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位美國人,在從政之前曾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在以壓倒性優勢當選為美國總統之后,他曾大肆提升世界各國商品進入美國市場的關稅,一度導致美國經濟陷入持久的動蕩和衰退之中……
行文至此,或許很多熟悉美國歷史的讀者已經知道了他的名字,對,他就是赫伯特·克拉克·胡佛。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來源/維基百科
爽文男主般的開局——胡佛的早年經歷
胡佛出生于地處美國中部的艾奧瓦州,其父杰西·胡佛據信是一個來自德國與瑞士邊境附近的移民,憑借著一身打鐵的手藝,在西布蘭奇經營著一家農具商店。
出生在這樣一個地理條件相對封閉的美國農業州,胡佛的人生劇本似乎早已注定。無緣接受高等教育的他,長大之后會成為其父鐵匠作坊的學徒,并在未來子承父業。最好的結局也不過是通過政治聯姻,迎娶某位農場主家的千金,從而獲取一塊屬于自己的土地,進而成為萬千“紅脖子”中的一員。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的誕生地。來源/維基百科
然而,雙親在1880年和1884年先后病逝令胡佛邁向了另一條人生軌跡。在被奶奶和叔叔短暫收養之后,1885年11月,11歲的胡佛來到了俄勒岡州的紐貝格市,與剛剛痛失愛子的舅舅約翰·明索恩一起生活。相較于艾奧瓦州,比鄰太平洋的俄勒岡州雖然沒有南邊的加利福尼亞州那么繁榮和開放,卻也有著相對完備的教育體系和富有多樣性的經濟活動。
幼年胡佛。來源/維基百科
正是在舅舅的資助之下,胡佛通過教會學校和不斷自學,成功考入了斯坦福大學,并結識了當時正在斯坦福大學出任法理教授的美國第23任總統本杰明·哈里森。
本杰明·哈里森。來源/維基百科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哈里森在斯坦福大學的執教生涯僅有幾個月,而且沒有正經上過什么課。根據胡佛的自傳,他是通過私人途徑與哈里森建立了聯系(一說是以核定棒球票根的方式),無疑這段經歷對他的未來產生了重要影響。
從胡佛后來在自傳中對哈里森的吹捧來看,其似乎對這位前總統執政時期通過“1890年關稅法案”(又稱為“麥金萊關稅體系”),以大規模提高進口關稅的方式保護美國本土制造業并提升了聯邦政府收支規模的舉措頗為欣賞。只是此時的胡佛似乎忘記了,正是哈里森所支持的這一關稅改革,導致美國國內的通貨膨脹和英國的關稅反制,令南北戰爭后長期處于被壓制狀態的民主黨在國會有了翻盤的機會。
此后的十幾年里,斯坦福大學地質學專業畢業的胡佛,表面上看是以礦業工程師的身份奔波于世界各地,但他每次抵達的地點和時間卻總是那么恰到好處。1897年,胡佛在澳大利亞西部開采金礦,次年美西戰爭爆發,澳大利亞國內隨即出現了大量親美的言論,美國也由此借助著菲律賓的殖民地,加深了與澳大利亞的經貿往來。
青年胡佛。來源/維基百科
1899年,胡佛來到了中國天津,并迅速掌握了漢語。次年,“八國聯軍”大舉侵華,而胡佛則憑借著其所掌握的中國地理、礦藏等知識,引導了美國軍隊在天津、北京等地的行動。
諷刺的是,盡管胡佛在其自傳中只是不斷吐槽著自己在世界各地所要面對的惡劣工作環境和素質低下的當地工人,但其的財富和社會地位卻是在潛移默化中以幾何倍數增長著。
到1914年,胡佛名下資產已達數十萬美元,他本人也成了哥倫比亞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的客座教授,其講義《采礦原理》甚至成為美國大學的通用教科書之一。而也是在1914年胡佛第一次開始從事政治活動——他以美國旅歐僑民委員會主席的身份,開始協助美國從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歐洲大陸撤僑并向繼續滯留在歐洲的美國人提供生活救濟。不久之后,胡佛又成立了“比利時救濟委員會”(Commission for Relief in Belgium,縮寫為CRB),向比利時、法國北部等交戰地區提供糧食援助。
胡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的這些表現,表面上看似乎是秉承著人道主義,但隨著1917年美國的正式參戰,所有的暗中謀劃才最終浮出了水面。因為被時任總統托馬斯·伍德羅·威爾遜任命為“食品管理局局長”的胡佛,積累了近三年向歐洲運送糧食的經驗,可以拍著胸脯說一句:“沒有人比我更懂大西洋糧食航線和歐洲西部的港口。”
影視作品中的胡佛形象。來源/電影《胡佛》
戰后,胡佛繼續代表美國在“巴黎和會”下轄“最高經濟顧問委員會”和“美國救濟管理局”中任職,并向德國乃至蘇聯運送糧食。德國雖然是戰敗國,但終究是眾多德裔美國人的故鄉,因此胡佛向其運送糧食的舉動,并沒有招來什么反對意見,但胡佛向蘇聯提供救濟的舉措,遭到了共和黨議員的群起圍攻。
胡佛當然不能公開表示這些救濟糧對美國而言不過是生產冗余,與其“谷賤傷農”,不如拿去“市義”。他只能含糊其辭地表示:
“兩千萬人在挨餓。不管他們是什么政治,他們總得吃飯!”
