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青年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身份焦慮,他們既是‘城市的陌生人’,又是‘故鄉的異鄉人’。”4月24日,由華東理工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與隴上書店聯合舉辦的“隴上·人文講壇”請來復旦大學人文學者、作家梁永安以“中國青年文化中的長期主義”為主題,探討當代中國青年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面臨的壓力與成長。
在城市化進程中,青年從鄉村、縣城涌入一線城市求學、工作,卻因社會流動性的加劇,逐漸與原生環境脫節。與此同時,城市的高強度競爭與消費主義浪潮,又讓他們難以建立歸屬感。在梁永安看來,青年一代成長于中國工業化、信息化與全球化交織的復雜語境中,既享受著物質條件的飛躍,又承受著精神價值的真空。父輩在工業化進程中以數倍于全球同齡人的辛勞換來了經濟騰飛,而青年一代在消費文化中陷入焦慮,“父母用六個錢包支撐的迪士尼門票、星巴克咖啡,背后是代際倫理的沉重期待,但青年真正需要的,是突破物質束縛后的精神自由”。
在梁永安看來,中國青年正站在“文明交替”的臨界點。過去四十年,社會聚焦于脫貧與工業化,而未來需要的是文化再造與價值觀重構?!拔覀円褟亩鞲駹栂禂?2%的溫飽時代,邁入物質豐裕卻精神迷茫的后工業社會?!倍斍扒嗄昝媾R的核心困境是“單向度生存”——在升學、就業、購房的壓力下,個體的獨特性被標準化流程吞噬,導致“千人一面”的生存模式,對此,梁永安提出,當代年輕人需要認識到人的自然性,回歸身體與環境的和諧;在差異中尋找共識,通過傾聽與對話構建屬于自己的范疇,得到自我肯定的力量;理解自身在全球化、工業化浪潮中的坐標,從傳統中汲取智慧;將熱愛轉化為專業精神,激發無限的創造力;在不確定中堅持“南瓜精神”——如藤蔓般緩慢而堅韌地生長,創造屬于自己的文化與價值觀。
講座中,梁永安多次強調“容錯”的重要性?!吧鐣趶霓r業文明的循環性長期主義,轉向現代文明的探索性長期主義。青年需要允許自己試錯,更要寬容他人的不同選擇?!八詣虿┦可奈鞑靥镆罢{查、外賣詩人王計兵的創作故事為例,說明非主流路徑如何打開新的可能,“真正的長期主義,是在別人追逐線性增長時,敢于走一條少有人走的路”。
對婚戀、職業等現實壓力,梁永安提出“舉重若輕”的應對策略:“面對催婚,要理解父母源于農業倫理的焦慮,但絕不放棄自我選擇。婚姻可以是有限的幸福,而單身也可以是孤獨的自由——關鍵在于你是否認定了自己的‘野’?!?/p>
梁永安將當代中國青年定義為“千年之人”——祖輩經歷農耕文明,父輩見證工業化,而青年自身置身于數字時代的洪流。“這種三代同堂的在場性,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彼粲跚嗄暌云揭暤囊暯强创齻鹘y與西方:“我們而今終于能平視世界,從5000年文明中挖掘獨特資源?!彼浴都t樓夢》的無字石與刻滿故事的通靈寶玉作喻:“選擇安穩的無字一生,還是充滿悲歡的人生之旅?答案不在別處,而在你能否認識自己、承擔選擇。”
原標題:《梁永安與青年談心:理解父母的焦慮,但絕不放棄自我選擇》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施晨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