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長寧區小藍花市民中心里,長寧區民政局、長寧區人民建議征集辦公室請來了街鎮的老齡干部和10多位社區老年人代表,把話題聚焦到了“老年認知障礙”這一社會普遍關切的議題上,進行了一場“面對面”“心貼心”的交流,傾聽老年人對于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的建議。
作為中國最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城市之一,2018年起,上海著力構建分層分類的認知障礙照護支持體系,在全國率先實現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街鎮全覆蓋。今年1月3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等15個部門聯合印發《應對老年期癡呆國家行動計劃(2024—2030年)》,標志著我國在構建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的社會環境方面邁出了堅實一步。
認知障礙是一種因大腦病變帶來記憶、語言、邏輯等認知功能異常的疾病,影響患者的社會功能和行為能力。《認知癥老年人照護服務現狀與發展報告》顯示,中國約有1507萬認知障礙患者,2030年預計達2220萬。并且,這些確診的老人,只是社區里的“冰山一角”。更多沉默的老人隱匿在陰影里,任由大腦被歲月侵蝕。
社區最貼近群眾,是對抗認知障礙的第一道防線。“希望初篩能夠更快,精篩與65歲以上老年人體檢相結合”“希望社區預防、科普和干預服務活動能多一些,服務點位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希望有更多更普惠的專業力量參與服務供給,希望志愿者在家庭支持中發揮更有溫度的作用。”針對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中的風險篩查的精準性、服務頻次、服務專業性,老年人們提出不少共性訴求。
“此次開展深化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人民建議征集座談會,目的就是為制訂市級相關政策文件開展社區調研”,上海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副處長葛健在回應時表示:老人們的“金點子”把養老服務的“最后一公里”,變成了政策措施制定的“最先一公里”。葛健稱,未來,市民政局將聚焦宣傳推廣、社區篩查、社區干預、轉介服務等關鍵環節,以深化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為工作抓手,增強全社會對老年認知障礙的預防意識和友好理念,提升對家庭的專業化支持能力,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
“認知障礙發現越早,對老年人越有利。希望在服務宣傳上,要更多關注居家的老年人或者白領等家屬”,聽到這,有老年人熱心補充道。長寧區民政局副局長沈海燕則回應:“依托全市首個老年認知障礙友好城區賦能支持中心——小藍花市民中心,長寧區下階段將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用好傳統媒體、新媒體、直播等多元宣傳手段,不僅面向老年人,還要面向全齡人員,持續提升老年認知障礙預防與服務的觸達率。”
這是長寧區的人民建議征集品牌活動“寧來說議事坊”的第三場活動。通過開門集需求、聽意見,來自社區的金點子正轉化成“守護長者記憶”的金果子,把解決一個人的需求變成解決一類人的需求,也進一步推動養老服務決策落地更科學、更具民意,持續打造更有溫度的“大城養老”服務模式。
原標題:《制訂上海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的政策前,民政部門開門聽建議》
題圖來源:圖蟲 圖片編輯:曹立媛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毛錦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