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發布2024年度鄉村文化和旅游帶頭人支持項目入選人員和資助人員名單,金山區推薦人員郁林興名列其中。
郁林興,男,故事作家,民間文學創作研究者,曾獲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現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故事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級雜志《民間文學》副主編;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和中國“人口文化獎”評委;中國故事基地管理委員會主任;上海應用技術大學人文學院客座教授;上海市金山區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
他是土生土長的楓涇人,在這個江南千年古鎮的文化部門工作了40多年。他通過深挖歷史文化資源,致力于保護和傳承楓涇的歷史文化,為楓涇古鎮旅游區創建成為AAAA級旅游景區、為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作出了貢獻。近年來,他致力于鄉村文化旅游,2023年12月,《故事名家郁林興 文化興村為促發展》,入選全國鄉村文化產業創新聯盟評定的“全國鄉村文化產業創新典型案例”。
來源:“文旅金山”微信公眾號
關于郁林興
郁林興在文學領域擁有深厚的造詣,發表了大量作品,并榮獲多項省部級以上獎項,其中他的故事《墻壁為誰留》更是榮獲了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民間文學作品獎。此外,他還編著出版了多部圖書,為推動民間文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郁林興不僅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的會員,還是上海市作家協會的成員。他身兼數職,包括中國故事委員會副主任、《民間文學》雜志社副主編、中國故事專家評審委員會委員等。在創作上,他自1982年參加工作以來,已發表了三百多篇(部)作品,總字數超過300萬字,這些作品廣泛見于全國各大刊物。
文化貢獻與影響
郁林興獲獎眾多,其中故事《墻壁為誰留》榮獲了第八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文學獎,而《情祭冰雪竹梅》則榮獲了第九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文學作品入圍獎等。此外,他還編著了20多部圖書,如《故事:故事背后的故事》被視為故事界的開創性之作。
在文化貢獻方面,郁林興致力于打造文化品牌,將故事推向楓涇的文化前沿。他成功推動了楓涇鎮成為中國故事基地,并連續四屆榮獲“上海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稱號。他還牽頭組織對新義村民間文學素材的普查,集結出版了《白果樹下金雞啼》一書,使得新義村被授予“中國故事村”的稱號。他的經驗被提煉為“楓涇故事模式”,并在全國各地推廣,助力建立了多個“故事之鄉”和“故事基地”。同時,他在楓涇鎮開展了青年故事作者創作訓練營,親自授課培養新力量,而少兒故事講演培訓班已連續舉辦10屆,為故事文化的傳承打下了堅實基礎。
這位金山故事“領軍人物”又摘得榮譽
近日,第三屆全國鄉村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大會暨典型案例推介活動”在江蘇靖江舉辦。大會系列主題活動由中國農民豐收節組織指導委員會辦公室、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促進司、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發展司等共同主辦。會上推介了88家中國鄉村文化產業創新影響力典型案例和文化品牌。在18個人物事跡類案例中,郁林興以《故事名家郁林興文化興村促發展》榜上有名,同時也是上海市唯一一例。
郁林興(右2)
郁林興,中國故事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故事名家、中國民間文學最高獎項“山花獎”得主、上海市勞模。以上海西南小鎮為起點,郁林興在故事這條不凡之路上潛心求索了40多年,其個人文學成就走到了中國民間文學的最高平臺,同時他也闖出了一條以文化產業為賽道的鄉村振興之路,反哺家鄉的物質文化經濟,主持打造了“中國故事村”,并將“楓涇故事模式”提煉為可復制的經驗推廣向全國各地,建立起多個“故事之鄉”。
中國故事村新義村
2023年,郁林興成為上海應用技術大學人文學院客座教授。他同時也是楓涇鎮歷史文化的“開礦人”,從2001年開始,伴隨家鄉旅游開發的腳步,主持楓涇歷史文化底蘊的收集挖掘,前后十年間共主編出版《印象楓涇》系列圖書《楓涇史話》、《楓涇名人》等6本。
創作領跑,走出小鎮打響“國”字牌
