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年多的科學謀劃、精準施策,江西省縣域義務教育學校網點布局更優、辦學條件更好、資源配置更合理,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邁出了堅實一步。
作者 | 本報記者 孫和保
周書賢
兩年前,在浙江沿海務工的葉細英陷入兩難,她想讓在江西省鷹潭市余江區村小讀書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可回到500公里外的家鄉又沒有理想的工作。而在江西省安義縣長均鄉觀察明德小學工作4年的楊慧清也陷入了迷茫,因學生少校園每天都是“靜悄悄”的,對一些工作的開展總是有勁兒使不出來。
一方面是家長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渴望,另一方面是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師迫切需要打開成長的“牢籠”。城鄉、校際、群體發展不均衡成為制約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堵點。
據統計,2023年以前江西省小規模學校達8157所。為破解小規模學校“數量多、布點散、質量弱、效益低”等發展困局,從2023年3月起,江西省啟動實施優化縣域義務教育資源配置試點工作。經過兩年多的科學謀劃、精準施策,全省縣域義務教育學校網點布局更優、辦學條件更好、資源配置更合理,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邁出了堅實一步。
深謀劃、廣安置:打破優質均衡發展困局
2023年9月,葉細英女兒就讀的九亭小學撤并到余江區錦江鎮中心學校,“村小的教師很努力,但因資源限制他們只能解決孩子學習的‘溫飽問題’,現在學校的教師不僅具備豐富的經驗,還能夠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和興趣特點制訂個性化學習方案。”葉細英說,“現在一點不比城里差。”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鄉村人口涌向城市,再加上人口出生率的降低,鄉村學校的規模越來越小,“即使不進行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許多鄉村學校也會自然消亡。”錦江鎮中心學校校長周省林說,“相比于鄉鎮、城市學校,鄉村孩子優質資源占有率還是太低了,學校可以自然消亡,但孩子的成長耽誤不起。”
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但在推進中不能“一撤了之”。如何科學撤并、合理保留,這是江西省在推進教育資源優化配置工作時首先考慮的問題。
2023年6月,江西省確定在南昌市安義縣、鷹潭市余江區等14個縣(市、區)開展試點,其中新余市、鷹潭市全域一體推進。各試點縣(市、區)實行“一縣一策”“一校一案”“一生一檔”,并按照江西省教育廳“1+8”要求配套制訂1個總方案、8個子方案,內容涵蓋學生安置、交通、食宿、學生關心關愛、教職工安置、辦學條件改善、宣傳引導、閑置校舍利用等方面,有效破解改革試點關鍵問題,積極穩妥推進試點工作。
雖然省里出臺了相關政策文件,但每個縣(市、區)在推進義務教育資源優化配置中遇到的問題各不相同,所以推進過程中的工作重點、克服障礙、解決思路也各有側重。也正是這樣,每個地方呈現出的效果和經驗也各有特點。
安義縣成為“江西省優化縣域義務教育資源配置試點縣”以前,全縣鄉村義務教育學校有101所,資源優化后調整為34所,妥善安置學生1244人;興國縣2023年前有鄉村小學351所,共有學生37747人,2024年撤并優化158所。點多、線長、面廣是兩縣面臨的共同問題,而他們在優化過程中重點攻克的就是交通問題。
兩縣都在交通問題上下足了功夫,安義縣通過定路線、車輛、時間、人員、安全的“五定”原則解決學生上下學交通問題。同時,按照公交公司讓利一點、學生家長承擔一點、縣財政兜底原則,最大限度減輕學生上下學成本;興國縣對學生乘車路線、上下車站點設置、安全員設置等進行規劃和論證,17個鄉鎮731名學生安排了51輛客運車輛在每天上下學時間專車接送。
據統計,兩年來全省共新購置校車184輛,增加公交延伸線路1315條,通過免費乘車或發放補貼形式分類解決學生上下學這一難題,同時統籌安排教師、家委會、志愿者擔任“護學崗”“跟車員”護送,實現“校門口”到“家門口”手接手送。
