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中央紅軍長征經過貴州甕安時,周恩來特地派兩名戰士喬裝成商人來到冷少農家,以他朋友的身份看望家人,還贈送了10枚銀元和兩份點心表示慰問。
冷少農是誰?他有何德何能能夠讓周恩來如此惦記,而且在長征途中那樣艱苦條件下,還要派人去他家慰問?
冷少農
今天我們就從頭說起!
- 兩任秘書,改變命運
冷少農一生遇到兩個貴人,一個使他走上了革命道路,一個讓他成為了紅色特工,而這一切均開始于他的兩次秘書生涯。
1900年1月,冷少農出生在甕安縣冷家堡的一戶貧寒農家,原名冷肇隆,這就使他對底層人民的生活有了切身的感受。由于家庭貧困,又不幸發生了火災,茅屋化為灰燼,冷少農自幼就被寄養在祖母家。6歲時,祖母送他上了私塾。
1917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貴州省公立法政專門學校第三期法律本科,而何應欽當時是他的老師。因為學習好,很受何應欽的青睞,這是他遇到的第一個貴人。
在校期間,冷少農非常關心國家大事,報刊上的重要文章及新聞成了他研究時事的資料。他信仰和擁護孫中山先生的政治主張,痛恨軍閥的殘暴,認為“軍閥殘暴必敗,革命事業必成”。他還注重社會調查,每逢節假日,他都要到農村去采訪,實地了解和感受農民的生活狀況,正因為“見民間普通勞動者或受軍閥蹂躪之事”,所以他發誓做一個有良知的政法家,“即欲力求改善。”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后,冷少農像所有的愛國青年一樣積極參加了貴州學聯組織的各種游行活動,他還開始大量地閱讀進步書刊,接受了馬克思主義,認為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國,民眾也才能得解放,于是,他把名字由“肇隆”改為“少農”,以表示畢生為工農謀解放的決心。
1921年,他從法政專科學校畢業,先后任《民意日報》編輯,貴州籌餉局紫云、開陽印花稅督催員等職。這段時間,他深刻體會到人民的疾苦,也認識到他從事的工作不能解救正在受苦的民眾。
苦悶中,他忍無可忍,便在1924年棄職回到家中,而這時又逢家鄉大旱,當地政府和土豪劣紳乘機提高糧價,盤剝人民,使他的心情更加沉重,決定投身革命,救民于水火中之中。
契機出現在1925年。
那時廣州成為反帝和反封建軍閥的革命中心,成為熱血青年向往的地方,他得知自己的老師何應欽此時正在黃埔軍校任總教官,當年7月,便懷著拯救苦難中國的抱負,告別母親妻兒,離開家鄉,只身赴廣州投身革命。他在途經貴陽時給母親的信中寫道:
“……就中國各省比較,只有廣東一切設施頗合理想……兒此去的目的,完全盡忠革命,為國家為人民盡應盡之能力。”
來到黃埔軍校后,在老師何應欽關心下,憑借學歷和能力,他被分配到政治部工作。當時政治部主任就是中共中央兩廣區委委員長兼軍事部長的周恩來,就這樣,周恩來成為他的第二個貴人。
在政治部工作期間,他接觸了許多共產黨人和仁人志士,特別是貴州老鄉王若飛、周逸群、李俠公等,在他們的影響下,經周恩來、周逸群介紹,冷少農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5年10月,冷少農參加了討伐廣東軍閥陳炯明的第二次東征。東征勝利后,陳賡、冷少農與李俠公被黨組織派到中共兩廣區委,任周恩來的軍事秘書。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冷少農隨東路軍部隊北伐,轉戰數省。通過周恩來的言傳身教和革命大熔爐的洗禮,冷少農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蛻變,在政治素養、理論水平、工作能力等各方面迅速得到了質的提高,成為信仰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
1927年4月大革命失敗后,中共被迫轉入地下工作。同年,他奉周恩來指示潛入南京,擔任中共中央軍委派駐南京情報中心小組長。幾經周折,因為與何應欽的師生和同鄉關系,加之才學過人、文思縝密、辦事穩重,深得何應欽的信任,被他招致麾下,先在訓練總監部任職,1930年何應欽就任軍政部部長后,冷少農又隨其任軍政部秘書,由此,開啟了他紅色特工生涯。
何應欽
- 兩封家書,映照初心
從事特工工作,不僅隨時面臨生命危險,還要不斷仍受外界的白眼和家人的誤解,冷少農就是如此。
