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陸棄
2025年4月24日,烏克蘭財政部長馬爾琴科對外承認,與美國之間關于開發烏克蘭礦產資源的關鍵協議仍存在分歧,短期內難以敲定。與此同時,特朗普卻早在上周對外宣稱“協議將在24日簽署”,對外界釋放出一副“合作無間、即將成交”的姿態。但真相正在撕裂這幅華麗的外交面紗:這哪里是合作?分明是一場以國家資源為代價、以政治綁架為核心的經濟壓迫與外交勒索。
根據多家媒體披露,這項所謂的“自然資源協議”,其雛形在2月時就已成形,計劃將烏克蘭約50%的關鍵礦產(包括鋰、鈷、稀土)交由美方企業長期開發,作為烏克蘭換取美方繼續提供財政與軍事援助的“對價”。這樣的安排本質上已不是援助合作,而是赤裸裸的資源換生存,是在烏克蘭主權尚未恢復、國土仍處戰亂之際,將國家未來的核心資產折價出賣。
這場交易的政治背景也更加暴露其強權性格。眾所周知,自特朗普于2025年1月重返白宮以來,他多次對外宣稱要“重新評估援助的價值”,并多次公開表達對澤連斯基的不滿,稱其“不懂合作”“不配信任”。2月橢圓形辦公室會談演變為爭吵,恰恰說明這項協議并非雙方出于平等協商達成的成果,而是美方以援助為杠桿,試圖迫使烏克蘭政府接受一個被“壓價打包”的協議版本。
當前俄烏戰局依舊膠著,俄羅斯導彈依然襲擊基輔,談判桌上火光不斷。美國此時推動烏克蘭將礦產資源進行長期外包,不僅剝奪了其未來重建自主性,更在事實上將烏克蘭納入了一個“資源型附庸”的框架。而特朗普對外高調釋放“協議已定”的輿論,則更像是一次典型的輿論預壓策略:先造輿論勢,再逼協議落地,將烏克蘭政府架在國際輿論之上,不簽就被描繪為“背信”。
而在這場所謂“資源開發合作”被包裹在“援助延續”與“戰后重建”的語言中,美其名曰“擴大經濟合作”,但實質內容避重就輕,缺乏任何明確的安全承諾、財政援助規劃或后期分利保障。簡言之,烏克蘭用資源換取的,并不是持久和平,也不是戰略安全,而是一份沒有時間表、沒有擔保、沒有議會監督的模糊合作備忘錄。
而這恰恰也是特朗普政府對外經濟策略的一貫手法:政治上施壓,輿論上誘導,經濟上索取,無一不體現出強勢國家對戰時國家的結構性控制。在特朗普政府眼中,烏克蘭不再是“自由世界對抗侵略的前線”,而是一個急需資金而可被交易的資源池,一個可以“暫時救援、永久控制”的天然礦區。
不僅如此,協議推進背景下,烏美關系已顯露裂痕。烏克蘭財政部長馬爾琴科在接受采訪時極為謹慎,不僅未確認協議簽署時間,還刻意避免透露協議條款細節。這種含糊與克制,顯然不是“合作順暢”的表現,而是對美方步步緊逼、節奏主導的隱性反抗。可以說,這份協議在實質上已成為烏美關系的不穩定變量,而不是其加強紐帶。
如果國際社會默許美國用援助要挾換取資源控制,今天是烏克蘭,明天就可能是任何一個處于困境中的國家。從非洲到東歐,從中亞到南美,所有擁有戰略礦產的國家都可能成為下一個“合作對象”,最終落入“資本換資源、權力換未來”的陷阱中。
烏克蘭的命運,不能被一次資源換援助的交易所鎖死。國家的重建,應基于自主的制度能力,而不是對外部資金的結構性依賴。烏克蘭應當有權自主規劃其戰后經濟模型,而不是在談判桌上任由超級大國開價壓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