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于:中國銀行保險報|作者:許予朋
編者按
當前資本市場普惠金融發展迎來重要機遇,經濟轉型升級下普惠金融需求持續增多,資本市場及資管機構的服務能力不斷增強,我國資本市場普惠金融探索發展也取得積極進展,與此同時也面臨著挑戰。近日,業內專家學者圍繞推進資本市場支持普惠金融主題進行深入研討,探索破題之道。
在美國掀起的關稅“風暴”中,中國股市頂住壓力實現收漲。其中,與中小企業、科創企業關系最密切的北證50指數更是大漲逾10%,其引領市場的漲幅反映出投資者對中國科創、中國資本市場的信心。
作為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主陣地,北京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北交所”)市場活躍度穩步提升,融資余額持續增長,無疑是資本市場支持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發展的生動寫照。在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近日舉行的資本市場支持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專家研討會上,多位業內人士認為,當前資本市場在服務普惠金融方面能發揮多重作用:掛牌新三板、上市北交所能為中小企業帶來更多增量資金支持;發展信貸資產證券化(ABS)將為盤活普惠領域存量資產、有效化解風險助一臂之力。目前,上述領域均需更多政策支持。
完善資本市場服務普惠金融生態
北交所、新三板是資本市場服務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的重要機制。近年來,新三板掛牌企業持續增長,為北交所上市提供了重要“后備軍”;北交所與新三板的一體化發展向縱深推進,為創新型中小企業提供了暢通的融資路徑。
在中國銀行證券研究院副院長解學成看來,北交所成立之初,中國證監會曾撰文提出“三個目標”,包括補齊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普惠金融的短板,發揮紐帶作用形成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成長路徑,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三個目標”為資本市場支持普惠金融發展提供了方向。從實際情況來看,目前每一條路都走得很扎實。
當前,隨著生成式AI、具身智能等技術引領下的中國“硬科技”中小企業蓬勃發展,業內人士普遍指出,資本市場也需跟上節奏,盡快推動形成“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生態,將金融活水精準注入中小企業。
結合銀行業發展普惠金融的經驗,渤海證券股權融資總部負責人張可亮認為,建設資本市場普惠金融生態,應從理論、制度、主體、市場、環境五個方面分別進行改造。其中,在完善制度方面,要從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研究資本市場普惠金融執行標準。定性指標上,可與工信部專精特新企業認定標準相結合;定量指標上,可與目前的新三板掛牌、北交所上市條件相結合。“在設立營收、利潤等財務指標門檻下限的同時,還應該對財務指標上限進行規定,防止大企業擠占普惠金融資源。”張可亮強調。
同時,他建議,進一步完善以增加資本供給為目標的政策。比如,可考慮推動銀行系統、創投機構強化投貸聯動。政府探索轉變資金使用方式,將財政補貼、上市掛牌獎勵、招商引資等優惠政策轉變為設立創業引導投資基金,以股權形式提供支持等。
金川資本董事長劉平安表示,北交所是新興的金融市場,應將發展增量作為戰略重心。當前,在提升北交所市場準入和市場化發展機制方面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此外,還應探索更為順暢的新三板掛牌上市機制。
首正澤富總經理馬起華認為,相對于交易所市場,新三板市場的容量和包容性要大得多。下一階段,如何更好地推動新三板與北交所一體化發展,將是重要的發展課題。
盤活存量資產需要更多政策支持
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既需要資本市場帶來增量資金活水,也離不開存量資產的盤活。在這個過程中,資產證券化是一項重要的工具。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提出,支持金融機構開展金融“五篇大文章”領域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投資銀行部總經理周瓊介紹,普惠金融領域存量資產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向普惠群體提供融資支持的債權類資產,包括個人經營性貸款、小微企業貸款、農業供應鏈應收賬款等。第二類是提供普惠服務(包括基本民生服務、養老服務等)的基礎設施類資產,包括保障性租賃住房、養老社區、農村基礎設施等。
“這兩類資產中,向普惠群體提供融資支持的債權類資產已經有了成熟的盤活模式。但普惠基礎設施類資產在盤活方面還部分存在權屬復雜、交易成本高與收益率低等難點。”周瓊表示,郵儲銀行圍繞打造服務鄉村振興主力軍和普惠金融綜合服務商的目標,積極探索普惠資產證券化工作,除了發行小微企業不良貸款資產證券化產品,在支持企業盤活普惠資產方面也已展開了一系列創新實踐。未來,她建議,可進一步完善對普惠資產分類確權的細則、優化審批流程或給予費用優惠等來降低發行成本;同時可選擇一些普惠領域來開展創新試點,并結合其特點設計差異化的證券化路徑。
中國銀行總行公司金融與投資銀行部營銷管理與分析團隊主管級高級經理李強介紹,在實現普惠信貸可持續發展過程中,銀行希望能通過資產證券化來盤活資產,同時也為市場提供更好的標的。除了開展科創小微企業、普惠型小微企業信貸資產證券化,當前中國銀行正探索在可持續發展領域將更多債券品種與資產進行對接,一方面給債券產品提供更多標的,另一方面也打通更多資產盤活渠道。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各銀行業金融機構累計發行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530只,處置不良資產本金合計1.18萬億元,對應的對價合計2465億元。通過資產證券化,銀行能夠以較低成本快速批量化解風險,緩釋金融壓力。
李強建議,目前資產證券化在底層資產的定價、詢價機制及風險評估管控等方面還有較大提升空間。此外,目前很多同業都在投貸聯動方面進行了有益嘗試,后續若這一機制能夠順利打通,將為更多科技型小微企業提供更好支持。
THE END
轉載聲明:本微信公眾號刊登的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及本微信公眾號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