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注意的角落,一些菜市場長出了“新模樣”。??
不久前,被稱為“京城四大菜市場”之一的崇文門菜市場重新開業,保留老崇菜經典元素的同時,融入輕食、文創、生活服務等多元業態,主打一個懷舊與時尚并存、煙火和美學混搭。
像這樣功能升級后重啟的菜場,在全國范圍內不在少數。
蘇州雙塔市集,居民買菜之余還可以聽一段評彈;西安建國門老菜場,“菜場+咖啡”的跨界混搭成為日常……承載著市井煙火的菜市場,正從單一的買菜場所,轉變為集購物、餐飲、社交、文化體驗于一體的“社區生活綜合體”。
今年3月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明確指出,要“支持服務消費場景創新、業態融合、產業集聚”,鼓勵發展貼近社區、聚焦日常的便民消費新場景。
老場景要承載新體驗,不僅靠美學賦形,更依賴內容賦能。“Plus版本”的菜市場,改了哪些?效果如何?痛點在哪?
01 農貿美學
空間、氛圍、情緒,是老菜場場景更新的關鍵詞。
“崇菜的肉餡,年三十的餃子。”這句口頭禪,承載著老北京人對崇文門菜市場的深厚記憶。
今年1月8日,建成近半個世紀的崇文門菜市場重裝開業。沉寂15年后再回歸的新崇文門菜市場,對老街坊而言是久別重逢;對年輕人來說,則是一場頗具新鮮感的“市井漫游”。
新崇菜主打一個“懷舊風+時尚感”。溫暖的黃色基調和復古瓷磚鋪陳全場,分區標識采用“燈籠式”牌型,店鋪懸掛榆木制牌匾,從整體風格到動線設計,從標識文案到空間細節,保留功能性的同時,豐富視覺呈現。
在情緒營造上,也融入了更懂年輕人的“多巴胺美學”——綠色葉菜、紅黃果蔬錯落有致,具有視覺張力。懸掛的文案也頗具巧思:既有“門兒清”“您里邊兒請”等京味兒方言,也融入了“再多的步驟都是小菜一碟”“給生活加菜 也給快樂加料”“菜蔬學淺拒絕內卷”等貼合年輕人情緒的短句。
據新崇菜運營負責人袁鳴介紹,設計前期,團隊前往胖東來、蘇州雙塔市集等地考察,結合周邊“老社區+寫字樓”的環境,將菜市定位為“既服務老街坊,也吸引年輕人”的融合型空間。
“工程軟裝我們找了專業的設計團隊,掛幅也會定期更換,主要是從視覺上去營造新鮮感和氛圍。”袁鳴說。
讓老味道還在,新鮮感也有,不只是單個菜場的改造思路。
位于杭州西湖區的古蕩菜市今年迎來4.0版本,外觀變身為一座民國風的小洋樓。內部挑空的墻面上,懸掛著描繪西湖、西溪濕地、斷橋殘雪等杭州地標的燈箱畫,地方文化濃厚。
“有種時空穿梭的感覺。”24歲的浙江大學學生蔣小嬋說,這是她和朋友繼文二菜市、紅石板農貿市場之后,在杭州打卡的第三家新型菜場,“這里有生活感,裝修好看,還有氛圍,能拍一些‘漂亮菜’發朋友圈。”
02 業態再構
視覺吸引只是入口,將顧客留下來,還要看內容增量。
北京市《“十四五”期間推動全市社區菜市場轉型升級行動方案》將“顏值”和“內涵”雙提升作為目標任務,鼓勵菜市場從功能型走向融合型、體驗型。
改造升級的菜場引入跨業態元素,實現了“雜而不亂”的融合。
新崇菜有近百位商戶,傳統果蔬、生活服務、網紅輕食各占三分之一,新增的養生蔬飲、卡通饅頭等品牌和口腔、修腳、藥房便民服務,對顧客形成了“全齡化”吸引力。
為立住“情懷和潮流并存”的定位,開業初期,新崇菜特意邀請了一批“老字號”回歸,曾火遍街坊的電烤串再次開業,迅速吸引了一波“情懷消費”。
同時,新品牌也逐漸扎根,并被安置在主入口最顯眼的地方。郭成龍和朋友開的“有點兒意思”,主打“老國貨+新文創”,售賣清涼油、瓷缸、中藥玩偶等產品。他說:“我的顧客上到八十歲,下到十幾歲。選擇這里,一是租金比外面友好,二是有生活味,我們的品牌和菜場的新模式剛好契合。”
