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當今世界的秩序體系正在經歷一場“爆破性沖擊”。不是抽象意義上的,而是真實存在的、由一個人的重新登場引發的動蕩。這個人,就是唐納德·特朗普。
4月23日,歐盟前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在一場公開演講中毫不掩飾地指出:“特朗普第二任期的開始,就像一場地震。”他說得直白,卻道出了歐洲高層對未來全球格局深深的憂慮。他甚至直指當前世界秩序的基礎已遭“爆破”,而在這場巨震之下,歐洲和中國必須摒棄不信、停止對立,否則整個體系將被拖下深淵。
博雷利不是普通政客,他曾是歐盟最高層級的對外代表,現任歐洲頂尖智庫負責人,其話語既有系統性分析,也傳遞出歐洲戰略界的真實判斷。他的這番發言,實際上等于公開向中歐雙方喊話:別再沉溺于冷戰思維,世界已經等不起!
他為何此時發聲?原因清晰:特朗普的歸來不只是“重返白宮”這么簡單,而是延續他在第一任期未完成的“毀滅式重構”,且以更加激進的方式推進。他的“關稅核彈”一波接一波,不論是歐洲還是中國,誰都不可能置身事外。而在全球經濟結構持續震蕩的背景下,如果中歐繼續陷入“結構性對抗”,最終的結果是兩敗俱傷。
博雷利指出,市場正在以自身邏輯對特朗普做出反制:極限關稅政策不可持續,因其違背基本經濟規律。他直言,“貿易戰必將導致整個經濟體系的崩潰”,這不僅是預警,更是現實的嚴肅陳述。對中國而言,這意味著更復雜的應對環境;對歐洲,意味著陷入美式單邊邏輯中的被動局面,一旦全球供應鏈被撕裂,歐洲將失去價格優勢與市場黏性,甚至被徹底邊緣化。
在這種背景下,博雷利提出“中歐無法承受持續對立”,這句話不僅具有現實意義,也是一種戰略判斷。中歐之間的問題雖多,卻遠不到難以共處的地步。真正危險的是:特朗普執政帶來的體系性破壞,以及西方輿論場上逐步蔓延的“冷戰化”風潮。一旦中歐陷入互不信任的怪圈,整個自由貿易架構和國際合作機制都將瓦解。
用更直接的語言說:你以為現在是中歐博弈的階段,實則是生存共振的時刻。任何還在炒作“脫鉤論”、“價值沖突論”的勢力,都是在為特朗普新冷戰戰略開路。博雷利此番講話,實際是從戰略高度發出的勸告:中歐必須聯動,在地緣政治重新洗牌之際保持戰略自控。
博雷利并未呼吁高層外交突破,而是主張以“民間交流”“學生互動”等軟性方式增進理解。他顯然意識到,在當前右翼膨脹、輿論極化的歐洲社會環境下,官方對話容易被民粹裹挾,只有通過社會、文化、人文的長期連接,才能在中歐之間建立起更深的互信基礎。這種“以柔克剛”的戰略思維,展現出老牌外交家的清醒與智慧。
過去幾年,歐盟對華政策反復搖擺,一方面言必稱“合作伙伴”,一方面又屢次在高科技、安全、涉臺涉港問題上跟隨美國操作,既失原則也失信用。而現在,特朗普強勢回歸,讓歐洲真正意識到,美國并不歡迎一個有獨立戰略能力的歐盟,它要的只是一個聽命的工具人。對中國“開戰”不是為了保歐洲,而是為了掏空它。
所以,博雷利的話不僅是對中歐的提醒,更是對整個西方世界的拷問:你們還要為美國的霸權游戲陪跑多久?中歐如果繼續被“陣營思維”綁架,失去主動權的將不僅是發展機會,更是區域穩定與長遠話語權。
他還補充道:“這種瘋狂之舉正在為歐洲國家創造機遇。”這句話頗有深意。與其被特朗普強行拖入經濟內卷,不如與中國展開務實合作、對沖美方的極端策略。而這種“戰略選邊”窗口期正在快速收縮,稍有遲疑,便會再次被裹挾入災難性的政策軌道。
博雷利的講話是戰略反思,也是危機呼吁。他在提醒中歐:合作是唯一現實的出路,對抗只能是共同的崩潰。一個正在塌陷的世界,不需要更多裂痕,而是需要新的支點。而這支點,唯有中歐能扛得起。
此刻,中歐該清醒了。不要再為美國的利益迷霧所惑。真正決定未來的是誰愿意跳出舊思維,建立新秩序。風暴已經到來,唯有彼此理解與協作,才可能在廢墟上搭建起新的穩定基石。否則,一切都將隨特朗普式的破壞狂歡走向深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