此言一出,胡佛在美國民眾心中頓時套上了一層“圣子”的光環,甚至連威爾遜都有意“傳位”于他。但就在這個歷史的十字路口,胡佛做出了一個非常不明智的選擇。
共和黨的“鐵桶江山”和胡佛的錯誤選擇
談及美國的政治格局,共和、民主兩黨分庭抗禮似乎是許多人的共識。但其實在南北戰爭后,代表北方工業資本的共和黨曾對代表南方種植園主利益的民主黨長期保持著壓制狀態。自1860年林肯當選為美國總統至1920年美國總統選舉前夜,共和黨在14任總統選舉中占據了10席,民主黨僅占4席。
因此在胡佛看來,盡管威爾遜總統對其有知遇、提攜之恩,但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特別是威爾遜主張建立的“國際聯盟”卻將美國排除在外,民主黨此時頹勢已顯。自己與其拿著錦繡前程給威爾遜“陪葬”,不如帶著在戰爭中積累的人望和財富及時改換門庭。
這次試水中,胡佛雖然最終未能通過共和黨的黨內初選,卻依仗美國政黨政治中傳統的“分肥機制”,在哈定的內閣中謀求到了商務部長的職務。而民主黨此時的未來之星,富蘭克林·羅斯福卻在次年因突發脊髓灰質炎而下半身永久癱瘓,進而不得不退至幕后。然而,兩人后來的人生經歷則都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來源/維基百科
出任美國商務部長期間,胡佛以“居者有其屋(Own Your Own Home)”為口號,大力推動美國的房地產發展,并推動美國國會出臺了“模范統一車輛法”和“模范城市交通條例”,為美國汽車工業發展大開綠燈。這些成就也令其在美國國內聲名鵲起,一度被譽為“美國歷史最好的商務部長”。而這些贊譽也成為胡佛角逐美國總統的重要政治資本。
盡管共和黨內的很多政治派系并不看好胡佛,但長期以來的媒體曝光還是令胡佛在1928年的大選中無往不利。可惜,他的好運氣似乎隨著其順利入主白宮而化為了烏有。
1929年10月24日,紐約證券交易所一開盤股市就下跌,這場股市大暴跌,也被稱為“黑色星期四”。隨后以10月29日為標志,美國和全球經濟進入了“大蕭條”時代。
盡管身為總統的胡佛迅速采取了多項舉措救市,但經濟泡沫破裂所帶來的影響,顯然不是再吹一個泡泡便能解決的。為了應對國內日益惡化的經濟環境,胡佛采取了一系列自以為有效的措施。
如胡佛一再要求全國工商界巨頭公司率先垂范,以福特汽車、通用汽車、杜邦化工為首的大公司不許降低工資水平,不準裁員。但是,企業的產品銷售不出去,工人工資還不準下調,又不準裁員,企業只有倒閉。其次,胡佛也嘗試著給富人加稅,如高收入人群的稅收從25%增加到了63%,這又嚴重影響了企業投資。再次,胡佛計劃通過以工代賑,大興政府工程來解決就業問題,胡佛大壩就是這個時期開始興建的,但是其作用仍然是杯水車薪。
照片中的女性叫弗洛倫斯·湯普森。來源/維基百科
在各個方向的努力都陷入困境之后,胡佛不得不聽從共和黨元老們的意見,開始推動由來自猶他州的國會參議員里德·斯姆特和來自俄勒岡州的國會眾議員威爾斯·C·霍利共同提出的關稅法——《斯姆特-霍利關稅法》。
其實,《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早在1928年就被提出了,不過當時的背景是猶太和俄勒岡這兩個農業大州試圖通過提升農產品關稅來保護美國農民的利益及回應農業利益集團的壓力。而胡佛之所以遲遲沒有批準,也是因為當時的美國經濟依舊處于上升通道,貿然提升關稅只會擾亂正常運行的經濟環境。不過,今時不同往日,“大蕭條”的背景之下,胡佛和共和黨急需轉移民眾的關注焦點,將國內經濟日益惡化的鍋甩到國外。
于是乎,盡管包括保羅·道格拉斯、歐文·費雪等著名學者在內的千余名經濟學家向總統提交了請愿書,請求總統不要簽署該法案;國際社會有38個國家的政府向美國提出了正式抗議,警告美國它們將采取報復措施;汽車業巨頭亨利·福特認為這個法案是個“愚蠢的經濟政策”,并且在白宮花了一整個晚上力圖說服胡佛總統否決該項法案……但是都于事無補。
亨利·福特。來源/維基百科