另一家中醫養生飲品的客群是療愈經濟升溫下追求養生的年輕人,“我們之前做市集,這是我們第一個固定點位。”合伙人說。
這樣的“多元業態拼圖”并非一成不變。
新崇菜設立了半年一輪的動態調整機制,會根據客流反饋、經營情況對商戶的位置、品類進行變動。
運營負責人袁鳴指著一家主打售賣西紅柿的攤位說道,這家店鋪有各種西紅柿,“種類齊全度是北京之最”。像這樣,他們就會建議其他攤位避開同質競爭,保證市場的差異化。
杭州古蕩菜市擁有四層約2900平方的營業面積,目前入駐經營戶105家,入駐率100%。其中,90、00后攤主占比20%。
古蕩菜市負責人郁紅梅坦言,她們要做的是一個綜合性、全齡化的社交空間,“現在不少小年輕追求混搭,買幾根油條再點一杯冰咖,可以坐在門口聊一上午。我們的市場要高顏值、有藝術感,吸引更多年輕人走進來。”
除了買與賣,在新型菜場,還有“一起做”。
今年1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的共享食堂,是古蕩菜市最受歡迎的“新場景”。這里的廚具調料由菜市統一提供,顧客可以選擇自己炒或廚師代炒。加工一份素菜8元,葷素搭配10元,如果在菜市買菜,還有八折優惠。
“是為了給大家一個做飯的空間。”古蕩菜市負責人郁紅梅說。她發現,來逛菜市的不少年輕人是租房族、公寓住戶,沒有做飯條件;還有人不想吃外賣,又不太會做飯。
03 改造升級,效果如何?
人氣是檢驗消費的最好標準。
隨著菜場文旅化,不少年輕人把打卡菜場當作旅途的“在地體驗”,有人說“菜場充滿活人味兒”“這是反emo療法”。
記者在新崇菜就偶遇了兩位拖著行李箱的游客,“我們在網上看到很多人來打卡,所以直奔這里,想感受一下當地特色。”
而從實際數據看,成功的改造項目確實帶來了效益。
據郁紅梅介紹,今年1月重開后,古蕩菜市日均客流達3500人左右,比原來增長近兩成;其中年輕顧客增加了30%以上,客單價穩定在40元左右。
“雙休日的日營業額可以達到40萬,我們認為這個數據在同等體量的菜市場里還是可觀的。”郁紅梅表示。賣大餅油條的小攤主也透露,改造后的日營業額從一兩千元漲到了三四千元,增幅明顯。
新崇菜日均客流量穩定在5000人左右,“老顧客回流+年輕人組團”是他們客流的主要來源。運營負責人袁鳴表示,開業三月整體表現良好,營業額在預期之內。他也指出,剛開始時很火爆,情懷和新意實現了雙向奔赴,熱度褪去后,顧客主要還是附近2~3公里的居民。
不過,相比數據,更難得的是管理方式和運營邏輯也在改變。
改變之一,是“智能化”。
古蕩菜市的出入口有一個“數據駕駛艙”,屏幕實時滾動著當前營業攤位數、今日菜價、交易總額等,甚至還有攤位銷售排名和食品檢測情況。
“這些數據不僅為我們管理市場提供了依據,也讓消費者心中有數——今天的菜貴不貴,買的人多不多,看得清清楚楚。”郁紅梅說。
改變之二,是從“管好攤位”到“更懂人心”。
其一,要懂顧客的心。
——比如,許多城市的菜市給攤位統一配備了智能電子秤,不僅有商戶的營業信息,掃碼還能查看菜品的進貨渠道和批發價,讓顧客買得放心。
——再比如,不少地方會在周六日舉辦國風巡游、快板表演、樂器演奏,打造動態場景,讓顧客體驗感更強。
其二,要懂商戶的心。
據介紹,古蕩菜市十五年未對商戶漲租,最新一輪改造由街道全額出資,搬遷回歸的老商戶攤位費減免兩個月,年輕創業者可免租三個月。“目的是不讓改造成本變成攤主的負擔,更不能轉嫁給消費者。”郁紅梅說。
04 能紅,也要“長紅”
改造能讓菜市場紅起來,但想長紅,還要克服一些痛點。菜市場,是不是都應該去改?如何看待全國多地的煥新熱潮?
