣慰使后,或遣人或親自赴京朝貢共計9次。另外,楊應龍還多次向明廷進獻大木,萬歷甚悅之。通過以上效忠行為,應龍多次被賜飛魚服、彩緞、錦等物,更封“都指揮使”、“驃騎將軍”。然而,受到明廷多次賞賜之后,楊應龍政治野心開始膨脹。史載,“應龍性猜狠嗜殺。數從征調,恃功驕蹇?!?strong>[33]主要表現為其目無法紀,自比王室。據載:“時東西方用兵,勢難窮治,因就撫之。應龍益橫,所居飾以龍鳳,僭擬至尊。令州人稱己為千歲,子朝棟為后主,益選州人子女為繡女、閹人。民間有女十三歲以上皆獻之,謂之‘呈身’,須不用乃嫁之。不‘呈身’而嫁者,罪至死。嘗一日而閹割三十二人?!?strong>[34]明律規定,民間不得私閹;然應龍不但私征民女以充宮女,更私閹男童變為家奴,最多一天竟閹割三十二人,此等行經已嚴重違反明律。除此之外,自稱“千歲”、“后主”便是將“土皇帝”之稱呼表現至極致。另外楊應龍兇殘不道,濫殺無辜,隨意屠殺與其為敵者,更滅人族。楊應龍亦內心貪婪,隨意欺掠轄下,播州所轄六長官司、七大姓(即田、張、袁、盧、譚、羅、吳),無不受應龍欺凌。
楊應龍之罪行終不可掩蓋,在部下及其他土司紛紛告狀同時,當地官員亦劾應龍。萬歷十八年,先是貴州巡撫都御史葉夢熊“論播州宣慰楊應龍兇惡諸事”;后巡按御史陳效“則歷數楊應龍十二大罪”;按臣李化龍亦“請暫免勘問,俟征兵御虜之后,再為議處。”明廷“以應龍革職,仍戴罪立功,會勘改限?!?strong>[35]了事。期間朝中又有一番激烈爭辯,最終萬歷命“川貴撫按勒限勘奏”[36]。應龍表示愿赴四川聽勘,不愿入黔。時明廷官員懼應龍難以提問,遂囚禁其于重慶達兩年余。期間朝鮮戰事起,應龍乘此命心腹赴京表示,愿出五千報效兵,并十萬兩銀助餉。萬歷批示:“釋應龍,追贖?!贝嗣虏痪茫钟泄賳T道,“應龍桀驁難制,不宜釋?!比f歷再次于二十年十二月下令“仍系龍”[37]。但此時應龍已被當地官員釋放,歸至播州,以其子楊可棟代系。朝中與地方官員均羅列楊應龍之罪狀,由此四川巡按御史李化龍被迫離職;其繼任者王象乾,數次命應龍勘罪;但應龍抗拒,并襲殺明廷派去之提人官兵,王象乾移文責之,應龍推脫為苗人所為,其不知情也。
楊應龍回到播州,其仇家懼被繼續欺凌,均不罷休,紛紛上書喊冤。經過一番商討,明廷決定派兵播州。萬歷二十二年正月,王繼光統兵進播州。然而明軍由于諸路統領不善,敗戰居多。有鑒于此,萬歷二十二年十月,明廷命侍郎邢玠總督川、貴二省。邢玠至播州,采取招撫之策,經過地方官員與楊應龍談判博弈,應龍按邢玠之意,“照昔年安國亨例,令其納銀贖罪,革職為民?!?strong>[38]由此邢玠以為應龍真心聽撫,于萬歷二十三年便撤兵復命。應龍自此得志,差人赴重慶打點,期盼代其系獄的兒子楊可棟出獄,方肯完納贖銀。重慶官員有慮,不肯放人,如此又一年,楊可棟卻死于重慶。應龍聞之,悲痛不已,遣人取子尸體,被拒。應龍率兵至重慶,為子招魂,并在其后多次擾亂地方,以此挑釁明廷。
