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植物的果實,在外形和風味上與草莓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它們都擁有誘人的紅艷色澤,以及那令人回味無窮的酸中帶甜的滋味,即便是將它們混雜放置,也難以輕易區分開來。
比如蓬蘽和柘果(柘樹的果實)便是其中的代表。
瞧,“蘽”與“柘”,這兩個生僻的字眼,或許會讓您感到些許陌生吧?
NO.1
蓬蘽:酸酸甜甜的野草莓
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一段令人回味無窮的描寫:“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
這段文字生動地描繪了農村孩子在山坡或田野間采摘覆盆子的情景。那些紅紅的果實,散發著迷人的清香,入口綿軟多汁,成為許多人心中難以忘懷的記憶。
覆盆子,又名野草莓,與蓬蘽極為相似,歷史上人們通常把覆盆子與蓬蘽混為一談。
這里的“蘽”字讀音為lěi,在古代與“藟”字通用,意指藤蔓,引申為攀緣纏繞、蓬蓬累累之態。
早在漢朝的《神農本草經》中,便已有“蓬蘽……一名覆盆”的記載。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進一步解釋說:“蓬蘽生于丘陵之間,藤葉繁衍蓬蓬累累異于覆盆,故曰蓬藟。”
覆盆子與蓬蘽
蓬蘽本體是薔薇科懸鉤子屬攀援灌木,與樹草莓同屬薔薇科,其葉片、花朵亦頗為相似。
顧名思義,懸鉤子科植物的莖和葉背都布滿皮刺,仿佛懸掛的鉤子一般。在全球700多種懸鉤子植物中,蓬蘽無疑是一個引人注目的代表。
蓬蘽通常生長在田埂、山坡或小樹林的邊緣,春末夏初之際,它便會綻放出美麗的花朵,隨后結出圓潤的果實。這些果實內部空心,吃起來口感甜美(未成熟時則帶有酸味)。
除了直接食用外,蓬蘽還可以用來制作果醬、果酒等美食佳品,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一抹別樣的風味。
蓬蘽的花和葉
最后不得不說的是,蓬蘽與覆盆子盡管在外觀上有所相似,實則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植物。
蓬蘽作為薔薇科懸鉤子屬灰白毛莓的果實,其植株是一種多年生的藤本植物,生命力旺盛,能夠攀爬至高達10米的高度。
覆盆子則指懸鉤子屬中的某些特定種類,如廣為人知的掌葉覆盆子等,它們是一種多年生的灌木植物,其生長高度通常控制在1米多左右,呈現出更為緊湊的植株形態。
NO.2
柘樹:古老珍稀的帝王木
檀香樹是一種古老而神秘的稀有樹種,自古以來便以其獨特的芳香、豐富的藥用價值以及優質的原材料特性被尊稱為“皇室寶樹”,簡稱“檀”。
與之齊名的還有一種同樣珍稀的植物——柘樹,兩者共同構成“南檀北柘”的美譽。
然而,關于“柘”字的正確發音,卻并非廣為人知。它既不讀作tuò,也不念作shí,而是應讀作zhè。
這一讀音的背后,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
追溯至先秦時期,“柘”字最初被寫作“樜”。其中,“樜”字的右半邊“庶”,本義為眾多,引申為物質的豐饒與生活的富足。而“庶”字的本音雖為shù,但其發音中暗含zhè的音韻。
正因如此,“柘”字也逐漸被賦予zhè的讀音。自漢朝起,人們更傾向于將“柘”作為“樜”的異體字或簡化字使用,這或許是因為人們發現了柘樹木質堅硬如石,具有獨特的實用價值。
《新華字典》里對“樜”的解釋
柘樹在我國擁有著悠久的發現和種植歷史。相傳,軒轅黃帝的妻子嫘祖便是最早發現柘樹可用于養蠶的人。
典籍《山海經》對柘樹有了最早的記載:“又北三百二十里,曰灌題之山,其上多樗柘,其下多流沙,多砥。”文中的“柘”指的就是柘樹。
到了明朝,《本草綱目》對柘樹的描述更為詳盡:“柘樹干疏而直,葉豐而厚,團而有尖。其實狀如桑子而圓粒如椒,名佳子。其木染黃赤色,謂之柘黃。”
此外,我國還有多處以“柘”命名的地方,如北京的潭柘寺、河南的柘城縣等,它們均因境內眾多的柘樹而聲名遠揚。
柘樹樹干多尖刺,故被稱為刺桑
從生物分類學的角度來看,柘樹是蕁麻目桑科橙桑屬的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與桑樹有著緊密的親緣關系。因其樹干多尖刺,全株有白色乳汁,故又被稱為刺桑、奶桑等。
歷史上,柘樹主要分布在我國華北、東北地區,因此有了“北柘”之稱。而如今,柘樹的分布范圍已擴大至華東、中南、西南各省以及華北大部地區,甚至在國外如朝鮮、日本等國也有栽培。
柘樹具有極強的適應力和再生能力,是治理石漠化、荒漠化的優良樹種。然而,由于數量的日漸減少,柘樹已于201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柘樹之所以備受珍視,不僅因為其獨特的生態價值,更因其具有兩個突出的生物特性。
一是其樹皮和木材可提取出珍貴的黃色染料,這種染料在古代被專門用于制作龍袍,因此柘樹又被譽為“帝王木”。
二是柘樹的生長速度極為緩慢,生長周期長達數十年甚至上百年,一棵樹要成材至少需要100年的時間。正因如此,柘樹顯得尤為珍貴。
目前所發現的著名古柘樹,如河南省柘城縣老王集鄉扳曾口村的1200年樹齡古樹、安徽省太和縣宮集鎮劉營村的600多年樹齡古樹等,都是柘樹珍貴與稀有的見證。
柘樹可提取出珍貴的黃色染料
此外,柘樹的果實——柘果,也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美味。
柘果通常為暗紅色,部分為大紅色,形似樹莓,既可以鮮食,也可以烘干泡茶或泡酒,風味獨特。
新鮮柘果的價格更是高達每斤100元。
盡管成熟的柘果與蓬蘽在外形上極為相似,但它們在口感上卻有著明顯的差異:蓬蘽酸甜可口,漿多肉厚;而柘樹果則酸中帶甜,果里多水,別有一番風味。
柘果(上圖)與蓬蘽(下圖)
參考資料
1.《〈神農本草經〉蓬蘽的原植物考證》,作者張珂、王德群,《中國現代中藥》(2011)
2.《蓬蘽的食用開發利用栽培可行性研究》,作者王國行、吳曉燕等,《現代園藝》2021年第9期
3.《柘樹的培育方法研究》,作者牛增強、牛觀旭等,《農家參謀》 2024年第32期
作者:魏德勇
廣東深圳市作家協會會員
審核:劉穎 李培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