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探討了云岡石窟這一中國古代藝術瑰寶的壯麗與輝煌,梳理了云岡石窟的歷史背景,包括其建造的時代、文化交流的影響、在佛教傳播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對中國藝術和佛教研究的深遠意義。通過對石窟中精美的佛像、壁畫和浮雕的詳細解讀,展現了云岡石窟在藝術風格和技術手法的獨特之處,讓讀者更加理解中華文明的包容力。
《探知無界:云岡石窟藝術與歷史探秘》, 杭侃 編著,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內文選讀:
概說北魏歷史和云岡石窟
我們現在把云岡石窟分為三期。
第一期就是曇曜主持開鑿的曇曜五窟?,F在看起來最突出的是第20窟,它應該和其他四個洞窟一樣,有窟門和上面的明窗,但后來前壁坍塌之后,它看起來最有視覺沖擊力。我們現在可以看到兩尊佛像,實際上原來有三尊佛像,也就是我們在下面復原圖上看到的云岡石窟第20窟的主尊和東、西立佛,現在東立佛還存在,西立佛隨著前壁和明窗的坍塌也毀壞了。前些年進行的窟前遺址的發掘,發現了西立佛的殘塊,身體的大部分我們都找到了。
云岡石窟第16—21窟外景
所以原來的第20窟應該是以三世佛為主的一個洞窟,曇曜五窟統一的特點是它的平面基本上呈橢圓形,頂部呈穹窿形?,F在學術界一般認為這種穹窿形是仿照草原上游牧民族氈帳的形狀設計的。洞窟的佛像基本上以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為主,佛像占據了窟內大部分的空間,窟內并沒有留下禮拜的空間,所以我們推測最初是在窟外進行觀瞻的。這樣也可以解釋為何曇曜五窟底下的窟門稍微小一點,而上面的明窗很大。因為從窟外來看,明窗滿足了觀瞻的需要。
當然,云岡石窟非常高大,開鑿的時候要從上面往下逐層開鑿,所以明窗和窟門是一個出石料的地方。這種構造既有工程上的需要,也有禮拜空間的需要。
下圖是云岡石窟第20窟的老照片。
云岡石窟的第二期洞窟主要分布在中部,也就是第5、第6,第7、第8,第9、第10,第11、第12、第13窟。
其中,第12窟又稱為音樂窟,因為洞窟里面有很多當時的樂舞形象,而且表現的應該是北魏時期的皇家樂舞。
第12窟中典型的圖案內容有:
1、佛像與菩薩像??邇缺诿嫔喜荚O了許多佛龕,龕中央體量最大的造像,我們稱之為“主尊”;兩邊分別設一身體量較小的造像,我們稱之為“脅侍”。一般情況下,主尊是佛像,而脅侍則是菩薩像。當然,在不同的題材中,也存在主尊是菩薩像的情況。脅侍除了菩薩像之外,可能也有弟子像。
2、樂舞像。第12窟之所以被稱為“音樂窟”,就是因為窟內壁面上雕刻了各種樂舞場景。樂舞的表演者是“天人”,也就是佛教中生活在天界的人,我們將表演樂舞的天人稱為“伎樂天”。他們或擊掌打節拍,或演奏琵琶、橫笛、腰鼓等多種樂器,或翩翩起舞,體現出北魏時期音樂與舞蹈藝術的高度發展。
3、飛天像?!帮w天”意為飛翔的天人,和伎樂天一樣,也是天人的一種。他們主要出現在窟、龕的頂部,或手捧香花,或托舉寶蓮、日月,象征著佛教中天界的神圣和莊嚴。飛天通常表現為穿著飄逸服飾、姿態優美地飛翔于空中的神祇形象,增添了窟內的神秘與壯觀。
4、裝飾紋樣??啐悆韧獬巳宋镏?,還雕刻有精美的裝飾紋樣,包括蓮花、忍冬、火焰紋等典型的佛教圖案,以及一些源于中國傳統藝術的神獸、山川樹木,還有用于裝飾窟龕的華繩、帳幔等,豐富了窟內的藝術表現。
第12窟的這些典型圖案不僅展示了北魏時期佛教藝術的高超技藝,也反映了當時社會文化和宗教信仰的面貌。這些雕塑作為研究中國古代音樂、舞蹈、宗教和雕塑藝術的重要資料,至今仍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學者和游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