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鮑捷訊 文/圖
春日的四川省內江市威遠縣向義鎮柏林村里,漫山遍野的油菜花肆意綻放,白墻黛瓦的農舍錯落有致,整潔有序的村容令人眼前一亮。新建的健身院壩寬敞明亮,村民們在此閑話家常、強身健體,歡聲笑語不斷。誰能想到,如今的柏林村,曾經也被貼上了“臟亂差”的標簽。
這場美麗蛻變,正是內江創新實踐“千萬工程”經驗,全面推進農村面貌改善行動的生動縮影。2023年,內江立足丘陵地區實際,錨定“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讓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目標,印發《內江市農村面貌改善行動實施方案》,全面啟動農村面貌改善行動。
圖為威遠縣龍會鎮龍會村李家灣聚居點。
內江按照5年5個批次全域實施計劃,穩步推進農村面貌改善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兩批次37個鎮(街道)569個村(社區)的改造提升,46.6萬戶家庭、139.8萬農村群眾從中受益。曾經破舊落后的鄉村,如今道路寬敞平坦、房屋美觀舒適、環境整潔優美,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顯著提升。
改善村貌,民意是“施工圖”
在威遠縣向義鎮柏林村椅子灣聚居點,一棵百年黃桷樹巍然矗立。以古樹為圓心,白墻黛瓦的農房錯落有致地分布于四周,一條條筆直的硬化入戶路,像銀色絲帶般將散落的農家小院串聯起來,勾勒出寧靜祥和的鄉村新畫卷。
“以前可不是這樣。”村民王潤琴停下手中的掃帚感慨:“那時候道路兩邊枯枝爛葉堆積如山,生活垃圾隨意丟棄,房子建得歪歪扭扭,看著都不舒服。”而如今,像王潤琴這樣自覺打掃門前道路的村民越來越多。“環境變美了,大家都舍不得弄臟。”她笑著說,言語間滿是對當下生活環境的珍惜與自豪。
這份轉變,源于2023年內江市啟動的農村面貌改善行動。柏林村在村“兩委”的帶領下,以村莊清潔行動為突破口,深入推進“六凈六順”工程。(“六凈”,即場鎮潔凈、道路潔凈、院落潔凈、水域潔凈、田園潔凈、林地潔凈;“六順”,包含家具擺順、農具碼順、柴草堆順、畜禽歸順、車輛停順、標牌掛順)這看似簡單的工程,背后卻是對鄉村治理理念的深刻革新。
“我們不是簡單地讓村民打掃,而是培養他們的主人翁意識。”柏林村黨支部書記許真華道出了關鍵。村里通過“門前三包”“村規民約”等方式,引導村民積極參與垃圾清除、庭院美化等工作。久而久之,維護環境整潔成了村民們的自覺行動,大家都把村莊當成自己的家來愛護。
同樣的變化,也在資中縣銀山鎮六角嘴村悄然發生。村民康華仙在自家小院里忙碌著。“以前雞鴨到處亂跑,路上全是糞便,又臟又臭。現在分區管理,既衛生又方便。”她指著整齊的家禽飼養區介紹道。更讓她欣喜的是,村里還根據村民建議,規劃出家農具區和柴草擺放區,既方便取用,又讓周邊環境整潔有序。
在六角嘴村的民心民意公開欄前,不時有村民駐足查看。一條條村民建議旁,清晰標注著辦理進度。“從柴草堆放點到排水溝渠,都是大家商量著定的。”在康華仙看來,自己的建議能得到重視和落實,讓她真切感受到自己是村莊建設的“主人翁”。
“干不干群眾說了算,怎么干大家商量著干。”資中縣委農辦專職副主任何曉磊的話,道出了內江農村面貌改善行動的成功秘訣。在改善過程中,村“兩委”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將群眾意見及時轉化為面貌改善的“施工圖”。
據悉,內江市已對實施區域內46.6萬戶農戶開展全覆蓋摸底調查,召開座談會、院壩會等1.8萬余場次。鎮村兩級結合群眾意愿細化制訂方案,從細微處著手,充分考慮村民實際需求,確保群眾訴求貫穿農村面貌改善的方方面面。
“拆舊留權”,權益有保障