1925年冷少農毅然告別寡母、賢妻和未滿周歲的獨子去廣州投奔革命,在外人看來,他冷酷無情,母親對他這種不顧家的做法,也頗有埋怨,到了南京后,冷少農的一個做法,又使誤解進一步加深。
到了南京后,由于特工身份特殊,工作充滿危險,冷少農無法向家人言明自己究竟在南京干什么。為了安撫家人情緒,他就請托時任國民政府甕安縣要員的親戚曾春如,給家人帶回一些自己在南京的工作、生活照片。
冷少農離家后,由于父親去世得早,獨子尚不滿半歲,家里就剩下母親和妻子兩個寡母當家,種地、喂豬等農活全部落在她們身上,異常艱難辛苦。
看過照片后,母親誤以為兒子在外面得到高官厚祿,忘了家中的妻兒老小,托人給冷少農寫信,指責他“不忠不孝,忘恩負義”。
俗話說得好,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真丈夫。后來世人從冷少農給母親和獨子的家書中,不僅看到了他的堅強堅韌和初心使命,更看到了他的兒女情長和柔情似水。
接到母親來信后,冷少農趕緊給母親回了一封長達14頁5000多字的家書。對母親的誤解他很難受,也很痛苦:
“……我不知道我有什么遷怒家庭?我不知道我有什么遷怒母親?以致值得你們這樣的惱恨我,棄絕我,甚至于不理我。”
為了讓母親釋懷,信中這樣道一個革命者的抱負:
“(見著勞苦大眾的痛苦),我心里非常的難過,我想使他們個個都有飯吃,都有衣穿,都有房子住,都有事情作……我是把我的孝移去孝順大多數受苦的人類,忠實的去為他們努力……我們這樣的做法,自然有一般人不滿意,有些是不了解,有些是對于他們有利害關系,隨時都在阻礙我們,反對我們,甚至要殺害我們……”
給母親的家書
冷少農還在信中寫道:
“我干的事情是一種危險的事情,生命保得幾時,自己都不知道,行蹤自然是沒有一定,生活時常動搖……回家的事不能定的,要是革命遲一點成功,或者中間遭了挫折,我自己就死在外面,跑在什么地方,我也不知道,更說不上回來不回來了。”
冷少農還有個獨子冷德昌,生于1925年,1931年1月前后,6歲的兒子已經識字了,給父親寫了封信,1月8日冷少農給兒子冷德昌的回了一封信,也是一生中唯一的一封。
給兒子的家書
如今那個在印象里還是襁褓中嬰兒的蒼兒,已經能讀書寫字了,這怎能不讓做父親的百感交集呢?在給兒子的信中,他既為“有這一個后繼希望”而感到歡欣,同時,也因沒有盡到對兒子教養的責任,“內心實不免萬分慚愧”。
冷少農寫下的這段肺腑之言,也從一個側面展現了一個革命者的鐵骨柔情,他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但為了拯救“大多數痛苦的人類”,他只能舍棄個人和小家的幸福,為了解放千千萬萬勞苦大眾而義無反顧地去戰斗。
在這封不足800字的信中,也寄托了冷少農對兒子深切期許與厚望。他希望兒子不能“一切以自己以家庭利益為重”,更要有遠大的理想抱負,立志“為一極平凡而有能力為一般勞苦民眾解決不能解決之各項問題、鏟除社會上一切不平等之人物”。
他強調,“時代的車輪不息的旋轉……希望你好好的努力,以期無負于家庭,無負于社會……一個人除解決自身的問題而外,還須顧及到社會人類。”
他勉勵兒子要視野開闊,要認識到“個人問題須在解決社會人類整個的問題中去求解決”。同時,還須鍛煉身體、強健體魄,“使知識與體力同時并進,預備著肩負將來之艱巨”。
這封寫給兒子的唯一信,成為這位年輕父親的絕筆家書。
- 兩枚銀元,見證偉績
作為中共早期杰出的紅色特工之一,冷少農當時的一紙情報足以抵擋百萬雄兵,甚至能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1929年2月,蔣介石和桂系軍閥李宗仁、白崇禧之間的蔣桂戰爭爆發。3月2日,蔣介石任命訓練總監部總監何應欽兼任“討逆軍總參謀長”,率兵攻打桂系,冷少農跟隨前往。與此同時,國民黨也加緊了反共步伐,冷少農接到黨中央通知,要他在第一時間將情報轉交給在上海的地下黨負責人李克農;同時,還要到工廠、學校作廣泛的動員和宣傳,吸納新的革命力量,壯大革命隊伍。
按照黨的指示,為了開展地下工作,冷少農與同在南京的一些參加過東征北伐、思想進步的貴州籍軍官以及貴州籍進步人士不斷加強聯系;還在南京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貴州省政府駐南京辦事處等地秘密發展中共黨員和工作關系。