楊應龍于西南之器張行為引起明廷極大關注;時貴州巡撫江東之因事被罷,郭子章代之,同時以四川巡撫準改總督衙門,兼制川、湖、貴三省。然明廷中對于是否再次出兵播州亦有爭議,反對者認為“播域四面天險,卒難底平?!?strong>[39]然閣臣沈一貫等力主用兵播州。在此背景下,明廷決定出兵播州。萬歷二十七年三月,起用原任遼東巡撫李化龍“總督湖廣、川、貴軍務兼巡撫四川,討播州叛臣楊應龍。”[40]二十八年又“賜化龍劍,假便宜討賊?!?strong>[41]
如上文所敘,此時恰值日軍退軍朝鮮,東北戰事得以緩解。在此背景下,明廷命大批朝鮮歸來之將士奔赴平播前線,其中便包括剛剛取得水戰勝利的陳璘,明廷對他的安排是“湖廣以偏橋為一路,總兵官陳璘將之”[42]。各將領按明廷部署奔赴各自指定進軍地點,總兵陳璘萬歷二十八年正月到達出發地。[43]此次平播,明軍派出總兵力約二十四萬,分八路,明廷管轄的衛所兵約占三成,地方少數民族土司兵約占七成。其中,四川四路:川東、綦南、川南、永合;貴州三路:烏江河渡、沙溪、平越;湖廣一路:偏橋,此便為明廷命陳璘為總兵之路。
在陳璘尚未到達明廷指定地點之前,兵部討論平播征兵事宜時題請:“其施州、麻驛、鎮筸等處募兵三萬,及調集本處各土司、土著官兵俱如所議,聽陳璘統領督撫布置。”[44]由此,陳璘統領兵士不單單為漢軍,亦有土司兵。二十八年正月,“惟湖廣原調三萬之兵,并總兵陳璘、副使王應霖速赴偏橋。”[45]至此,陳璘成為明軍中偏橋路之統帥。明廷規劃,偏橋分為兩翼“一由白泥總兵陳璘為主將……一由龍泉副總兵陳良玭為主將,仍聽陳璘節制?!?strong>[46]
萬歷二十八年二月,剛至偏橋不久,陳璘手本報稱:“官兵遵照師期分路并進,十五日前哨至黃溪寨,遇賊接戰,官兵何棟等奮勇各前,生擒苗賊五名,斬獲首級二顆,俘獲賊婦八口?!倍迦眨惌U軍隊“生擒苗賊王松等五名,斬獲賊級二顆,俘獲賊婦八口?!眱扇蘸蠹炊呷?,陳璘所部與四牌埋伏敵軍遭遇,據史載:陳璘“統率各兵奮勇向前,各賊起伏,趨來迎敵。時方雨霽,又轉順風,用噴筒、火箭、鳥銃、百子銃亂發夾攻,賊見兵勢難當,隨即登高據險,矢石如雨,有把總胡世華部下隊長謝漢月臨陣先退,本職親于陣前目擊,即時斬首,諸兵奮勇沖敵,各賊披靡,通計斬獲首級九十一顆,得獲賊仗頗多。”[47]此戰為陳璘進入西南獲得的首勝,“四牌之賊素稱狡黠”,號稱難攻,且“四牌、七牌諸苗助播為虐,往來充斥于偏橋、黃平之區,如入無人之境”[48]。故四牌之敵對明軍襲擊極多,素來為明軍所忌,尤其于偏橋一路明軍而言,進軍播州必過此地,陳璘路經此地便“首挫賊鋒”并“斬近百級”,使得四牌之敵不可輕勝成為歷史,為接下來明軍徹底肅清四牌敵軍奠定了心理優勢,最重要的是偏橋一路就此清除了一大禍患。通過此役,陳璘的戰術特點可窺一二:其通過親自沖鋒來調動所屬將士士氣,且一旦發現敵軍弱點或有利于己方的優勢,便能夠及時抓住戰機,給予敵軍致命一擊。此役中,陳璘借助氣候條件大量使用火器,獲得勝利。而后,陳璘兵進白泥,各賊棄寨逃跑。
