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著20年的時光,陳逸飛(1946-2005)再次歸來。
在中國當代美術史有著較大的影響的藝術家陳逸飛辭世20周年之際,4月25日,浦東美術館年度首個大型展覽“時代逸飛:陳逸飛回顧展”正式開幕,這也是陳逸飛最大規模的個人回顧展。澎湃藝術今天在現場看到,展覽匯集來自全球數十位藏家的150余件作品,內容橫跨繪畫、雕塑、影像、文獻等多個媒介。陳逸飛的80幅油畫作品,從紅色題材《開路先鋒》《黃河頌》到“海上舊夢”系列代表作《玉堂春暖》,再到首次亮相上海的《我的鄰居》,完整呈現了陳逸飛的藝術表達與追求。
回望陳逸飛,也可以說是回望一個時代。
總策展人馮遠表示,用這一大展回顧陳逸飛,回顧的也是造就陳逸飛的時代變遷,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社會發生深刻變化、世紀之交國家經濟建設走上發展快車道——那段充滿希望和機遇的激情歲月。甚至可以說,陳逸飛代表了一種時代精神。
展廳現場的《踱步》,觀眾與陳逸飛的背影
陳逸飛,在中西文化間往返穿梭、于多個藝術領域皆有建樹的藝術家,在其逝世二十周年之際,以跨越五十年的創作軌跡,重返他曾深耕的上海。
陳逸飛(1946-2005)
“此次展覽是陳逸飛個人展覽當中最大規模、內容最全的一次呈現,包括他的油畫作品、手稿、水彩、雕塑、影片快剪以及雜志服裝。”浦東美術館董事長(館長)李旻坤在展覽現場向澎湃新聞介紹說,“藝術到底和我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陳逸飛的藝術人生或許可以給出一點解答。藝術衍生在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說城市建設中的雕塑、對歷史街區江南水鄉的影響,比如時裝審美等等。不同的觀眾都可以從這個展覽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角度。”
“時代逸飛:陳逸飛回顧展”占據美術館近兩千平方米空間,匯集來自全球數十位藏家的150余件作品,內容橫跨繪畫、雕塑、影像、文獻等多個媒介。策展團隊以時間為主線,結合主題變化,將陳逸飛的創作旅程劃分為四個篇章,層層遞進地展現其藝術語言的演化與精神內核的遷移。
陳逸飛不到六十年的傳奇人生歷程中,令策展人馮遠頗為感慨的,是他上世紀90年代在美國功成名就之后選擇回到上海。“我認為陳逸飛作為東方藝術家的文化根脈和家國情懷,起了決定性作用。”
陳逸飛在畫室,展覽現場圖
1946年4月12日,陳逸飛出生在浙江省寧波市鎮海縣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6個月時隨父母移居上海,這座城市的文化從各個方面滋養著少年陳逸飛的心智形成與成長。
展廳入口處,以陳逸飛的水鄉作品為設計背景
展廳現場
從童年到青年,陳逸飛在劇烈動蕩的時代浪潮中成長。他勤奮學習,不斷精進繪畫技藝,滿懷激情地投身于藝術事業,創作了多幅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品。在此階段,他的繪畫經受了素描、寫生與墻面繪畫的反復磨礪,并通過與上海繪畫名家的廣泛交流,博采眾長,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既蘊含浪漫主義情懷,又彰顯英雄主義氣概,畫面氣勢磅礴,生動真實,充滿朝氣與魄力。
展廳現場
展覽第一板塊“成長歲月”從陳逸飛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主題性繪畫切入,以《開路先鋒》等紅色題材作品為起點,呈現了包括《黃河頌》《占領總統府》等經典之作。從這一時期的作品中亦可感受到陳逸飛飽含歷史敘述的激情與理想主義情懷
《開路先鋒》
《開路先鋒》由陳逸飛與魏景山合作創作,是陳逸飛藝術生涯早期的重要作品,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1971年,二人赴南京梅山鐵礦深入考察,繪制了大量手稿。他們被工人階級的力量與精神所鼓舞,選取工人抬鋼軌昂首前行的場景作為畫面主體。
作品采用仰視視角,展現出開路先鋒的豪邁氣概,傳遞出頂天立地的壯闊感與生命激情。畫中的工人不僅是筑路者,更是那一代開拓者的象征,他們懷揣信念,充滿熱情。參與創作這幅作品時的陳逸飛年僅26歲,該作品也一度引起了中國美術界的廣泛關注
《黃河頌》
1972年,《解放日報》為創作“黃河”系列油畫而成立創作組。屆時,就任于上海油畫雕塑創作室的陳逸飛被任為組長。創作組按鋼琴協奏曲《黃河》的四個樂章分頭行動,陳逸飛負責第二樂章《黃河頌》。
青年陳逸飛在《黃河頌》前,展覽資料圖
創作組兩次深入山東、陜西、河南省黃河流域,收集素材,歷時兩個多月。其間,陳逸飛創作大量速寫,確定畫中人物形象。畫面中一位紅軍戰士挺拔地站在黃河旁的山崖上,眺望遠方。瀑布激流與戰士澎湃的內心呼應,槍頭上的小紅布如盛開的紅花,群雁飛翔增添畫面動感與歷史感。陳逸飛運用電影構圖,以巨幅寬銀幕樣式賦予畫面浪漫主義與英雄氣質。作品在1977年“全軍美術作品展”上首次展出便引起轟動,堪稱陳逸飛歷史主題創作的巔峰之作。
