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 記者:莫娟 文/圖
原標題:教育強市|? 謝明江:打工仔變身鄉村教育領路人【鎮雄場壩二小篇】
凌晨6時,烏蒙山籠罩在黛青透藍的天光中,晨光正悄悄喚醒鎮雄縣場壩二小的校園。
“嗒、嗒”,電子鐘秒針與窗外老槐樹墜露聲重疊,隔著霧蒙蒙的玻璃窗,謝明江將熨燙妥帖的白襯衣領子理了理,轉身推開了男生宿舍樓鐵門。
晨曦裹挾著涼爽的山風迎面撲來,卻掩不住樓里涌出的喧嘩——孩子們正打水洗漱,整理床鋪,歡聲笑語回蕩在樓道內。謝明江站在門邊,目光溫柔地掃過每一個孩子,他們的臉上煥發著對新一天的期待和活力。他微笑著,偶爾伸出手,輕輕整理一下這個孩子歪斜的衣領,或是拍拍哪個孩子的肩膀,給予無聲的鼓勵。
“謝老師,早上好!”一個清脆的聲音打破了他的沉思,小男孩跑過來禮貌地跟他打招呼,他輕聲說:“早上好,今天也要加油哦!”
小男孩用力點頭,臉上綻放出燦爛的笑容,跑回了隊伍中。謝明江望著孩子們漸漸遠去的背影,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這聲“謝老師”里浸著二十多年的風霜。
從打工仔到鄉村教師
2001年的那個夏天,鎮雄師范學校銹跡斑駁的鐵門“吱呀”合上,拖著行李箱的清瘦青年在昆明金馬碧雞坊的天橋上數著霓虹燈。行李箱里裝著他全部家當:鎮雄師范學校畢業證書、三本《教育心理學》教材。霓虹燈閃爍,映照著青年迷茫的臉龐。
8月春城的燥熱里,謝明江蹲在廚房設備公司倉庫卸貨時,汗珠滴落在不銹鋼蒸柜的鏡面上。“明江,那個風機要斜30度角才能對接煙道。”哥哥的聲音裹著電焊火花的噼啪聲。他低頭盯著水泥地上斜長的影子,沉默地調整著風機的角度,心里卻在想著自己未來的路。那時的他,還不知道“教師”這個身份會如何深刻地改變他的人生軌跡。
時光荏苒,從昆明輾轉杭州,多年的打工歲月將他淬成了多面手。在杭州的工廠里,他做過流水線工人,也當過技術員,甚至嘗試過銷售。但無論身處何地,謝明江心中那份對教育的熱愛和渴望從未消退。每當夜深人靜,他總會拿出那三本泛黃的《教育心理學》教材,一頁頁翻閱,仿佛能從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2008年春節,謝明江回到了闊別已久的鎮雄。望著熟悉的群山和那片養育了他的土地,他心中涌動著一種難以言喻的情感。在那一刻,他做出了一個決定—回到家鄉,成為一名教師,他始終相信,教育是改變命運最直接的途徑。
2009年春,和平小學的迎春花開得肆意張揚。謝明江走進教室,卻在門檻處絆了個趔趄——青石板臺階被歲月磨出了碗口大的豁口。一雙雙眼睛像黑葡萄般閃爍在褪色的課桌后,他們齊刷刷地望著他,眼里滿是好奇與敬仰。謝明江站穩身形,拍了拍身上的塵土,臉上依舊掛著和煦的笑容。他看向那些破舊卻擦得發亮的課桌,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責任感。他知道,這些孩子們雖然生活在物質條件匱乏的環境中,但他們的心靈卻像春天里綻放的花朵一樣純真而美好。
那些曾經羞澀而內向的孩子們,在謝明江的關愛和引導下,漸漸變得開朗而自信。他們開始在課堂上積極發言,勇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謝明江看著孩子們一點一滴地進步,心中充滿了欣慰和自豪。
古井水映照的堅守
在和平小學面臨干旱和缺水的困境時,謝明江每天的首要任務是借水。
“幾乎和全村的村民都打過交道了。”他說得輕巧,可十二年前剛到和平小學時,這個青年教師被曾干裂的土茬扎破過腳掌。每天放學后,他的白襯衫沾滿黃土,拎著塑料桶在山路上行走,身影化作一個移動的黑點。老鄉把兩瓢渾水倒進他帶來的塑料桶時,露出被旱煙熏黃的牙齒說:“你們太辛苦了,教書育人還要在這山溝溝里吃苦受累。”
張奶奶院里的古井映著晚霞,李家老屋的水缸倒映著星斗,他打水的腳印串成一條長長的路,連接著學校與村莊的每一戶人家。村民們看著這個年輕人,從最初的陌生到后來的熟悉,他們知道,這個青年教師是用自己的行動在為孩子們的未來鋪路。
秋風掠過烏蒙山的褶皺,掀起他熨燙齊整的衣角。在孩子和村民的印象中,謝老師總是衣著整潔,臉上掛著和煦的笑容,仿佛能夠驅散所有的陰霾。“山風不識正裝。”同事打趣他在這么艱苦的環境下依然講究。他笑笑,不以為意。
歲月流轉,和平小學在謝明江的堅守和努力下,漸漸煥發出了新的生機。他也從那個青澀的青年教師,成長為了一名深受孩子們愛戴和尊敬的校長。
在和平小學的十二年歲月里,謝明江坦言:“我并不畏懼吃苦,但確實感到非常疲憊。”身體的疲憊,源于每天從早到晚的忙碌,心靈上的滿足,則是目睹孩子們逐漸成長的那份快樂。
遠處亮起燈火,恍如當年昆明的霓虹。只不過這次,他站在光里。
德育種子的播撒者
2022年秋,撤點并校的車輪碾過群山,鎮雄縣教育體育局的撤并文件送達時,謝明江正在修補教室脫落的墻皮。運輸車拉走最后一張課桌后,這個守望和平小學十二載的中年人把榮譽證書塞進鐵皮箱。他站在空蕩蕩的校園里,望著那輛漸漸遠去的運輸車,心中五味雜陳。這里曾是他揮灑汗水、播種希望的地方,每一寸土地都承載著他與孩子們共同成長的記憶。
謝明江知道,撤點并校是為了優化教育資源配置,讓孩子們接受更好的教育。雖然心中充滿不舍,但他更希望孩子們能夠在更廣闊的天地里展翅高飛。