——首先,改造不應盲目。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胡小武介紹,我國菜市場經歷過兩輪改造:第一輪以硬件為主,環境更干凈、管理更規范;第二輪即融入社區文化、社交功能和網紅業態,打造復合型生活空間。其中,部分2.0版本的菜市場成了城市的地標性空間,助推當地文旅發展。
然而,他強調,作為民生工程,菜市場的價值首先體現在滿足居民使用需求上,而不是盲目造景造勢。
中國社區商業工作委員會主任董利也提醒道:“菜市場規模有限,想實現地標效應是有難度的。即使重金改造,也有可能曇花一現,不是每個項目都要追求網紅和地標。”
——其次,平衡功能和定位。
調研過程中,記者同樣聽到了“變成了低配版超市”“四不像”“能否長久開下去”的聲音,一些菜場向著“輕網紅化”的方向升級,可能會“水土不服”。
“其實菜市場一直是以中老年為主,大家很少跨區買菜。”胡小武強調,一定要結合周邊社區的人口結構來改,要尊重消費半徑內客群的消費能力。
事實上,菜市場的升級方向,也與“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高度契合。按照商務部的要求,社區商圈應集聚多業態,將服務半徑控制在步行15分鐘內。北京市地方標準《社區菜市場設置與管理規范》也規定,一個菜市場應按照“服務半徑不小于800米,服務人口在0.5萬~2萬人之間”的標準進行配置。
胡小武建議要首先考慮中老年顧客基本的買菜需求,建立一些社交、休息、活動空間,提升“銀發群體”的參與度,此外再適當配備年輕人喜歡的業態。
董利也認為,菜市場的改造雖然要以適應新消費需求為主,但要循序漸進,讓各年齡層的人群有一個過渡適應期。
——最后,謹防價格離心。
裝修一新、業態升級,價格會上漲嗎?這是不少顧客的擔憂。
記者調研中,也有商戶表示租金有所上漲,雖然暫時是盈利狀態,但是否長干還在觀望中。
租金高低,不僅關乎賬面成本,還與菜場的定位有關。商戶與經營方之間,本質是雙向選擇的關系。
對此,新崇菜運營負責人袁鳴坦言,“不想打價格戰,只想打價值戰。”嵌于購物中心的新崇菜不刻意追求“誰便宜誰贏”,而是希望通過提供更有特色的體驗和附加內容,讓顧客覺得“值”。
這也意味著,隨著定位的“錯落有致”,菜市場的競爭方式正在發生變化,改造只是起點。
“輕網紅化”的菜場模式是否具有可復制性,仍值得觀察。董利指出,“菜市場首先要保障的是家門口吃菜和食品安全兩個問題。”空間設計和業態融入可以借鑒,但真正的核心在于能否讀懂本地人的生活方式。
說到底,菜市場的熱度,是一種生活熱度。想要長紅,靠的不是一次翻新,而是對周圍消費需求的精準研判和長期的管理運營能力。改什么、怎么改,不僅關乎菜市自身的存續,也為城市更新從“推倒重來”向“精耕細作”的深層轉變提供思路,為激發居民日常性消費需求提供“新支點”。
監制丨王元
主編丨王興棟
撰稿丨劉瀟鴻 戰星岑
記者丨何暢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