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反擊了。
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發生重大恐襲事件后,印度宣布對巴基斯坦采取一系列報復措施,雖然并沒有明確證據顯示巴基斯坦與恐襲有任何關系。
巴基斯坦隨即召開緊急會議,商討應對措施,很快就有了結果。巴方堅決否認印方的一切無理指控,并決定把事情鬧大,讓國際社會來評評理。
具體來說,巴基斯坦的反制措施和印度的報復是一一對應的。首先,印度撤銷了向巴基斯坦公民發放的所有簽證,已經獲得簽證的巴基斯坦人也必須在3天內離境。
巴基斯坦也以牙還牙,宣布中止向印度公民發放簽證,已經獲得簽證的印度公民則需要在2天內離境,部分宗教人士除外。
同時,印度宣布將巴基斯坦駐該國的全部軍事顧問驅逐出境,后者必須在一周之內離印,巴基斯坦駐印度的外交官人數也被要求減少到30人。巴方同樣作出對等反制,兩國本就不睦的外交關系進一步降級。
印度還關閉了通往巴基斯坦的唯一通道——位于印巴邊境的阿塔里綜合檢查站,雙方的人員流動就此中止。除此之外,兩國間沒有任何直飛航班和水上通道。
這還不是最過分的,為迫使巴基斯坦“放棄對恐怖主義的支持”,印度宣布暫停執行《印度河水域條約》。該條約簽訂于1960年,為印巴解決水資源爭端提供了依據,規定了兩國對印度河水資源的分配和使用。
條約暫停后,克什米爾地區河流的水資源被上游的印度截斷,處于下游的巴基斯坦將無法繼續使用該水域,農業生產和電力供應都會受到很大影響。
眼看著馬上就要到給莊稼澆水的季節了,如果不能盡快解決用水問題,巴基斯坦的經濟預計將受到嚴重沖擊。要知道,農業產值在巴基斯坦國內生產總值中的占比高達1/4,且該國近2/5的人口從事農業,近1/3的電力來自水力發電。
巴基斯坦電力部長萊加里在社交媒體上怒斥印度發起“水資源戰爭”。這個說法并不夸張,早在30年前,時任世界銀行副行長薩拉杰丁就曾預言,“下個世紀人類將為水資源而戰。”
在南亞這種缺水的干旱地區,對水資源的爭奪早就不是什么新鮮事了。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來,水資源爭端就成了兩國間不可調和的國際糾紛,與克什米爾問題一起,為印巴沖突埋下了導火索。
如今這兩個問題同時爆發,無疑加劇了克什米爾地區局勢。歷史上,印巴曾爆發三次大規模沖突,其中兩次都是因為克什米爾。進入本世紀以來,盡管暴力沖突有所減少,但雙方之間的小規模沖突仍時有發生,造成數千人死亡。
目前,印度警方認為此次恐襲的發起者是當地的反印武裝組織,一個名為“克什米爾反抗軍”的團伙宣布對襲擊負責,理由是印度多年來持續向克什米爾地區遷移印度教徒,稀釋當地的土著人口比例。
這個理由倒是說得過去,2019年,莫迪連任印度總理并宣布廢除憲法關于克什米爾的“特使地位”,將其改為聯邦直轄區,還允許外邦的印度教徒在這里購買土地,同時嚴格限制當地人的權利,引發當地居民的強烈不滿。
說句不好聽的,印度教徒對克什米爾的入侵和猶太人定居者占領巴勒斯坦領土沒什么兩樣,最大的區別可能就是前者不會像后者一樣濫殺無辜,但本質上都是在搶奪當地人的生存空間。
莫迪政府顯然對這個說法感到不滿,印度防長辛格表示,他們要追究的不僅僅是這次恐襲的實施者,還有幕后黑手,后者顯然指的是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外長達爾對此回應稱,印度如果非說是巴方干的,那就請他們拿出證據。他還強調,巴武裝部隊已經做好準備,警告印方不要輕舉妄動。
但有報道稱,印巴軍隊已經開始小規模交火,暫時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巴基斯坦防長阿西夫呼吁國際社會介入,他表示,一旦巴基斯坦和印度這兩個“核大國”打起來,后果將是不可想象的。
這個說法多少有些夸張,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雙方持續對峙,爆發沖突的風險必然會大大增加。尤其是印度,按照莫迪的一貫行事作風,不排除印度政府“火中取粟”的可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