作為金山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金山故事在上世紀70~80年代已蓬勃發展。當時,金山故事是金山文化的“三枝花”之一,擁有了一大批如毛一昌、張道余等在全國有影響力的作家。
“楓涇是個有著15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鎮,故事文化豈可落于人后?”當時在楓涇鎮廣播站工作的郁林興已經把興趣投向了故事,并利用業余時間寫東西,試著把見聞趣事變作可播講的故事。
2000年,楓涇鎮文體中心成立,郁林興在上任中心主任的第一個月就立起一個目標:用10年,把故事打造成楓涇文化品牌。2005年,郁林興將故事名家毛一昌請到楓涇。2006年,在楓涇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毛一昌工作室成立,從此楓涇故事有了一名“老法師”,而郁林興成了毛一昌的第一名弟子,也成了楓涇故事“第二代”中的領軍人物。在楓涇文化氛圍的滋養下,毛、郁師徒二人先后問鼎了中國民間文學最高獎項“山花獎”。郁林興先后發表作品三百多篇(部),逾300萬字。獲省部級以上獎項60多次,編著圖書等20多部。
同時,在毛、郁二人主持之下,楓涇鎮吸引各路人才匯流,成為了故事文化的一塊“高地”。2011年,楓涇鎮被中國民協命名為全國唯一的“中國故事基地”。2014年,楓涇鎮憑借故事榮獲2014——2016年度“上海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至今已連續四屆獲評此殊榮。
退伍軍人、“小巷總理”金頌軍、外來務工人員高國俊等“第三代”作者形成了6~7人的穩定群體,在楓涇鎮不定期舉行的故事沙龍活動中快速成長,也開始在全國各類比賽中嶄露頭角。
郁林興2016年出任《民間文學》雜志負責終審的副主編;2018年出任中國民協故事委員會副主任,分工負責全國故事活動的組織協調指導推進和中國故事之鄉、各類故事基地的建設和管理。他奔赴全國各地指導協調不同的故事活動和基地建設,參照楓涇經驗,在全國建立起多個“故事之鄉”和“故事基地”。
產業主導,挖掘故事村“核心競爭力”
2016年,在郁林興牽頭組織下,楓涇故事創作骨干人員對新義村民間文學素材作了普查、挖掘、搜集、整理和創作,集結出版了《白果樹下金雞啼》一書。新義村被中國故事委員會授予“中國故事村”稱號,楓涇鎮成為了中國故事委員會的活動“大本營”。
2023年4月,新義村完成了新一輪故事氛圍提升工程,在原本的故事基地、故事大道、故事長廊這些文化符號和文化場景之外,又設置了32個故事候車亭和故事角等設施,與原有點位串聯,為故事村構建起50個故事網點,這些點位上都配上了醒目的插圖和二維碼,讓故事可看可聽。
此外,在點位設施上還有一幅地圖,標記出這個點位在村域中的位置。如此一來,整個新義村就像個公園景區,適合騎著單車或者散步。隨著故事創作的持續,這些景點的故事也會定期更換,常聽常新。
雙向奔赴,故事為橋連通高校與鄉村
少兒故事講演培訓
2010年前后,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向郁林興發出邀請,一方面是請他為學生們傳授文化產業打造的思路和經驗,另一方面“中國故事基地”也成為了該校學生的校外培訓基地。
青年作者培訓
2022年6月,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的6名學生在郁林興的指導下參與了楓涇鎮新義村打造“中國故事村”的項目,也完成了他們的論文基礎框架。同時,因為新鮮血液的注入,“中國故事村”以“互聯網+實景路線”的游覽模式,為民間故事的年輕化和持續產業化打下了“地基”。
目前,金山民協已經與浙江省桐鄉、臨安兩地民間文藝家協會簽約結成友好合作關系。“金山故事”已經在桐鄉開課,桐鄉的民間文藝家們也來到金山采風。同時,金山在農民畫、非遺項目方面與臨安有著諸多可交流經驗,臨安也正在消化吸收“楓涇模式”打造中國故事基地。
千挑萬選,培育本土創作“新力量”
與其他傳統文藝在傳承中都會遇到的瓶頸相似,故事創作也面臨著隊伍老化、后起之秀不足的問題。為了建立人才培養池,搭建人才梯隊,郁林興在整個楓涇鎮層面撒開了一張大網,“雙眼放光”地到處搜尋具有文學基礎的年輕人。一個由郁林興親自授課的青年故事作者創作訓練營開始運作。每個月,他都會從百忙中擠出時間來給這些年輕人上半天課。在月復一月的打磨中,不少年輕人的才華沉淀了下來,拿出了有模有樣的作品。
與此同時,楓涇其他幾支故事人才隊伍也正在加速“新陳代謝”。近年來,所有楓涇新故事,是楓涇人寫的,也是楓涇人講的。每年暑假,楓涇的少兒故事講演培訓班都是需要“秒殺”的稀缺資源。這一培訓在楓涇已經連續舉辦了10屆。少兒培訓是楓涇故事贏在“地基”的秘訣,歷年來楓涇故事人才在全國各類比賽中獲獎不斷,持續激發著楓涇孩子對于故事的熱愛。其中的優秀學員會在成年后轉入成人組別比賽,成為楓涇鎮故事講演團隊的有生力量。
可以說,楓涇鎮故事文化傳承體系正在逐漸清晰。從少兒到成人,從普通話到方言,從社區到農村,從講演到創作,仿佛一張樹形發展圖,為不同基礎條件的故事愛好者制定了不同的學習提升路徑。
通訊員丨范黎平
編輯 | 俞嵐婷
原標題:《這位金山故事“領軍人物”又摘得榮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