四牌之勝僅為陳璘一路大捷之始。陳璘督兵擊敗龍溪山后,二月二十八日早,出兵追擊殘兵至袁家渡,叛軍大敗,陳璘屬下斬殺敵軍一百二十二名。三月初六日,陳璘再督兵于干溪坪與敵人接戰,明軍奮勇沖鋒且配以火器,再斬敵五十九人,殘敵逃跑,明軍懼有埋伏,未追。十五日,陳璘下令士兵各取竹木,秘遣死士造浮橋。十九日過江,抓獲一敵方士兵,經審訊得知,楊應龍派人前來犒賞兵士,并令敵軍頭目張佑等人率老虎軍萬余,“伺我兵渡江出奇邀敵”[49]。得此情報,陳璘親自督兵連日趕路,二十日至苦楝坪遭遇敵軍,明軍百子銃、發煩、鳥銃、噴筒、西瓜礮、火煉、火甎等各種火器齊發,黑焰薰天,聲震如雷,敵軍大敗,此役斬敵二百余。三月十九日,陳璘率兵過烏江起至二十九日,陸續又招降苗民一百九十一家,共計六百八十名。與此同時,陳璘所屬各部亦有極大斬獲,其一路高歌猛進,史料載“自四月初三日以前,各關俱破,蜀兵進入關外。未下者,長坎、碼碯、青蛇三大囤,耳保子等囤不足言也,乃今而盡為陳璘攻破矣”[50]。四月初八,陳璘所屬游擊江騰龍至七牌湄潭目攻打叛軍,敵軍盤踞青蛇、碼碯、長坎、保子等囤,憑借山勢陡峭做負隅頑抗。陳璘自述詳細,敵軍盤踞囤上后,由于地勢陡峭,陳璘下命扼守青蛇;十一日、十二日連續先攻保子、長坎、瑪碯,目的為剪除其羽翼;同時命死士于十三日夜與守備陳九經等人從瑪碯后山爬至青蛇山后,再令游擊陳策等率領部屬及永順土司兵列于囤左,都司吳時與保靖土司兵列于囤右,等待死士進攻,發出信號前后一起夾擊。十四日午時,后路兵放銃吶喊,明軍利用火器猛烈攻擊敵囤,敵軍敗退至囤中。申時,明軍進逼囤腳,明軍用火器、弓弩等射敵無數。為阻擋明軍進攻,敵軍投以射木棍、石頭;明軍將士以挨牌竹、笪抵當木石。天暗后,明軍扼守囤周圍;夜二更,敵軍向后沖逃為明伏軍所抵。十五日自辰時至午時,陳璘命明軍發起進攻,來回連戰數十次,斬敵二百余;明軍再用火器攻破青蛇囤,守備陳九經、白元潔等“挺身白刃血戰”沖在最前路,其他將士則從四面攻進囤,敵軍大敗,斬殺敵軍一千余人;陳璘戰后不無感慨道:“是囤也,險峻非常,破之不易”;此戰十分慘烈,但陳璘所屬將士英勇無畏,陳璘亦言“各官兵有進死之榮,無退生之辱。”[51]
萬歷二十八年,八路明軍對楊應龍已形成包圍之勢,楊應龍失去突圍之機,無奈只得將家人撤至海龍囤,并于海龍囤周圍進行重兵布防,做困獸之斗。三月二十九日,播州叛軍先戰水西所部明軍,再戰綦南明軍;明軍先敗后勝。應龍采取詐降之計不成,于四月十二日夜劫南川明軍大營再敗。次日即四月十三日,陳璘所部明軍高奏凱歌經擊敗四牌、七牌等地之敵后,“分布調遣,上緊斬關渡江,直抵白田壩,會合諸哨?!?strong>[52]此時楊應龍于戰局早已處于下風,但仍可負隅頑抗,陳璘一路將士到達白田壩,徹底切斷了其逃跑的路線,這無疑是敲響了楊應龍的喪鐘。對于明軍而言,陳璘一路過關斬將,明軍于湖廣后方無后顧之憂,也使楊應龍再無后備之軍,遂使應龍父子哭于上囤。楊應龍尚未撤至海龍囤,其兵尚有斗志,待其去囤后,播州兵戰斗力大減,明軍遂五路一同殺人:劉將軍自冠子山、馬孔英自高坪、吳廣自水牛塘、陳璘自上渡關、李應詳自張王壩,各路明軍共二十余萬人殺向海龍囤,海龍囤成為應龍最后之陣地。明軍隨后對海龍囤周圍的龍爪、望軍、海云等羽翼進行剪除,通過招撫等方式實現了對海龍囤最后的包圍。