此外,冷少農還積極營救被捕的同志,多次協助地下中共南京市委恢復組織,與當時的中共江蘇省委負責人王若飛等秘密領導南京地區的“兵運”,策動了國民黨一個營投奔紅軍。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發展的情報網中的骨干人員鄭仲堅,在隨后的三次軍事“圍剿”中,一直在軍政部部長何應欽身邊任侍從參謀、作戰科長,一直隨指揮“圍剿”的何應欽前往武漢、南昌行營及臨川前線指揮部等處,數次直接參與擬制國民黨軍“圍剿”紅軍的計劃,他為冷少農全面準確地獲取情報發揮了重要作用。
1930年3月,何應欽調任軍政部長,冷少農隨同升任軍政部少校秘書,他利用這特殊身份作掩護,在敵人“心臟”領導中共地下黨活動。不久,他與錢壯飛取得聯系。錢壯飛是中共安插在國民黨黨務調查科的特工人員,他在冷少農處獲得許多重要的軍事情報,經李克農轉交陳賡。這些情報準確及時,由中央轉發到各蘇區后,對紅軍作戰起到了重要作用。
1930年6月,蔣介石為了登上總統寶座,開始對中央蘇區實行全面清剿,何應欽被委任為武漢行營主任兼湘鄂贛三省剿共總指揮。10月,蔣介石調兵遣將,準備對中央蘇區發動圍剿。冷少農及時獲取準確情報,火速報告黨中央。國民黨第一次圍剿失敗,國民黨第十八師中將師長兼前敵總指揮張輝瓚被活捉。
蔣介石不甘心失敗,1931年2月,任命何應欽為剿匪司令兼南昌行營主任,準備對中央蘇區進行第二次圍剿。冷少農再次從何應欽那里得到了國民黨的作戰計劃、兵力部署、部隊番號、指揮官姓名、行動時間等,以最快的速度傳遞給錢壯飛告知黨中央。
毛澤東、朱德根據情報,制定了“誘敵深入、先打弱敵,在運動中各個殲滅敵人”的戰略,于5月16日殲敵兩個師,乘勝橫掃七百里,殲敵3萬余人,取得了第二次反圍剿的勝利。
第二次圍剿失敗后,1931年6月21日,蔣介石氣急敗壞,親自帶著德、日、英等國顧問,到南昌自任總司令,命何應欽為前線總司令,調集30萬兵力,采取“長驅直入”的戰略方針,發動第三次圍剿,并發誓三個月內消滅紅軍。
1931年8月,各路國民黨軍隊把紅一方面軍主力壓縮在高興圩(屬江西省興國縣)為中心的狹小范圍內。由于及時得到冷少農傳來的準確情報,紅一方面軍主力在8月5日晚,出其不意地穿過國民黨左翼集團軍和右翼集團軍之間20公里的空隙,跳出了敵軍主力的包圍圈,并在接下來的幾天連打了三場勝仗。后來,毛澤東、朱德領導紅軍,采取靈活機動的戰術,對國民黨主力部隊進行反擊,蔣介石對紅軍的第三次圍剿徹底失敗。
1932年3月,由于時任地下中共南市委軍委書記路大奎路大奎的叛變,冷少農被捕入獄。
冷少農這個“紅色特工”身份的暴露,震驚了南京政府高層。何應欽萬沒想到,他極為器重的同鄉、學生、親信,竟然是中共特工。為了將功折罪,他親自出面勸降,被冷少農嚴詞拒絕,許多國民黨官員為討好何應欽,也紛紛來當說客,也都碰了一頭清包,始終保持堅定的信念,不為高官厚祿所誘,不為嚴刑酷打所屈服。
得知冷少農被捕的消息后,周恩來一方面要求中共南京地下黨組織想盡一切辦法組織營救,一方面曾親自出馬疏通各種關系極力營救,但因案情重大都沒有成功。
1932年6月9日,冷少農等13位革命者在雨花臺英勇就義,年僅32歲。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紅軍主力開始長征。經過甕安時,周恩來派兩名戰士喬裝成商人來到冷家,以冷少農朋友的身份看望家人,贈送了10枚銀元表示慰問。
冷少農及家人
那時,他的母親依舊不知道冷少農已經犧牲。冷少農多年沒回家,其實妻子商嫻貞已經悄悄向冷少農的同學打聽到了犧牲的消息,卻一直瞞著婆婆。直到1944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婆婆得知冷少農已經去世,但具體原因并不知道,因此對他的誤解并未消除。
直到1951年,南京成立雨花臺烈士陵園,工作人員到甕安收集冷少農烈士的資料。這個時候母親才知道冷少農是在隱蔽戰線中為國家為人民奉獻犧牲,老人家的心結終于解開了,她逢人便說當時錯怪了少農。
革命烈士證書
如今,十塊銀元僅剩兩枚,一枚保存在冷少農烈士故居,一枚則由烈士后人捐贈給了江蘇國家安全教育館。
這兩枚銀元是冷少農烈士在隱蔽戰線上不朽豐功的見證,也是英雄最閃耀的軍功章。
忠孝只酬主義真。冷少農的一生很短,只有32年,但他的生命又很長,他舍小家為大家的高尚情懷,已經凝聚成一種獨特的人格魅力,演變成一種寶貴的優秀品質,升華成一種樸實的人性光輝,從過去到現在,一直燭照著人間,并感染著世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