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通訊員李文振 周晶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梅從政)“這次實地考察主要聚焦洛陽、菏澤等黃河中下游游蕩型灘涂系統的生態屏障保護。”近日,曲阜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韓士杰教授團隊赴黃河水利委員會西霞院水文站、高村水文站,與河南大學、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的科研人員開展聯合科考,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影響下黃河中下游嫩灘系統生態屏障作用機制研究”,積累了又一批第一手資料。
“我們在實地考察中就河嫩灘植被與土壤特征、有效取樣策略、加強與水文站的合作等進行了深入探討。”韓士杰教授團隊介紹,黃河河嫩灘由游蕩型河段泥沙沖淤和落淤堆積造床而成,集中分布在黃河中下游河段,具有過濾農業農藥和氮排放、降低重金屬污染、凈化水質等多重生態服務功能,發揮著華北平原生態屏障帶的作用。
韓士杰教授是曲阜師范大學著眼強化服務黃河戰略人才支撐而專門引進的高層次國家級人才,長期致力于全球變化科學和森林界面生態系統研究及野外監測網絡站技術研究工作,他主持的上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旨在圍繞嫩灘系統生態水文效應這一主線,建立集氣候變化、人類活動、水沙動力、植被演替為一體的多尺度模型,提出灘涂生態屏障功能提升優化方案,為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科學依據。這一科研項目是曲阜師范大學主動融入和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創新成果。
近年來,曲阜師范大學專門出臺了服務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的實施方案,以頂層設計引領有組織科研,建好用好服務黃河戰略學科集群,聚力開展動物生態與保育、植物生態與種質資源利用、生態修復與治理、濕地生態與保護等課題研究,打造了以張洪海教授為學術帶頭人的“黃河流域濕地生態與生物多樣性保育協同創新中心”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智庫中心”等科研平臺,培育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山東省科學技術獎等標志性成果,與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等深化合作共建,探索了強化協同創新、服務“國之大者”的生動實踐。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