海龍囤后有三圓山,其高“數十仞,賊所恃為后屏者。苗兵萬余列柵據守,非得精兵并力破之,勢難卒克”。[53]明軍勢必取之。四月二十一日,李化龍遂派遣永合路明軍入洗衣塘,明將劉國用“親斬鹿罕,劉謙又斬罕子,郭天俸、陳恩、逯侖兵奮勇爭先,共斬苗級一百顆,奪獲器械八件。次日發兵前進,搜捕賊屬二十四名口”。[54]最終五月初,曹希彬督兵與陳璘所屬乘大霧抄出播軍大營后,一齊夾擊,遂奪囤后三圓山。后明軍迅速列兵駐扎于后關前之二土山,明軍于此可乘高見海龍囤中軍事營帳,甚至于軍士走動亦可見。陳璘參與的這次行動使得播州軍一條重要通道就此隔斷,為明軍最終攻破海龍囤奠定勝利基礎,楊應龍徹底成為甕中之鱉,只待明軍取之。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楊應龍雖無退路,但仍憑借海龍囤特有之山勢抵抗到底,明軍一度陷入僵局之中,雙方相持四十余天。恰在此時,陳璘于五月六日至海龍囤下,其查看并分析海龍囤地形,認為囤前地形不利于明軍進攻,而囤后地勢相對平坦易于攻擊,據此他建議:“三省七路兵三十萬俱在前,而水西營獨在后,是以一路而專七路之功也”[55],請總督李化龍令水西兵退讓。五月十九日以后,明軍幾路“各抽精兵輪日前后攻打,總兵劉綎、李應祥為一日;吳廣、陳璘為一日各打后門;馬孔英督各路兵攻打前門。”[56]五月二十二,陳璘“從左槽移兵囤后,賊見璘兵初至,乘夜來沖,永合兵出營包截,斬級三十一顆。”[57]陳璘隨即“取竹木安置柵欄,層層漸逼城墻,柵上亦豎敵樓,令兵有所遮蔽依據,便于從隙射打,造就攻城云梯、飛樓等件,得柵可以守護?!?strong>[58]播州軍之前常夜間偷襲明軍大營,陳璘此策一出,“賊每夜出劫,為釘傷,不敢復出”。[59]楊應龍無計,再與明軍言“當初只為罰贖四萬兩不肯完納,以致如此。今情愿納銀百萬兩,抵補大兵費用錢糧,納降請罪?!?strong>[60]此時陳璘得巡撫江鐸言,將計就計,遣人同應龍使入囤,私下策反應龍左右之人,至此應龍勢越孤。萬歷二十八年六月“總兵陳璘、吳廣于初六日,各照期分打?!?strong>[61]陳璘于攻擊前晚招募死士,接暗號前進。“劉、李二總兵合哨分左右信地,劉總兵攻土城門以左,李總兵攻土城門以右?!边M攻過程中,明軍配以佛郎機、百子銃等火器攻擊城墻守軍。明軍各從山坡登上城墻,而播州軍尤在酣睡,聞見明軍攻城,恐懼之極,毫無抵抗之力,紛紛逃竄。時楊應龍聞明軍已攻破城,隨即與愛妾周氏、何氏登樓自縊,縱火自焚。史載“總兵劉綎、李應祥、吳廣、陳璘、馬孔英等各督官兵于初六日攻破海龍囤,逼賊自盡,及生擒賊子楊朝棟等?!?strong>[62]隨后“各陸續將酋尸一軀并賊犯田氏、楊朝棟等一百四十七名口,解赴本部院審驗?!?strong>[63]播州之亂至此得以徹底平定。
陳璘于明軍包圍海龍囤雙方處于僵局之情況下,審時度勢了解周邊形勢,向總督李化龍提出合理解決建議,改變了當時戰局,使明軍成功找到進攻海龍囤的方法,在最終沖擊海龍囤之時,陳璘亦一馬當先率領所屬攻入楊應龍老巢,為最終平定播州之亂貢獻出寶貴力量。
三、總結評價
通過對陳璘生平領兵指揮戰爭研究可發現,其戰術特點:
1. 審時度勢,注重實際情況。不同于科班出身之將領,陳璘自身參加無數大小戰役,其戰術大多來自于實戰經驗,講究實際,不按部就班,戰場瞬息萬變,陳璘能夠審時度勢,故其能夠抓住有利戰機,屢戰屢勝。
