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不由得讓人倒吸一口涼氣。2025年4月,印度與巴基斯坦,這對老冤家,再度站到了戰爭的邊緣。觸發導火索的是一起令人發指的恐怖襲擊事件:4月22日,印控克什米爾地區遭遇嚴重襲擊,造成至少26人死亡。這起事件被印度政府稱為“25年來最嚴重的平民屠殺”,整個印度震動,民眾怒火中燒,總理莫迪甚至緊急中斷沙特之行火速回國,雷霆手段接踵而至。
沒有確鑿證據,也不需要。莫迪政府第一時間將矛頭指向巴基斯坦,甩出一記又一記重拳,仿佛誓要將印巴關系徹底擊碎:暫停執行《印度河河水條約》,切斷河水合作;關閉兩國唯一陸路口岸;取消特殊簽證措施;驅逐全部巴方武官并削減外交人員;撤銷所有簽證與簽發服務。一句話:莫迪不玩了,要斷水、斷人、斷外交,就是要讓巴基斯坦明白,惹怒印度的代價。
必須強調的是,《印度河河水條約》自1960年簽署以來,即便是在1965年、1971年兩次印巴全面戰爭期間,甚至在1999年卡吉爾沖突中,印度都未曾動這一根本命脈。但如今,莫迪揮刀斬水,不惜打破六十余年的底線,其象征意義遠遠大于現實水量本身。這不是在談判,這是赤裸裸的戰爭威脅。
水,是巴基斯坦的生命線。印度河發源于中國,穿越印度控制區域后流入巴基斯坦,灌溉著其大部分農業用地。斷水,就等于斷命。農業崩潰、糧食危機、飲水危機、社會動蕩,巴基斯坦的國家根基將被撕裂。這一招,比導彈更狠,比空襲更毒。難怪巴方怒斥此舉為“戰爭行為”,宣稱將動用國家全部資源予以反擊。隨即,巴基斯坦迅速展開對等報復:封鎖邊境、切斷貿易、驅逐印方外交官員、撤銷印度人簽證,全面中止南盟事務合作。措辭強硬、行動果斷,巴基斯坦顯然已將事態定位為“國家生死存亡”。
這不是演習,這是真實世界的危險升級。而一旦印巴之間再起沖突,其烈度之高、后果之慘,不可低估。2019年的那場印巴空襲沖突,至今仍歷歷在目。當時,印度空軍跨境打擊“恐怖訓練營”,巴方立即回擊,擊落印方戰機并俘虜飛行員,險些引爆全面戰爭。那次巴方主動釋放俘虜,避免事態升級。但今天,局勢更緊、敵意更深、民意更躁,是否還會有下次的“主動退讓”?恐怕無人敢打包票。
這兩個國家都握有核武器。如果一方被逼到絕路,尤其是像巴基斯坦這樣對水源有生存性依賴的國家,面對“被渴死”的威脅,選擇“魚死網破”的可能性絕非空談。印度必須掂量后果,不只是地緣政治的回旋空間,更是全球戰略穩定的底線問題。
遺憾的是,莫迪政府顯然正走在一條“強人政治”的路線上。國內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社交媒體上“教訓巴基斯坦”的言論鋪天蓋地,在這種氛圍中,任何理性克制都容易被污名化為軟弱。更何況,莫迪正值關鍵政治周期,外交強勢和軍事冒險幾乎成了贏得選民的法寶。
不少國際觀察家指出,莫迪的作風正越來越“特朗普化”:極限施壓、單邊主義、對多邊協議毫不尊重,只認強拳和控制。水戰、外交戰、邊境戰,正在同時上演。一旦哪一條戰線擦槍走火,后果將遠超俄烏沖突的邊界。
而國際社會的回應呢?迄今為止,美歐各國多是“呼吁克制”,充斥著冷漠與怯懦。原因無他,印度是“抗中關鍵”,西方各國即便心知事態惡化的潛力,也不愿過度施壓莫迪,以免激怒其脫離“反華聯盟”。而中國,此刻也處于復雜戰略節點,必須謹慎處理對南亞水源的態度,避免被動卷入印巴沖突核心。
歸根到底,這是一個令人唏噓的局面。兩個擁有核武器的發展中國家,因水源、仇恨與歷史恩怨,再次走向刀鋒邊緣。我們不希望戰爭,但我們更不希望愚蠢與傲慢被誤認為強硬。印巴若真走到核火交鋒的地步,不僅是南亞的毀滅,更是全人類的悲劇。而現在,還剩下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