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者事竟成!”在固安縣北環路某小區居住著一位老人叫鄭淑霞,1945年出生,婦產科醫生。退休后她開始學習畫畫,堅持不懈,整整畫了15年牡丹國畫, 經常參加市、縣及社區舉辦的書畫交流活動,其作品屢屢獲獎。
鄭淑霞的故事告訴我們,夢想從不因年齡而設限。2010年,從固安縣知子營衛生院退休后,這位白衣天使毅然拿起畫筆,開啟了全新的藝術人生。固安縣老年大學舉辦學國畫講座,當時出于好奇去聽課, 畫家老師生動簡易講授畫牡丹花, 引起了她對學畫牡丹花的興趣。隨后,買了毛筆、宣紙、色碟、顏料等繪畫工具和材料, 開始學國畫。十五年來,鄭淑霞以驚人的毅力專注于牡丹國畫的研習,用筆墨勾勒出生命的絢爛。
在畫室里,鄭淑霞常常從清晨畫到日暮。她反復臨摹名家作品,細心觀察牡丹的每一片花瓣、每一根花蕊。為了捕捉牡丹的神韻,她在女兒的陪伴下自費前往洛陽寫生,在花海中一待就是數日。這種近乎癡迷的專注,讓她的畫技日臻成熟。
功夫不負有心人。鄭淑霞的作品逐漸在各類書畫展中嶄露頭角,先后獲得市級書畫大賽優秀獎、縣級書畫展榮譽稱號。更可貴的是,她始終保持著學習的心態,經常與年輕畫家交流切磋,在傳承傳統技法的基礎上不斷創新。
鄭淑霞老人年過七旬,在2022年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雖然不能走出家門,但她用自己獨特的方式為抗疫貢獻力量。每天清晨,她都會戴上老花鏡,鋪開宣紙,用顫抖卻堅定的手執起毛筆,一筆一畫勾勒著那些奮戰在一線的身影。
她特別愛畫那些戴著口罩的醫護人員。有時畫他們疲憊地靠在墻邊小憩,防護服上還留著汗水的痕跡;有時畫他們全神貫注為居民做核酸檢測的樣子,護目鏡后是專注的眼神。她還常常畫志愿者搬運物資的場景,畫社區工作者挨家挨戶送菜的背影。
每一幅畫完成后,鄭淑霞老人都會在空白處題上"眾志成城""共克時艱"這樣的字句。她的女兒把這些畫作拍下來,發到社區群里,很快就傳遍了整個街道。很多一線工作者看到后都說,這些畫給了他們莫大的溫暖和力量。
鄭淑霞老人說:"我老了,上不了一線,但可以用畫筆記錄下這些英雄的模樣。等疫情過去,這些畫就是最珍貴的記憶。"就這樣,這位古稀老人用筆墨傳遞著愛與希望,成為抗疫戰線上一道獨特的風景。
2023年盛夏,一場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席卷了保定涿州。渾濁的洪水沖毀了房屋,淹沒了農田,數以萬計的群眾被迫轉移。退休后的鄭淑霞在電視上看到涿州災區的畫面時,這位頭發花白的老人坐不住了。她翻箱倒柜找出珍藏多年的字畫,這些作品都是她退休后潛心練習的成果。"這些字畫對我來說是寶貝,但現在災區群眾更需要幫助。"鄭淑霞這樣說。她聯系了當地紅十字會,將這些字畫全部捐出用于義賣支援洪澇災區重建家園。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前,這位普通退休醫生的善舉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如今,鄭淑霞的牡丹畫已成為當地文化活動的亮點。她的故事激勵著更多人:只要心懷熱愛,持之以恒,每個人都能在人生的下半場綻放別樣精彩。正如她常說的:"畫畫讓我找到了退休生活的新意義,每一筆都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記錄者 張庭懷)
責任編輯:丁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