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4月25日,中國財政部官宣藍佛安部長赴美消息,直接引發輿論熱議,不少人認為特朗普說的“與中國談判”成真了。
事實上,中國財長確實是去了華盛頓,但和美國無關,甚至中國訪美行程里都沒有“美國財政部大樓”。
更“有趣”的還是外交部的直接“辟謠”,進一步證實了“情況”和特朗普所想完全不同。
自從美國開始對貿易征收 “對等關稅” 開始,全球經濟的“湖面”就被攪得波瀾起伏。
按照美國的想法來看,作為全球“經濟老大”,接下來就會有各國帶著“誠意”前來談判,從而讓美國“予取予求”的畫面出現。
尤其是對中國,美方更是覺得“高額關稅”絕對能讓中國低頭,比如派出財長赴美去好好地“商量一番”。
可事實真就未必如此。畢竟從“經貿問題”的根源來看,能不能有“對壘”的底氣還得看制造業發展得怎么樣,說白了就是發展問題。
為什么特朗普要高喊“讓制造業回流”?就是因為美國制造業發展得“不咋地”,目前美國制造業問題主要體現在成本高昂、勞動力短缺以及政策不確定性等方面。
在過去幾年里,盡管美國多屆政府通過“各式各樣”的手段試圖推動制造業回流,但成效其實很有限。
迄今為止,美國“制造業回流”僅僅累計創造了不足190萬個崗位,對比美國3億人口基數簡直“少之又少”,而且還主要集中在特定領域,如電氣設備、計算機電子產品等。
即便是這個領域,美國也遠遠被中國“甩的尾燈都看不見”,這就天然成為了中美之間的“經濟矛盾”。
以大家耳熟能詳的富士康分析,就能一目了然。目前富士康在美國威斯康星州的工廠項目已經淪為“爛尾工程”,成為美國制造業回流失敗的典型案例。
原因在于美國沒有液晶面板產業鏈配套,零部件還得從墨西哥進口,這就導致富士康想生產的10.5代液晶面板,單臺生產成本增加至少3000美元。
而且美國“勞動力成本”也高,按照美國標準制造業的平均時薪是37美元,比越南的12倍還多,玩“勞動密集型產業”根本沒法盈利。
不過越南等地也絕非“寶地”,富士康一度試圖將生產基地轉移到越南、印度,卻最終因為“良品率”太低而失敗。
反觀中國,那可是前景一片大好,完善的產業鏈和適宜的人工成本足以成為“制造業基地”。
所以今年3月富士康在“兜兜轉轉”一大圈后還是選擇“回歸”中國,與河南簽署協議,投資10億元在鄭州建設占地700畝的新總部大樓。
你說這樣的情況下,美國拿什么條件“對華施壓”?所以啊不管特朗普還是美國政府“怎么想”,都不過是一種“假象”。
近來特朗普還在反復表示“我們正在跟中國談判”,但中方對此的反應是“不知可否”,按照外媒的分析來看,特朗普對中國的反應發生了誤判。
至于誤判的理由則如前文所述,美經濟學家約瑟夫的“總結”來看,中國之所以能掌握主動權,是因為中國已經證實了自己可以成為全球各國最可靠的貿易伙伴。
不過令人好奇的是,在這種中國“占據高地”的情況下,美國至少有一件事說對了,那就是中國還真的派出了財長前往美國,只不過過去干什么可是跟美國所想“大相徑庭”。
4月25日,中國財政部官宣了中國財政部部長藍佛安訪美的事宜,但這事和“對美談判”壓根一點關系都沒有。
那么藍佛安去干嘛了呢?其實中國財長前往華盛頓見的全是“自己人”,從南非到印尼,從歐盟到世行,唯獨繞開了美國財政部大樓。
首先中國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出席G20會議,那么為什么要說這些國家是“自己人”呢?這可得好好說一下。
第一、特朗普用“關稅戰”逼迫各國站隊,實則早就把墨西哥汽車零件、越南布料都“一網打盡”,導致各國“怨聲載道”。
第二、這些國家如今都各自有著自己的身份,南非是金磚輪值主席,德國是歐盟經濟引擎,印尼是東盟領頭羊,巴基斯坦則是“一帶一路”關鍵節點。
通過本次在G20會議里見面,足以讓全世界“被霸凌”國家共同反抗,“同仇敵愾”應對美國關稅大棒,并且與聯合國安理會“反霸權”會議形成有效聯動。
第21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暨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現場,參觀者在老撾館選購商品。
當然 最重要的還是中國的“貿易數據”足夠有底氣,去年中國外貿總額達到了43.9萬億元,同比增長5%,創下歷史新高。
這種情況也讓各國“獲益良多”,以東盟為例,和中國不僅貿易總額同比增長9%,還通過“一帶一路”倡議深化了基礎設施建設、貿易投資便利化等項目合作。
尤其是我國對東盟地區投資同比增長12.6%,并且主要流向行業是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制造業、批發零售業,讓東盟乘上“發展快車”。
咱就是說這種“大好前景”,誰看誰不迷糊?
所以本次G20會議時間段里,在中方表示未來將會繼續加強多邊合作和進一步完善國際經濟金融體系后,中國的雙邊會晤幾近排不過來。
更重要的還是,中方這種“到你家門口卻不進門”的操作,足以讓美國認清現實,尤其是藍佛安在G20會議上三句話不離“多邊主義”,直戳美國痛點。
在會議里,中方宣布將中非本幣互換協議擴大至350億人民幣,允許非洲國家用人民幣償還債務;
與印尼敲定鎳礦加工技術轉讓,幫雅加達擺脫對澳美礦石的依賴;甚至和德國財長庫基斯密談“繞過美元結算系統”。
這些動作,都與美國強推的“對華關稅聯盟”形成鮮明對比。
歸根結底美國一直錯判“中國”的原因還是在于:當多極化已經成為趨勢的時候,美國仍然秉持著上世紀30年的關稅霸權思維。
當然,對于此次“美國錯判”的最好注腳還是24日我國外交部的“直接辟謠”:
雖然美國一直宣稱和中國談判,但事實是兩國連磋商都沒有,又哪里來的達成協議?
#發優質內容享分成#
參考資料:
直新聞《中國財長藍佛安在美發聲!見了這些人》
界面新聞《藍佛安出席2025年二十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第二次會議,并舉行多場雙邊會見》
環球時報《美方近來不斷釋放消息稱中美之間正在談判,外交部辟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