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有條新聞,說是紐約市民凌晨五點為了搶購中國全景相機排了兩條街的隊,底下還曬出了一張海報:
美東時間4月22日,影石原定早上九點在紐約中央車站舉辦新品X5發售活動,但凌晨三點就有人開始排隊,爭搶第一批新品購買試用的體驗。
一邊是數百米開外的長隊,同時已經有用戶開始在社媒上po出搶到的X5,而從事后影石發布的官方戰報來看,說是“席卷”全球電商排行榜也不為過,這似乎闡述了一個事實:
哪怕真的加了關稅,國產全景相機的性能也已經卷到美國人非買不可的地步。
創意需求撕開細分市場
知乎上曾經有個熱門話題:“玩相機的是怎么看待玩手機攝影的?”。
彼時的“手機攝影大師”在器材黨眼里基本像個笑話,可帶著長槍短炮在玉淵潭公園“打鳥”的專家們也不得不承認,今天的手機廠商宣傳頁,已經成為了全民攝影啟蒙。
卷到最后,對大多數人來說,一張好照片的秘密,其實最終還是美圖秀秀上那幾個功能鍵就能概括。
今天的攝影設備廠商們早已發現,消費者對攝影的需求,其實并不在“有幾個鏡頭”或是“可選參數有多少”這個維度,而是更加簡單的“一鍵生成朋友圈大片”,以及能不能拍出更加酷炫的效果,圓明園里這些大爺拿著的酷似釣竿的東西,實際上都是影石全景相機。
這種需求倒逼著影像技術從參數內卷轉向場景革命,軟件算法接過了創新的接力棒,AI智能剪輯讓三分鐘素材自動生成卡點視頻,隱形自拍桿算法讓滑板少年的自拍桿隱形成“第三只眼”,而“子彈時間”特效更是用陀螺儀與多幀合成技術復刻了《黑客帝國》的經典慢鏡。
這類功能上的創新逐漸演化出散落在極限運動、創意視角、商業拍攝等細分場景的算片化需求,從而誕生出航拍、運動、VR、全景等細分賽道,2023年,全球全景相機出貨量為196萬臺,而運動相機的出貨量則達到4461萬臺。
《2024年全球智能手持影像設備市場發展白皮書》更揭示了一個隱秘的王者——影石憑借67%的全球市占率,將全景相機這個曾經的小眾品類推上千億規模賽道。
影石的崛起史,本質上是影像需求解構與重構的微觀樣本,影石相機的功能迭代,基本都圍繞在“一鍵出片”的概念,比如扭動兩下自拍桿即可快速開啟拍攝、動態跟拍模式可以無需反復取景,在各種動態場景下始終鎖定主角拍攝等等功能。
這種“技術普惠”策略的背后,換來的是全球用戶對影石的關注和認可——全球主要社交媒體的官方號,累計粉絲近800萬。
全球每3臺全景相機,就有2臺來自影石,這種品類即品牌的市場占有率,不過是影像技術百年進化史中,又一個關于“細分需求定義王者”的鮮活注腳。
從專業到平權
在上海國際賽車場,保時捷曾有一幅氣宇軒昂的巨幅廣告,上書“廣告里誰都可以說趕超保時捷,上賽道就不一定了。”
然而,這塊象征著燃油時代性能圖騰的金屬板,卻在小米SU7 Ultra量產車在上市前刷新了圈速紀錄后,被迫撤下。同時,SU7 Ultra開啟預售后三天鎖單破萬,截至4月累計交付已突破4000臺,反觀保時捷中國一季度銷量同比暴跌42%,主力車型卡宴、帕美銷量斷崖式下滑至不足3000臺。
相對于刷圈速榜單的更替,這場新舊勢力的對決更折射出科技公司今天重構商業規則另一層邏輯:用極端產品鑄造品牌圖騰,再通過供應鏈與生態能力實現技術平權。
科技公司的造神運動從來不是單純的技術炫技,當我們將極端產品與消費級產品橫向對比,會發現其差異本質上是“技術密度”的碾壓。
但真正的商業魔法發生在技術平權時刻,極端產品往往是對前沿技術和供應鏈的高度壓榨而來,但這些恰恰為消費級市場創造了產品領先的優勢。
首先是技術下放:在Su7 Ultra55萬的售價和高達1548Ps的馬力面前,Su7標準版21萬的售價和299Ps的馬力就顯得尤為親民。
與之類似,影石可以在保留防抖、8K分辨率、AI算法、全景拼接等核心技術的前提下,舍棄部分極端配置從而使成本大幅降低到消費級市場。
其次則是國內擁有完善的供應鏈去支持這些技術進入消費級市場:在影石的供應商名單中,能率科技服務于華為小米、立訊是果鏈成員、東莞新能源還為大疆供貨。
