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教出自律的孩子
當今社會節奏越來越快,年輕的父母都處于事業的上升期,如果孩子總是要時刻督促,無疑會讓父母壓力倍增。
“廣州家庭教育講堂”特邀廣州市越秀區育才學校夏健君書記分享“民主型父母教出自律的孩子”,內容共分為三節:民主型教養方式與自律能力培養的關系;平等、理解、信任——三個關鍵策略;接納的力量。一起來看看吧!
民主型教養方式與自律能力培養的關系
我們先來看看這樣一個場景:這天,孩子做完了作業,按照約定可以玩手機游戲。媽媽從一開始就提醒孩子只能玩15分鐘,孩子說知道了;5分鐘之后,媽媽再次提醒玩興正濃的孩子注意時間;時間一到,盡管孩子差一點就贏得游戲,媽媽還是冷冰冰地沒收了手機。
一場本是愉快的畫面最終不歡而散。如果我們把自己代入孩子的角色去感受一下,相信大家也能體會到那種被不停打斷、不停催促的厭煩感。
教育學家將父母的教養方式分為民主型、專制型、溺愛型和放任型。上述案例中的媽媽頗有專制型家長的影子。
那民主型父母在培養孩子的自律方面有哪些制勝法寶呢?這里有四個關鍵詞——平等、理解、信任、接納。
平等、理解、信任:三個關鍵策略
一、平等
我們希望孩子自律,往往會給孩子制訂一些家庭規則,規則本質上是一種契約,既然是契約,就應該由雙方共同協商、執行。鼓勵孩子參與制訂規則,這充分體現了對孩子的尊重,讓孩子擁有高度的自尊。
二、理解
我們都說“理解萬歲”,被理解就是被認同,被認同就是自我價值的具體體現。我們經常會遇到孩子明明是自己做得不好,還跟大人頂嘴,跟大人對著干,這些行為背后,很有可能就是缺乏家長的關注與認同,孩子不得不通過各種過分的言行進行反抗。如果我們能換位感受,將心比心,同時去聽聽孩子真實的想法,彼此的關系就會越來越融洽。
三、信任
要讓信任落地,一是將選擇權交給孩子,二是鼓勵孩子承擔后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多鼓勵孩子:按照你的想法,我們一起試試看吧。
接納的力量
如果我們不再為了追求完美而不斷催促甚至替代孩子的成長,而是通過詢問孩子“你是如何做到的?”或者當孩子沒做到、沒做好的時候先說一句“下次做好就可以了。”然后再問問孩子:“你遇到了什么困難?”孩子便可以卸下心理包袱,輕裝上陣,盡情做一個積極向上的陽光兒童。
心理學家羅杰斯說,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我將這段話與各位父母共勉。通過我二十多年的生活感悟和教育經驗來看,這番話無論對成人或者兒童一樣適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