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當《哪吒之魔童鬧海》(簡稱《哪吒2》)宣布第三次延長上映時,網上山寨版《哪吒2》同樣引發熱議,這無疑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現實:在法治與技術雙重圍剿下,盜版產業依然猖獗。破解這一困局,不僅需要法律利劍,更需要構建讓觀眾主動放棄盜版的底層邏輯。
觀眾選擇盜版的根本動因,源于成本與收益的失衡。免費資源、低風險認知與即時獲取的便利性,構成了盜版的“性價比優勢”。要扭轉這種選擇慣性,必須重構價值天平。國家版權局等有關部門1月份開展的專項行動中封禁4116個侵權賬戶、刪除229萬余條侵權鏈接,本質上是通過提升盜版獲取難度來增加用戶隱性成本。典型案例中,抓獲任某等11名因傳播盜版《哪吒2》《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等影視作品牟利的犯罪嫌疑人,涉案金額1400余萬元,有力震懾了盜版行徑。
但無法忽視的是,不少年輕人依舊認為“個人觀看盜版不違法”。這種認知偏差折射出版權教育的深層困境,破解之道在于構建新型文化消費倫理:中小學校將版權案例編入道德與法治教材;短視頻平臺推出展現內容生產艱辛的宣傳片;影視片尾滾動播放反盜版公益廣告等。當觀眾意識到一部作品背后是上千人創作團隊、經年累月精雕細琢時,“免費觀看”的心理就可能得到觸動。同時,平臺可設置舉報盜版鏈接獎勵,進一步將版權保護轉化為社會參與的榮譽體系。
根治盜版的終極答案,在于讓正版服務產生情感依賴。騰訊視頻、芒果TV等視頻平臺推出劇情投票選項及邊看劇邊玩劇情小游戲等功能;迪士尼“Disney﹢”平臺通過獨家幕后花絮、虛擬現實彩蛋和粉絲創作社區,將觀影體驗擴展為文化參與……這些創新使正版不再是簡單的資源獲取,而是升級為情感聯結入口。當平臺能提供AI個性推薦、4D觀影模式、即時彈幕社交(如《永夜星河》中打斗時的紅藍陣營彈幕特效)等情感增值服務時,基于用戶體驗,觀眾自然會傾向于正版資源。
在這場版權保衛戰中,用戶的選擇既是終點也是起點。當優質內容的生產者與消費者形成價值共振時,觀眾從“不能看盜版”走向“不愿看盜版”,文化產業才能真正走出“打擊—反彈”的治理循環,步入可持續發展的新紀元。
記者:鄭真鑫
文字編輯:牛忠磊
新媒體編輯:石偉強
審核:李木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