為了保證優化教育資源配置順利推進,兩年來江西省統籌下達中央、省級財政資金46.27億元,新改擴建義務教育學校1375所,新增學位43.8萬個。各接收學校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新增床位9388張、浴位2598個、餐位30141個,部分學校提供免費午餐、洗衣服務,實現教室空調、宿舍熱水全覆蓋,打造了一批“小而美”“小而精”的中心學校。
“在教育資源優化配置中每一個問題都是具體而細微的,哪一點都要想到前面、功夫下足、不留隱患,讓家長愿意參與到這項工作中。”安義縣教體局黨組書記黃峰說。
2024年2月,江西省教育廳、省發展改革委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通知,要求進一步強化布局規劃、資金投入、辦學條件、交通服務、學生幫扶政策等條件保障。在此基礎上,各地出臺了一系列務實有效的政策。如贛州市實施優化農村義務教育資源配置三年行動計劃,著力構建優化資源配置常態長效機制;鷹潭市聚焦交通運輸保障、困難家庭學生社會救助等關鍵難題逐一出臺政策文件;豐城市按照“初中向區域中心初中集中、小學高年級向集鎮集中、村小教學點向中心校集中”原則,全市33個鄉鎮(街道)已全面完成區域內鄉村小規模學校撤并工作。
為了打消家長顧慮,江西省在推進過程中組成專題調研組,堅持實事求是、尊重群眾意愿的原則,不設定撤并指標,不搞“一刀切”,宜撤則撤、宜并則并、宜留則留,優化資源配置工作得到社會、家長和師生的一致認可。
截至2024年底,江西省共優化撤并近70%的農村小規模學校,有效解決了農村學校“小而散”“空心化”等問題,全省鄉村學校布局更加科學合理。
融進來、長筋骨:師生共享同一片藍天
2023年安義縣長均鄉觀察明德小學撤并后,楊慧清來到長均鄉學校任教。以前因為學生少,一些活動、社團、課程很難開展起來。到了新學校后,以前的想法很容易變成生動的實踐。她還欣喜地發現,與她一起來到新學校的孩子在活動里、課堂上大放異彩,讓她看到了鄉村孩子的另一面。
“喧鬧的校園、多彩的活動、律動的生命,這才是真正的學校。”楊慧清渾身充滿了力量。
“教研氛圍濃厚了、外出學習多了、專業成長快了”成為撤并學校教師進入新學校的共同心聲。
在以縣域為主的教育體制下,城市—鄉鎮—鄉村是教育發展的主框架,而教育資源也是從城市到鄉村層層傳導,處于末端的鄉村教育資源占有率會減少。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后,鄉村的教育資源向鄉鎮靠攏,有了聚合效應,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才有更多可能。
借助江西省優化縣域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的契機,一些地方把師資隊伍優化提上日程。鉛山縣對涉及的108名在編專任教師,采用“大穩定,小調整”的方式安排到各鄉鎮中心學校統一管理。豐城市撤并部分村小教學點后,教師結構出現了“農村富余、城里缺;小學富余,學前初中兩頭缺”等問題,按照“區域中心學校安置一批、初中進城一批、學前培訓一批、返鄉分流一批”的原則,統籌整合776名專任教師,既解決了教師富余問題,又有效緩解了鄉村學校教師結構性缺編矛盾。
兩年來,江西省將撤并校1.41萬名教師進行合理調配,其中66.74%、17.33%、5.89%、3.47%的教師分別調配至區域中心學校、縣城學校、初中學校和幼兒園,推動學校間師資均衡配置。同時,通過實施“鄉村教師學歷提升計劃”、啟動全省基礎教育師資碩士研究生培育計劃、開展高校與縣域基礎教育協同提質行動、構建749對城鄉學校發展共同體等,加快提升教師素養。
“來到新學校,第一次知道素描、第一次打架子鼓、第一次觸摸鋼琴……我發自內心喜歡這些‘小科目’。”豫章師范學院附屬安義板溪小學學生熊夢婕說,“多樣的特色課程讓不自信的‘小毛蟲’也可以變成美麗的‘蝴蝶’。”
那么多“第一次”,都是那些在村小、教學點的孩子無法觸碰的夢。
“當家長看到孩子在學校的變化,無論學習成績、活動表現還是交際能力、表達能力,都讓他們知道支持撤并是正確的。”豫章師范學院附屬安義板溪小學校長涂巧慧說。
為使撤并校學生盡快融入新環境,江西省指導各地各校采取“一對一”“多對一”等結對幫扶形式,讓撤并校學生在新學校既安心又暖心。如安義縣開展教師“四個一”關懷行動,即上好開學第一課、每月至少電話回訪一次、每季度至少上門走訪一次、每學期至少陪同參與一次社會實踐等,讓學生享受更多關愛。吉水縣采取一系列“暖心行動”,如盤谷、阜田中心小學采取“同村同行同宿”方式安置學生住宿,黃橋鎮新建公租房優先為撤并學校的困難學生和家長提供住宿服務。會昌縣開展學校“三幫帶”活動,即學校安排1名學校領導、1名黨員教師、1名學生與安置學生開展“幫帶”輔導,做實師生結對幫扶工作。
