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枝頭總是不缺花的蹤跡——
無論是《詩經》中“桃之夭夭”的灼灼其華,還是陶淵明筆下“采菊東籬”的悠然心境,中國人對花的癡戀早已超越了單純的審美,化作一種與農耕文明血脈相連的精神符號,在生命的律動與季節的更迭中,承載著對未來的期許與寄托。
鏡頭之下,攝影師們以獨特的視角捕捉這份風雅,將一息驚艷定格永恒。而屏幕之上,近年來的《國色芳華》《夢華錄》《似錦》等劇作,以花為線索,層層剝開中國人骨子里的“花事情結”——既有“花開富貴”的現世期盼,亦有“花開花落”的生命哲思。
《國色芳華》:牡丹盛世,一朵花里的家國寓言
作為盛唐美學的視覺盛宴,《國色芳華》以牡丹為敘事核心,將花的意象與家國命運交織。劇中商戶之女何惟芳以種牡丹、制香粉為業,不僅讓牡丹從貴族庭院走入市井煙火,更以“牡丹經濟”帶動菏澤、洛陽等地的產業繁榮。
這一設定暗合了農耕文明中“春華秋實”的樸素邏輯——花不僅是美的載體,更是生產力與希望的象征。
唐代牡丹之盛,折射出百姓對“國泰民安”的信仰,正如劇中貴族與平民共賞牡丹的場景,花瓣的雍容與凋零皆成為時代的生動寫照。
尤其是牡丹的“富貴”寓意,實為農耕社會對豐饒的終極想象。劇中何惟芳帶領女性群體以花立業,恰似一粒種子破土而生,將個體的命運與土地的饋贈緊密相連。當海外觀眾因劇集而對牡丹文化心生向往時,這朵“東方花王”早已跨越屏幕,成為文明傳承的根系。
《夢華錄》:宋人四藝,風雅背后的生命觀照
如果說唐代的牡丹是張揚的盛世圖騰,宋代的風雅則更顯內斂深邃。
《夢華錄》中趙盼兒的茶坊“半遮面”,以插花、點茶、掛畫、焚香構筑了一個微觀的宋式美學圖景。
劇中采蓮船頭的鮮花、茶席上的時令插枝,無一不暗藏著花開花謝與春耕秋收的時序呼應,亦把人對自然的敬畏化作指尖的風雅。
更為精妙的是,劇中“茶百戲”非遺技藝的再現,讓點茶時的沫餑如花綻放。這種轉瞬即逝的美,宋人以“閑事”稱之,可謂已將風雅融入日常。
這種“不以物喜”的淡然,恰如對生命周期的坦然接納:花會凋零,茶會涼卻,但下一季的播種已在土地中醞釀希望。
小馬說:
在《似錦》的園林美學中,封閉院落里的花木成為人物心境的鏡像,女主姜似制香時的搗香聲、篆香痕,讓觀眾聽見時間在花瓣上流淌的聲音。這種對“有形之美”的雕琢,恰如農民精心照料作物,每一道工序都是對未來的投資。
從古至今,中國人賞花從來不只是“看”。
唐人在牡丹中寄托盛世雄心,宋人在插花里修煉心性,而今天的觀眾透過大小屏幕,看到的何嘗不是一種文化基因的延續?當《國色芳華》讓牡丹銷量暴漲數十萬盆,當年輕人在社交平臺模仿古法點茶,這些行為本身便是將“花事”重新播種于現代生活的土壤之中。
屏幕中的花開花落,終歸是鏡中月、水中影。但若細看,那花瓣上凝結的晨露,又何嘗不是千年前農耕晨昏的倒影?
賞花的風雅,從不是士大夫的專利,而是鐫刻在民族記憶中的生存智慧——
在花蕊中看見果實,在凋零時相信重生。
這種骨子里的樂觀與韌性,或許才是對“花事”最明媚的注解。
作者:馬璐
責編:秦楚越
編審:裴晶瑩
監審:董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