值得一提的是,光未然于1939年創作的組詩《黃河大合唱》的第二章《黃河頌》是目前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課本中的重要內容,而該內容所在的課本第二單元的配圖,正是陳逸飛所創作的這幅同名作品。
《占領總統府》
這一板塊中,獨占一整個展廳空間的《占領總統府》格外引起注目。這件作品的原作現藏于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占領總統府》是青年陳逸飛與魏景山繼《開路先鋒》后的再度合作。據悉,這幅作品為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永久藏品,此為這幅作品的首次特殊形式外借——為了本次展覽的完整性與全面性,浦東美術館特別獲得了軍博授權和提供的《占領總統府》建模數據,并以此復刻了這幅油畫的原貌。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與前一板塊的紅色激昂形成對比的是展覽第二板塊“心靈之橋”,靜謐藍色的色調將觀眾的視角引入水面蕩漾的江南風景。
《雙橋(蘇州)》
《水鄉》
陳逸飛的第二次重要成長始于1980年赴美留學。1981年,他進入紐約亨特學院攻讀藝術碩士學位。為維持生計,他在羅耶藝術修復與裝裱公司擔任古典油畫修復師,其間接觸眾多大師作品并研究不同技法。積攢足夠路費后,他毅然辭去工作,憑借一張火車通票游歷歐洲各大美術館與博物館。這一階段,他在技法上取得顯著突破,于直涂畫法與罩染法之間尋得優雅平衡,以近乎隱匿的方式在畫布上捕捉并改變光線方向,營造出獨特的光暈效果。
《太陽雨(蘇州)》
獲得主題選擇自由后,陳逸飛回歸內心深處的牽掛﹣﹣故鄉。江南水鄉、童年嬉戲的石橋、煙雨朦朧的瓦屋成為其創作源泉。1983年,他以水鄉為主題的系列作品在美國哈默畫廊個展中大獲成功,憑借獨特的東方之美,成為首位在西方主流藝術市場引發關注與收藏熱潮的中國當代畫家。
展廳現場
與此同時,"音樂家"系列標志著他從宏大敘事轉向對個體的凝視。他以卓越的光影和光暈效果,將東方寫意精神融入油畫語言,使西方觀眾在熟悉的油畫中感受到東方的優雅。他對邊緣線和光影中臉部線條的處理,源于對攝影技術的深入研究,展現了古典與當代藝術的融合。這種跨時代的藝術思考,使其作品兼具嚴謹技法與現代理念。
“音樂家”系列
“音樂家”系列
陳逸飛留美期間創作的“水鄉”系列和“音樂家”系列,體現了他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自我突破和藝術語言的創新。
“西藏”系列
“西藏”系列
陳逸飛在創作“西藏”系列,展覽資料圖
緊接著展覽轉向他上世紀九十年代回到上海之后的高峰時期,“仕女”與“西藏”系列代表他對傳統意象的現代重塑,也映射出海派文化的當代表達。
“仕女”系列
第三板塊“海上風華”對應的時間是海派繪畫成熟期的90年代,陳逸飛在這一階段不僅在技法上開拓了新天地,也在題材與媒介上實現了突破。
《仕女與鳥籠》
《仕女與鳥籠》創作于1992年,是陳逸飛歸國后“海上舊夢”系列的標志性作品之一。畫面中的人物為陳逸飛所塑造的經典仕女形象之一,具有既現代又古典的獨特風格。此作整體質感細膩靜謐,散發著上個世紀膠片電影般的朦朧之美。陳逸飛于同年拍攝了與繪畫系列同名的電影《海上舊夢》,由此可以看出電影這一藝術形式對其繪畫創作產生的深刻影響。
《玉堂春暖》
《玉堂春暖》
“海上舊夢”系列的代表作《玉堂春暖》曾在2017年以1.495億元成交,被龍美術館創始人劉益謙競得。此番大型回顧展開展在即,《玉堂春暖》也從龍美術館被借展到浦東美術館。該幅作品尺幅較大,高169.5厘米,寬243.5厘米。是陳逸飛典型的古典寫實風格創作而成,在暖色調中營造出民國時期老上海的流金歲月。
《我的鄰居》
首次亮相于上海的《我的鄰居》,是陳逸飛于1996年所作,近二十年一直保管于倫敦。這件作品描繪了陳逸飛祖宅的一隅,承載著藝術家對故鄉的回憶。本次展覽標志著這件作品近二十年以來再次亮相上海,同時也象征著陳逸飛的“歸家”之意。
展廳現場
“我畫畫、拍電影、設計服裝,如今還辦起了媒體,有人問究竟該如何稱呼我,我說叫視覺藝術家吧。”陳逸飛曾經如此進行自我界定。1993年,陳逸飛他以畫家的身份涉足影壇,以畫家的眼光描述世界,完成了自傳性質的藝術影片《海上舊夢-陳逸飛個人隨想錄》。兩年之后,陳逸飛又導演了故事片《人約黃昏》,是他繼《海上舊夢》之后對電影藝術的又一次新探索。影片將鏡頭對準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描繪了很多那個時代上海的風土人情。隨后再有《逃往上海》《理發師》等作品。
展覽末章就聚焦了他將美術理念延展至日常生活的種種嘗試,從電影到雜志,從服裝設計到公共雕塑,構筑出一個多維的“視覺世界”。
陳逸飛為上海創作的城市雕塑,現場展出模型
除了在繪畫與電影領域取得成就,陳逸飛還在時裝設計、環境設計等多個領域有所展現。他提出的“大美術”和“大視覺”理念,對中國的藝術事業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也給中國的商人和藝術家留下了一條藝術與商業可以融合在一起的人生路徑。
現場資料圖
陳逸飛的少女雕塑
在浦東美術館三樓的鏡廳,還放置了陳逸飛非常知名的東方少女的雕塑,少女的倩影與初夏時節的黃浦江遙遙相望,別具詩意之美。
陳逸飛的少女雕塑
此次展覽將持續至10月12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