因為有了優化資源配置這一行動,江西省打造了一批條件達標、質量較好、溫馨美麗的鄉鎮中心學校,撤并校近5萬名學生享受到更加優質的教育,教育差距進一步縮小。據統計,啟動優化資源配置工作以來,全省共有1.5萬名學生從城區回流到鄉鎮中心學校就讀,如基礎教育人口小市鷹潭近兩年回流了1500多人,宜春市回流了2600多人。
各地因地制宜,有的地方教師成為“代理家長”、有的地方教師幫助學生實現“微心愿”、有的地方實行教師“三包一”關愛行動……這些“前車之鑒”讓許多家長變“要我分流”為“我要分流”。
巧整合、拓新路:實現資源效益最大化
葉細英如今已回到女兒身邊,余江區政府鼓勵留守兒童家長回鄉就業,不僅解決了她的就業問題,鎮政府還協調解決了廉租房。“不僅可以安心工作,還可以陪伴在女兒身邊。”葉細英難掩內心喜悅。
“許多孩子因為父母外出務工等原因被動留在村小和教學點,家長想把孩子送到更好的學校也是愛莫能助,政府主導進行教育資源優化配置讓他們的夢想成為現實。”余江區教育發展中心主任易要榮說。
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后,生源流失減少,學生留下了家長就留下了,家長留下了鄉村振興就有希望了。為此,錦江鎮采取一系列惠民政策,不但積極解決孩子上學吃、住、行等方面的困難,而且盡最大可能幫助經濟困難家庭家長就業,優先幫助200多個家庭困難在校學生家長就業,實現了“寶媽”就業、企業用工、家庭照護的多贏局面。
同樣的改變也在余江區潢溪鎮中心小學發生。余江區各鄉鎮都成立了鄉賢基金會,這些社會企業、愛心人士的助力為辦好家門口的學校注入新動力。
人安排好了,教育資源優化配置后閑置資源如何進一步利用、怎樣使價值最大化成為各地教育行政部門亟待解決的問題。2024年3月,江西省按照“縣為主體、科學規劃,教育優先、合理利用,嚴格程序、依法處置”的要求,將騰出的閑置校園優先用于發展鄉村學前教育、留守兒童關愛保護、“一老一小”幸福院、便民服務中心等事業,既保證閑置校園得到有效利用,又助推鄉村振興和農村公益事業發展。
為此,各縣(市、區)結合區域實際大膽探索。南城縣對全縣8所小學優化后閑置校舍優先用于養老院、托兒所等公益性場所,讓閑置校舍重獲“新生”;余江區把部分閑置校舍出租給企業,租金直接反哺撤并后的學校,學校把租金向撤并學校的學生傾斜,既盤活了資源又減輕了學生家庭負擔;永修縣根據閑置校舍地理位置、資產功能等特點,將閑置校園中人小學校園轉變為實踐活動基地、農村文化活動中心、農村老年協會活動場所等,讓閑置校舍繼續發揮“余熱”。
據初步統計,2023年試點期間騰出的1640處閑置校園已有60%用于學前教育、便民服務中心、鄉村振興幫扶車間等,2024年騰出的4300多處閑置校園已有2300多處得到有效利用。
隨著江西在全省推進優化教育資源配置,越來越多的縣(市、區)意識到就近入學不等于就優入學,與其把資源“撒芝麻式”分散不如科學撤并,發揮資源的最大效益。但一些地方也注意到,隨著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鄉鎮人口總體是不斷減少的,如今的優化資源配置只是暫時緩解了鄉鎮教育不均衡、不充分的問題,還要從長遠考慮以應對社會的變化發展。如在城市虹吸效應下鄉鎮人口也在逐漸減少,一些鄉鎮中學的校舍資源也出現了閑置。
南昌市紅谷灘區按照“1+1”或“1+N”原則,推進義務教育城鄉發展共同體建設,以城區優質學校帶動提升鄉村學校。如南昌市育新學校九龍湖新城分校牽手幫扶生米中學、碟子湖學校牽手幫扶流湖中學等,協同推進組織管理系統化、教師交流輪崗制度化、教師研訓一體化、學生交流常態化、優質資源同步化、考評機制捆綁化,以此解決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
據了解,面對新的形勢和教育發展需要,江西省正加快建立同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機制,指導各地因地制宜打通使用各學段教師資源,啟動實施全省鄉鎮義務教育寄宿制學校標準化建設三年行動(2024—2026年),持續鞏固提升優化縣域義務教育資源配置工作成效,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為教育高質量發展貢獻“江西方案”。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白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