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蚍蜉撼樹”“螳臂擋車”這些荒誕的寓言故事總被人當作笑談,可現(xiàn)實中,竟有人將類似鬧劇真實上演。
據(jù)媒體報道,4月18日13時許,途經(jīng)深圳北站的D2404次列車在辦理旅客乘降,作業(yè)完畢關(guān)閉車門時,1名女子強行用身體阻攔車門試圖等待同行人上車,站臺工作人員極力制止未果,隨后女子3名同行人上車,列車才駛離。
相信不少人看過這個新聞視頻。視頻中,面對即將關(guān)閉的車門,該女子全然不顧工作人員的勸阻,執(zhí)意伸腿阻擋。直到同伴慢悠悠趕來,她才滿意離開,留下一車乘客被迫陪她“罰站”。
這則新聞一經(jīng)曝光,網(wǎng)友們瞬間炸開了鍋:
“都什么年代了,怎么還有人干這種事?”
“2018年合肥攔高鐵的羅老師還沒讓她長記性嗎?”
是啊,7個年頭了,為什么總有人覺得,全社會的規(guī)則都得為她的個人需求讓路呢?
2018年1月5日,安徽合肥,女教師羅某為了等待遲到的丈夫,用身體死死擋住高鐵車門,無論乘務(wù)員如何著急地強調(diào)這是違法行為,她都死活不讓,還理直氣壯地回應(yīng)“我老公馬上就來了” 。
這一事件當年轟動全網(wǎng),羅某也被網(wǎng)友戲稱為“高鐵扒門一姐”,最終她被停職檢查,鐵路部門也隨之加強管理。
本以為這是一次有力的警示,能讓眾人引以為戒,可現(xiàn)實卻狠狠打臉了。
2021年2月,在徐州東站,G3292次列車即將關(guān)門發(fā)車時,女子蔣某因下錯站臺,在車門即將關(guān)閉之際,用行李箱阻擋車門,隨后強行登上列車,致使列車二次關(guān)閉車門。
2024年1月,廣州南站,一位大媽因行李沒放好,硬拽車門導致列車延誤5分鐘。
2025年2月,由荊門西站開往廣州南站的G1146次列車在荊州站發(fā)車時,大學生龔某因誤聽其他旅客稱該列車并非其所乘列車,在車門即將關(guān)閉之時急忙下車,下意識使用隨身攜帶的手提袋擋住車門,造成列車晚點。
據(jù)國鐵集團數(shù)據(jù)顯示,2023年全國鐵路公安機關(guān)共查處127起扒阻車門事件,相當于每3天就有1個“巨嬰”在高鐵上撒潑。
我相信,深圳北站這次絕對不會是最后一次。
為什么此類事件屢禁不止?
根源在于這些人骨子里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我的事,比天還大。”
在信息高度發(fā)達的當下,鐵路安全宣傳鋪天蓋地,用身體阻擋車門不僅違反常識,更涉嫌違法,可總有人將公共安全當兒戲,把個人便利凌駕于集體規(guī)則之上。
這次深圳北站攔車的女子,和六年前的羅某本質(zhì)上是一類人——她們不是不懂規(guī)則,而是根本不屑遵守。
在她們扭曲的世界觀里,“我趕時間,紅燈算什么?闖!”“我懶得排隊,插個隊怎么了?”“我同伴沒上車,全車人等幾分鐘會死啊?”
她們將規(guī)則視作只是約束普通人的枷鎖,而自己則是“例外”。
心理學家武志紅提出的“巨嬰心理”概念,恰如其分地形容了這類人:很多成年人身體雖已成熟,心理卻還停留在嬰兒期,認為全世界都該圍著自己轉(zhuǎn)。
嬰兒餓了就哭、尿了就鬧,是因為在TA認知里自己就是宇宙中心。
但一個心智成熟的成年人若還秉持“我的需求必須立刻滿足”的想法,那不是天真,而是自私到了極點。
此次事件評論區(qū),點贊最高的留言是“建議重罰,罰到她再也不敢”。
網(wǎng)友們?yōu)楹稳绱藨嵟?/p>
因為大家早已受夠了各種“巨嬰行為”:受夠了地鐵里外放抖音的大爺,受夠了高鐵上踹椅背的熊孩子,受夠了排隊時硬擠進來的“聰明人”……
這些“巨嬰行為”讓整個社會付出了高昂代價:一列高鐵延誤5分鐘,可能導致后續(xù)數(shù)十列車調(diào)度混亂;一個插隊的人,會增加整個隊伍的時間成本;一個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的乘客,會破壞一車人的好心情。
文明社會的底線,在于“不打擾別人”,可總有些人把公共場合當成自家客廳肆意妄為。
好在這次警方果斷出手,依據(jù)《治安管理處罰法》第23條,讓涉事女子受到了應(yīng)有的處罰。
法律的嚴懲固然重要,但更關(guān)鍵的是,我們每個人能否對這類行為秉持“零容忍”的態(tài)度?
看到有人插隊,我們敢不敢站出來說一句“請排隊”?遇到公共場所外放視頻的,能不能上前提醒“請戴耳機”?當發(fā)現(xiàn)有人破壞規(guī)則時,是選擇默默忍受,還是勇敢制止?
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不在于擁有多少高樓大廈,而在于普通人能否理直氣壯地維護規(guī)則。
作家梁曉聲曾說,文化是根植于內(nèi)心的修養(yǎng),是無需提醒的自覺,是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是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那些攔高鐵、插隊、在公共場所撒潑的人,缺的恰恰就是這樣的修養(yǎng)。
今天,如果我們選擇沉默,明天或許就要在高鐵上繼續(xù)等待另一個“巨嬰”鬧劇收場。文明建設(shè)不是少數(shù)人的責任,而是每個普通人的選擇。
如果下次遇到這種人,希望我們都能理直氣壯地說:“對不起,這個世界,不慣巨嬰!”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