場壩二小位于鎮中心,設施更加完善,師資力量也更加雄厚。謝明江在這里擔任德育副校長,新的崗位,新的挑戰,他沒有絲毫畏懼。無論在哪里,他的使命都是一樣的—為孩子們的未來而努力。
這個在大城市摸爬滾打的打工青年,將打工經歷轉化成德育養料。孩子們從他繪聲繪色的講述中,看見斑馬線編織的都市霓虹,也聽見電梯間此起彼伏的外語問候。他用親身經歷和感悟,為孩子們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動的德育課。他教會孩子們如何面對困難和挫折,如何感恩,如何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態,如何珍惜每一次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下午的社團課鈴響,謝明江在走廊聽聲:左邊美術教室內孩子用畫筆描繪著場壩的春天,右邊舞蹈教室內優美的舞姿,如同山間的清風,輕盈而充滿活力。為豐富孩子們的課余生活,謝明江策劃了一系列社團活動。從書法到文學欣賞,從體育競技到藝術創作,每一個活動都旨在激發孩子們的潛能和興趣。孩子們正用自己的方式,探索著這個多彩的世界。
謝明江漫步在校園,每一步都踏出了堅定與希望。
教師羅琴說:“學校的每項活動都是由謝老師精心策劃的,他總是深思熟慮,力求將最佳方案呈現給大家。在謝老師的領導下,我們二小的德育工作正蓬勃發展。”
春風化雨潤無聲
“謝老師,我在操場上撿到了10元。”
六年級(5)班的李錦程在操場上拾金不昧,立刻就交到了謝明江手中。
謝明江接過10元現金,微笑著摸了摸李錦程的頭贊揚道:“錦程,你真是個好孩子!拾金不昧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你做得很好!非常棒!”他的話語中充滿了鼓勵和肯定,讓李錦程的臉上綻放出了自豪的笑容。
謝明江立刻回到辦公室為李錦程制作了獎狀,并到所在班級表揚了他拾金不昧的行為,號召大家向他學習。這樣的儀式感,讓李錦程和其他學生都感受到了做好事帶來的榮譽和快樂。這不是一件小事,這是謝明江在德育工作中注重細節、身體力行的體現。每一個微小的善行,都能在孩子們心中播下美好的種子,使他們在未來的道路上,能夠堅守誠信、勇于擔當。
“我們堅持德育為先,在教學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全過程,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和內在需求,培養學生健全人格。”謝明江說。
謝明江把德育工作融入日常,積極探索立德樹人的新模式。他創辦的“紅領軍校園廣播站”,通過每天播送勵志故事、先進事跡等內容,春風化雨般地滋養著學生的心靈世界。在德育工作量化考核方面,他建立起完整的評價指標體系,將行為規范、勞動教育、集體榮譽感等核心素養納入德育評價體系,通過班級積分榜形成良性競爭機制,激勵學生們在德育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績,從而在校園內形成了一個積極向上的氛圍。
教師周邦蓮有著深刻的體會:“謝副校長不僅是一位優秀的教育者,更是一位以身作則的榜樣。無論是酷暑寒冬,他總是最早到達學校,最晚離開。通過實踐探索,他所倡導的德育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場壩二小的校園風貌煥然一新。學生們在日常行為中展現出更高的文明素養,校園環境也變得更加整潔有序。”
校園里,常常能看到謝明江忙碌的身影。他或是穿梭在教室之間,了解孩子們的學習情況;或是策劃活動,豐富孩子們的課余生活。他的付出和努力,讓這所鄉村小學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在謝明江的帶領下,場壩二小的德育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孩子們變得更加積極向上、樂于助人,校園里充滿了正能量。扎根山村十六年,謝明江日夜堅守,不忘初心、不畏風雨,用真誠的愛傾注在每一位學生身上。
暮色爬上操場東墻時,謝明江仍在巡查宿舍。走廊盡頭的玻璃窗映出挺拔如竹的身影,十六個春秋的光陰在這幀剪影里折疊。山谷燈火明滅,恍若十幾年前工廠夜班時窗外的霓虹,也像和平小學停電夜閃爍的蠟燭。他扶了扶眼鏡,繼續向咳嗽聲傳來的方向走去。
山風掠過謝明江始終筆挺的西裝衣襟,當最后一盞宿舍燈的暖光映亮他鬢角銀絲,烏蒙山的星空下,又一批山里娃的夢想正拔節生長。
謝明江在泛黃的本子上寫下,教育是一場向美而行的遇見,我與學生彼此成就。
最新消息、惠民政策、通知公告早知道
鎮雄微生活本地生活便民服務平臺
平臺使命:服務鎮雄,傳播鎮雄!
小編微信:13095203195
法律顧問:云南民定(鎮雄)律師事務所
法律咨詢電話:15096831132、13887098448
查看更多信息請上鎮雄微生活APP
各大手機應用商城搜索鎮雄微生活即可下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