2. 親自督軍,勉勵將士。當陳璘所屬與敵軍陷入僵局之中,陳璘往往會親自督戰,為將士打氣,這些狀況并不少見。平播之時,陳璘已年近七旬,這于一名老年將領而言,實屬不易。
3. 善用火器、死士。通過史料不難發現,陳璘在平播過程中大量使用火器與死士。如上文所敘,陳璘曾于神機營供職,故其對于火器威力相當了解;且明代火器本身使用就甚為廣泛,在此出現不足為奇。死士也就是突擊隊,這是陳璘戰術中之一把尖刀,在戰局打不開局面之時,陳璘往往能夠利用死士打開一條出路。
4. 攻、撫結合,注重實效。陳璘并非遇敵軍便打,其人非常注重實際效果,是一名實用主義者;他不拘泥于某一方法,只要能夠獲得勝利即用之,故陳璘征戰途中多次出現先攻之后撫之的狀況。
縱觀陳璘之一生,他出身于平凡家庭,無特殊背景,但“少懷大志,習武術,談韜略,結交豪賢”[64],以白身投于軍,通過努力由最初一名普通兵士成長為最終統領一省之總兵,并利用自身之才略在國家抵御外敵入侵,平定內亂中發揮極為重要作用。尤其于平播之役中,他統領偏橋一路兵士,過關斬將,多次使處于被動狀態中之明軍得以扭轉戰局,最終徹底平定播州楊應龍之亂,其為民族與國家做出之卓越貢獻必將永遠彪炳史策,為人所頌。
參考文獻:
[1]陳芳斌主編:《陳璘史實與傳說》,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年。
[2]《明史》卷二四七,列傳第一三五,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3]《明穆宗實錄》卷19,隆慶二年四月庚子條,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
[4]《明史》卷二四七,列傳第一三五。
[5]《明神宗實錄》卷23,萬歷二年三月庚子條。
[6]《明神宗實錄》卷37,萬歷三年四月乙亥條。
[7]《明神宗實錄》卷47,萬歷四年二月癸酉條。
[8]《明神宗實錄》卷62,萬歷五年五月己酉條。
[9]《明神宗實錄》卷91,萬歷七年九月癸亥條。
[10]《明神宗實錄》卷108,萬歷九年正月辛卯條。
[11]《明神宗實錄》卷109,萬歷九年二月癸卯條。
[12]《明神宗實錄》卷136,萬歷十一年四月戊辰條。
[13]《明史》卷二四七,列傳第一三五。
[14]《明神宗實錄》卷256,萬歷二十一年正月壬戌條。
[15]《明神宗實錄》卷261,萬歷二十一年六月庚子條。
[16]《明神宗實錄》卷314,萬歷二十五年九月丁酉條。
[17]石曼子,真名島津義宏,經黃遵憲考訂其并未于此海戰中被殺,鄭海麟:《黃遵憲傳》,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287頁。
[18]《明神宗實錄》卷329,萬歷二十六年十二月丙寅條。
[19]《明神宗實錄》卷329,萬歷二十六年十二月丙子條。
[20]《明神宗實錄》卷339,萬歷二十七年九月乙卯條。
[21][明]王圻:《續文獻通考》,卷四十九,選舉考,萬歷三十年松江府刻本。
[22]《明神宗實錄》卷332,萬歷二十七年三月乙未條。
[23]《明神宗實錄》卷352,萬歷二十八年十月辛未條。
