擯棄急功近利的心態,既要把握好演唱會經濟帶來的紅利,也不應忽視對服務水平的提升
近日,多名網友在社交平臺反映,4月19日在九江體育中心體育場觀看演唱會時,被看臺座椅外露的玻璃纖維扎傷,腿部出現不同程度瘙癢、刺痛癥狀,部分觀眾正通過官方渠道投訴維權中。
從報道來看,不管是演唱會主辦方,還是相關部門,目前對此事的回應大都是“不太清楚”“座椅可能老化”。到底是怎么回事,包括責任如何劃分,是否有賠償等問題,還需等進一步的調查結果。目前,場館方的工作人員已表示,“聯系上了部分受傷的觀眾,達成了初步的調解意見”。
↑圖據網絡
其實,觀眾看演唱會被座椅扎傷,這樣的事故本來可以避免。而且,就座于不同區域的觀眾紛紛反映這一問題,說明場館設施存在的問題并不是偶然、個別。如果主辦方或場館方能夠提前檢查,排除座位存在的問題,那么這一次的投訴維權就不會發生。
退一步說,即使沒有發現座椅老化的問題,在觀眾反映之后,有關方面應及時跟進,早一點給出解決方案,也能把不利影響降到最低,不至于引發輿論風波。可見,問題的根本還在于,演唱會的服務不夠到位,沒能把消費者的權益放在首位。
隨著近年來演藝市場的火爆,但凡是有知名歌手出場的演唱會,門票整體上都供不應求。票房有保障,并不意味著主辦方可以降低服務水平,更不意味著可以不把觀眾的體驗、感受當一回事。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演唱會經濟雖然很“火”,但市場不可能無限制地膨脹。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消費者必然會越來越重視現場體驗感和整體性價比,消費也必然會回歸理性。在這樣的情況下,演出市場的競爭將越來越集中在性價比和品質感的比拼上。
換句話說,指望某一位明星或歌手的名氣就能賺得盆滿缽滿,終將成為過去式。消費者花費數百上千元購票,滿懷期望地走進演出現場,卻連一張舒服的座椅都沒有,不僅會讓他們感到“很受傷”,對主辦方和演出方聲譽也是一種損害。
因此,對于被座椅扎傷一事,相關各方還應主動站出來,維護消費者的權益,這不僅是為了應對輿論壓力,更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近年來,不管是“柱子票”事件還是“退票難”現象,都引發了公眾的高度關注,說明演唱會經濟的繁榮背后,還存在著不少可以改進、完善的空間。如今的座椅事件也是一次重要提醒:應該擯棄急功近利的心態,既要把握好演唱會經濟帶來的紅利,也不應忽視對服務水平的提升。唯有如此,才會有更多消費者與市場的雙向奔赴,實現演唱會經濟的“長紅”。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金宇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