在這批全球最頂級消費電子品牌的供應商加持下,下游廠商的新技術和想法,都能夠以最快速度和相對傳統攝影設備或是手機更低的價格,搭載于產品上。
當技術普惠到足夠低的門檻時,產品本身就會成為傳播媒介——保時捷車主或許不會主動炫耀百公里加速,但SU7 Ultra用戶必然熱衷于分享“1.98秒破百”的儀表盤截圖,同理影石用戶總忍不住展示AI自動剪輯的滑雪跟拍視頻。
在抖音上,“#帶著影石去騎行、#帶著影石騎摩托”、#帶著影石去飛等話題突破10億次播放;小紅書Insta360的話題收獲4.7億次瀏覽;在相關話題下,視頻內容包羅騎行、滑雪、跳傘、潛水、遛狗、帶娃,甚至是吃播、黑科技炫技等等生活場景。
那些曾被視為“極端實驗”的技術,正在通過中國制造的供應鏈勢能和生態協同能力,演變為普惠全球的消費平權運動。
在這個過程中,影石們的故事或許比小米更值得玩味——當一臺能拍閱兵式的專業設備,同時成為旅行博主的口袋神器時,這種“上下通吃”的能力,或許才是中國科技企業最典型的創新方式。
跨越文化鴻溝的快樂貨幣
當GoPro在2014年納斯達克敲鐘時,運動相機還被定義為“極限運動發燒友的專屬玩具”,彼時YouTube上充斥著跳傘者俯瞰云層的眩暈視角、沖浪板劈開浪花的特寫鏡頭,這些腎上腺素飆升的畫面構筑起一道無形的技術壁壘——
拋開玩這些運動的成本不談,普通人想要創造一條高質量的UGC視頻,還得先配上一臺3000美元的設備和專業剪輯技能。
但十年后打開抖音,充滿創意的內容無處不在,你甚至可以從胡辣湯的視角感受被人類大口喝下的恐懼;可以看到一只柴犬在草地上飛奔的自拍視頻;亦或是把相機塞進洗衣機滾筒拍攝末日逃亡,綁在寵物龜背上制作慢直播,甚至固定在火鍋毛肚表面演繹“被七上八下”的美學等等。
這些近乎于搞抽象的視頻,很可能背后并沒有什么創作主旨或者深刻內涵,更接近于單純的“記錄美好生活”或者是創造快樂,這種快樂無關乎拍攝的內容、場景、文化、習俗,就像日前在國內社媒爆火的大頭釘環游地球,海外用戶也紛紛模仿,過去常常以外國人為主角的極限運動驚險場面,如今國人在全景相機的加持下也能輕松實現。
影石做產品的思路,并不是所謂“為特定場景而服務的大玩具”,反倒是更接近“讓任何人都能簡單使用的創意工具”,因此影石的每一次升級,并不是一味地去追求參數,反倒是利用硬件+軟件能力去解決用戶的真實需求,解鎖更多玩法。
這種功能創新本質上是一種定義產品的能力,類似于今天所有手機都自帶的手電筒功能,最早它只是一個售價1.99美元的APP,而iPhone第一個將它集成在ios中之后,這才成為了手機標配,同樣也是一家科技公司通過對產品的理解,所打造出的最深護城河。
與之類似,在影石發明隱形自拍桿之前,很可能沒人意識到這根礙眼的桿子完全可以不出現在畫面中。
同時,恰恰是ios的手電筒、iMessage這些原生應用定義了何為iPhone,影石的隱形自拍桿、全景拼接、動態跟拍等功能同樣也在定義一臺簡單的相機應有的模樣。
一系列的升級,本質上都是為了減少操作門檻,當創作工具足夠簡單時,更多的玩法就會被用戶自發的解鎖,當人類共享創作快樂時,技術早已悄然消弭了文明的裂縫。
而這種視角帶來的,正是數字時代最珍貴的通用貨幣——
無需翻譯的快樂。
作者:張澤一
編輯:戴老板
責任編輯:張澤一
參考資料
[1] 《2024年全球智能手持影像設備市場發展白皮書》,沙利文
[2] Insta360 replaces GoPro as official action camera of Darkfest 2025
[3] 海外“雙11”,中國賣家這樣成功出海,人民網
[4] 登頂、反超、定義!影石十年三連跳煉成“全球智能影像第一股”,讀特新聞
[5] 影石科技招股書
[6] 深度拆解影石Insta360 DTC品牌增長策略:營銷“三步走”,內容共創打響品牌聲量,上南北Brand Club
[7] 24歲大學創業,這個廣東人現在賣全景相機年賺20億元,36Kr
[8] 影石 Insta360 劉靖康:當機會稀缺,年輕的后來者如何做到第一?丨新新訪談,晚點LatePost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