[24]《明神宗實錄》卷397,萬歷三十年三月壬午條。
[25]《明神宗實錄》卷401,萬歷三十二年閏九月丙午條。
[26]《明神宗實錄》卷411,萬歷三十三年七月己亥條。
[27]《明神宗實錄》卷423,萬歷三十四年四月七月戊辰條。
[28]《明神宗實錄》卷455,萬歷三十七年二月辛未條。
[29]《明神宗實錄》卷495,萬歷四十年五月丁酉條。
[30] [明]李化龍:《平播全書》卷四《奏議》,明萬歷刻本。
[31] 陳季君、黨會先、陳旭:《播州土司史》,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3頁。
[32]《明太祖實錄》卷71,洪武五年正月乙丑條。
[33]《明史》卷二二八,列傳第一一六。
[34][明]李化龍:《平播全書》卷四《奏議》。
[35]《明神宗實錄》卷230,萬歷十八年十二月癸未條;此處《明史》卷三一二,列傳第二〇〇記載為“二十四大罪”與《明實錄》相異,亦有學者用《明史》之載,筆者認為當以《明實錄》為準。
[36]《明神宗實錄》卷247,萬歷二十年四月乙巳條。
[37][明]諸葛元聲:《兩朝平攮錄》卷五,萬歷三十四年刻本。
[38]《明神宗實錄》卷290,萬歷二十三年十月丁巳條。
[39][明]諸葛元聲:《兩朝平攘錄》卷五。
[40]《明史》卷二二八,列傳第一一六。
[41]《明史》卷二二八,列傳第一一六。
[42][明]李化龍:《平播全書》卷四《奏議》。
[43][明]諸葛元聲:《兩朝平攘錄》卷五。
[44]《明神宗實錄》卷341,萬歷二十七年十一月己巳條。
[45]《明神宗實錄》卷343,萬歷二十八年正月癸丑條。
[46][明]李化龍:《平播全書》卷三。
[47][明]李化龍:《平播全書》卷三《奏議》。
[48][明]李化龍:《平播全書》卷二《奏議》。
[49][明]李化龍:《平播全書》卷四《奏議》。
[50][明]李化龍:《平播全書》卷四《奏議》。
[51][明]李化龍:《平播全書》卷四《奏議》。
[52][明]李化龍:《平播全書》卷十一《牌票》。
[53][明]李化龍:《平播全書》卷五《奏議》。
[54][明]李化龍:《平播全書》卷五《奏議》。
[55][明]諸葛元聲:《兩朝平攘錄》卷五。
[56][明]李化龍:《平播全書》卷四《奏議》。
[57][明]李化龍:《平播全書》卷五《奏議》。
[58][明]李化龍:《平播全書》卷五《奏議》。
[59]《明史》卷二四七,列傳第一三五。
[60][明]李化龍:《平播全書》卷五《奏議》。
[61][明]李化龍:《平播全書》卷五《奏議》。
[62][明]李化龍:《平播全書》卷七《咨文》。
[63][明]李化龍:《平播全書》卷四《奏議》。
[64]陳芳斌主編:《陳璘史實與傳說》,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年,第27頁。
來源丨云安區委宣傳部
一審丨黃海志
二審 丨譚 瑋
三審丨林偉志
創文:
覺得不錯,請點這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