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寫新時代的核事業華章
工物40 孫瑞冬
孫瑞冬同學進行國旗下演講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工程物理系大一學生孫瑞冬。
晨暈染素,赤光丹穹。當第一縷紅光灑過主樓樓頂,照亮徐徐升起的五星紅旗時,我不禁想到這抹紅也曾譜繪在戈壁灘上,見證大漠深處升起的蘑菇云。今天,讓我們透過中國核事業波瀾壯闊的歷史,共同解鎖清華工物系的精神密碼。
習總書記在新年賀詞中說,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我國成千上萬核科學家“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將幾十年光陰熔鑄在一個個反應堆里。想必大家對鄧稼先學長的故事已經耳熟能詳,他說:“就算碎片埋骨于此,也不能讓千萬人承擔風險!”這種舍我其誰、無畏生死的態度,正是我國核事業群體的集體肖像。
國是大家,有大家才有小家。王淦昌院士更名改姓二十載,用一生踐行“以身許國”四字;郭永懷在墜機瞬間用軀體護住絕密數據的公文包,被燒的面目全非,卻護住了無數科學家十幾年的心血。元勛們的生命早已與核事業骨血相連,熔鑄成中國國防的鋼鐵長城。
不懼艱險,迎難而上。沒有人看好我們,可偏偏咱最爭氣。當蘇聯專家撤走,進行“連紙片都帶走”的封鎖時,先輩們也毫不退縮。沒有大型計算工具,先輩們便使用算盤和演算紙進行計算;戈壁灘物資缺乏,先輩們便靠著咸菜和窩頭完成了一次又一次重大實驗;沒有任何可供借鑒的圖紙,先輩們便自主摸索原子彈和氫彈的結構。在先輩們的努力下,我國成功爆炸了原子彈和氫彈,打破了核大國的核壟斷與核訛詐。至今,中國的氫彈技術都是全球獨創的。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由于祖國需要,王承書教授三次更換科研方向,從臺前退到幕后,從華燈下的國際頂尖科學家轉身為數據處理者。因祖國需要而更換掉自己感興趣且有所成就的方向,需要壯士斷腕的勇氣,更需要一顆精忠愛國的紅心。
自主創新,開辟未來。當歷史的接力棒傳到新時代,核工業也已成為強國之路的重要支撐。從“華龍一號”蘊含500多項專利的圖紙,到高溫氣冷堆核電站1600多個全國產核心設備,這不僅僅是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更是創新驅動發展的典范。核工業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提升,背后離不開新質生產力的推動。
夜幕降臨之時,秦山核電站點亮長三角地區的萬家燈火;能源危機之際,中國的“人造太陽”安定了我們的心。今日的陽光普照,是先輩們給的依靠。如今的中國核事業發展,更多的是為了民生,更多的是面向未來。我國不僅要解決自身能源問題,更要在應對人類能源危機時給出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強大的核事業必然是和平與發展的堅實后盾。
老師們、同學們。紅旗上不僅凝結了先烈們的鮮血,也浸染著科學家的熱血。愿我們接過先輩們的接力棒,傳承“以身許國、敢為人先、嚴謹求實”的核工業精神,續寫新時代的核事業華章!
謝謝大家!
文案 | 孫瑞冬
圖片 | 工程物理系
排版 | 趙明波
審核 | 付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