1930年6月17日,胡佛總統還是簽署了該法案,導致超過20000種受保護商品的平均關稅稅率達到53%。該法案通過之后,世界上多個國家立刻提高關稅或者采取其他反制措施。例如當時美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加拿大政府立即宣布反制措施,對從美國進口的15種商品征收3倍關稅;法國基本上將美國的進口商品全部拒之門外;意大利80%的進口汽車來自美國,意大利政府對美國進口汽車加倍征收關稅作為報復手段,使得美國汽車業的損失尤其嚴重;大英帝國及其殖民地國家則通過建立優惠關稅安排機制規避該法案帶來的沖擊……簡言之,其他國家反制措施的出臺很快使得美國的對外貿易困難重重。
“關稅法”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
由于其他國家通過設立自己的關稅壁壘來報復美國,導致1929-1933年間世界貿易總量暴跌。此外,阻止其他國家的物品進入美國市場,導致那些國家難以償還它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對美國欠下的貸款。加上美國于1930年又對貿易進行了限制,銷往美國的商品數量也越來越少。為保護各自公民的利益,各國償還給美國的資金也不斷減少。削減美國的對外貿易,意味著國際借貸資金流被削弱了。
到1930年末,借貸困境終于釀成惡果。該年的最后兩個月里,由于銀行系統出現問題,總額龐大的存款陷入危機,其中不僅包括上一年延期兌付的存款,也包括新近到期需要償付的資金。然而,恐慌并未就此結束,美國銀行系統崩潰的趨勢繼續惡化。
失業后抗議的美國群眾。來源/維基百科
此前股市崩潰便已沉重地打擊了美國銀行業。一些銀行為清償延期支付的存款而貸款;另一些銀行持有的海外資產則成了壞賬,原因在于美國停止了海外貸款,而債務國因此往往難以繼續履行還款業務。然而,最為重要的是,銀行之所以受到重創,是因為他們的客戶受到了重創,因而再也不能償還貸款或者為儲蓄賬戶增加新的存款。眾所周知,貸款利息和新增存款是銀行收入的主要來源,一旦收入枯竭,銀行就無法向自己的債權人支付資金。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銀行不得不倒閉關門。
1931年6月,胡佛轉而決定阻止信貸崩潰形成國際連鎖效應,宣布對政府間債務提供為時一年的延緩償付期。延期償付計劃或許延緩了國際金融進一步崩潰,卻不能為美國民眾提供任何能夠即刻見效的援助——美國國民的失業率還在進一步惡化……
雖然胡佛始終堅持認為自己在努力振興美國經濟,之所以收效甚微,完全是因為大環境的惡化。但此時已然從病痛中振作起來的羅斯福卻以紐約州州長的身份對其發出了強烈的批評,并在1932年的選舉中讓胡佛總統也跟著普羅大眾一樣失了業。
影視劇中的胡佛形象。來源/電影《胡佛》
羅斯福的成功當選,為美國開啟了一個民主黨全面崛起的時代。但他全面左轉的經濟政策也并未能迅速改變美國的頹勢。如果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美國的大蕭條可能還將持續很長時間。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盡管這句諺語在西方早已人盡皆知,但恰如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所總結的那樣:
“人類從歷史里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學不到任何教訓。”
參考書籍:
1、《冒險年代:美國總統胡佛自傳(英文原版)》,[美]赫伯特·胡佛著,譯林出版社,2015年07月出版
2、《牛津通識讀本: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中文版)》[美]埃里克·勞赫威著,陶郁、黃觀宇譯,譯林出版社2018年3月出版。
3、《中央銀行的邏輯(第2版)》汪洋著,機械工業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
4、《英美關系中債權政治的效用及其戰略啟示》康欣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
國家人文歷史原創稿件,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