“這房子拆了,宅基地還是我的嗎?”“我們在外打工多年,老宅拆了以后回鄉住哪兒?”“祖輩傳下來的房子,拆了心里不踏實啊”……
農房整治,牽動著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也考驗著地方治理者的智慧與擔當。
在推進農村面貌改善過程中,面對群眾的疑慮與擔憂,內江市創新推出“拆舊留權”模式。這一模式不僅著眼于改善村容村貌,更將保障農民權益放在首位。威遠縣東聯鎮李家坪村,正是這一政策生動實踐的鮮活樣本。
走進李家坪村,曾經破舊危險的土坯房、長期閑置的危舊房已不見蹤影。村里將這些存在安全隱患和閑置的房屋納入整治范圍,通過與農戶簽訂《農房整治拆舊留權協議》,給村民吃下“定心丸”,確保農戶的宅基地使用權不受絲毫影響。
“我們堅持‘一戶一檔’,完整保存權屬資料,同時約定拆除舊房不修建新房、保留原宅基地使用權。”威遠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趙剛介紹,“農戶保留農村戶籍即可依法申請宅基地使用權,解決了后顧之憂。”
眼下,村民羅有山正忙著用拆下的舊瓦片修繕新房:“這些老物件用在新房子上,既省錢又保留了傳統元素。”院子里,舊磨盤搖身一變成為古樸的茶幾,廢磚鋪就了平整的院壩,廢棄的酒瓶、玻璃瓶錯落有致地砌成花臺邊緣。在這里,鄉村記憶與現代生活完美交融,每一處改造都訴說著村民對故土的眷戀與對新生活的向往。
更令人欣喜的是,騰出的空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拆了危房后,我家種上了果蔬,養了家禽,一年能多掙六七千元。”羅有山笑著說。
截至目前,內江市已清理閑置破損農房、殘垣斷壁、廢棄棚舍等3.1萬余間,利用“拆舊”后的閑置地塊推廣美麗鄉村“小組微生”模式,新增“微菜園”“微禽園”2.67萬處、3600余畝,改造20戶以上聚居農戶院落1928個。這些園地不僅美化了環境,更成為村民增收的新渠道。
屋內“現代化”,屋外美如畫
“真沒想到住了幾十年的老房子還能變得這么漂亮!”站在自家煥然一新的小院前,高新區勝利街道聯合社區陳家大院的陳吉發難掩喜悅。去年,通過政府補貼的維修加固,他家的土坯房脫胎換骨,“現在廚衛改造了,住得比城里還舒心!”陳吉發感慨道。
“我們重點改善提升‘廚、廁、院、圈’功能,突出實用性、功能性,根據每家每戶的不同改造需求,精準施策,堅持實事求是,不搞‘一刀切’,讓每個家庭都能獲得量身定制的改造方案。”聯合社區黨總支書記王祖銀說。
2023年開始,內江市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推行“一套安全住房、一間整潔廚房、一個衛生廁所、一條入戶硬化路、一個增收庭院”,注重完善民房功能。除此以外,在舊房管理上實施分類整治,同時修繕保護歷史建筑。
在內江經開區涼風社區,百年老宅的主人蘭德華對改造方式贊不絕口:“社區只對廚房和廁所進行現代化改造,除了加固房屋,主體結構都原樣保留,既方便生活,又留住了鄉愁。”這種“修舊如舊”的保護性改造,正成為內江農房整治的一大特色。
在農房改造過程中,既要滿足村民的基本生產生活需求,又要凸顯鄉村民居新風貌。“我們按照《內江市美麗鄉村住房建設推薦圖集》統一的風貌指引,落實‘一村一案、一戶一策’要求。”王祖銀表示,在農房改建過程中,堅持“先調查、再設計、后提升”的工作思路,以村為單位逐戶開展現狀調查,把川南民居特色與現代居住條件相結合。據了解,內江市已統一設計116套農房圖紙,農民新建住房按需選擇,2946棟農房照圖施工、依圖驗收,農房質量和風貌有效提升。
截至目前,內江市累計改造危舊房6930戶、整治土坯房10037、改造廚房4.46萬戶、改造廁所6.35萬戶,建設入戶路5.47萬戶。農村面貌的改善激發“磁場效應”,9000余戶長期外出農民返鄉改造或新建住房。
來源:農民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