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生活打卡季#
4月,一段洗車場的監控視頻將大眾ID.4推上風口浪尖。浙江一位車主駕駛ID.4進入洗車店時,車輛突然自動剎停,慣性導致其眼部撞擊遮陽板,最終診斷為視網膜脫落。這場看似普通的交通事故,卻因車企的冷漠回應與車主“不要賠償,只要道歉”的訴求,演變為一場關于智能安全系統可靠性、車企責任邊界與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全民討論。
據車主描述,事發時車速約10公里/小時,車輛在無預警情況下觸發自動緊急制動(AEB),巨大的慣性使其右眼撞向遮陽板,經診斷為視網膜裂孔并伴隨玻璃體出血,自費醫療費用達數千元。盡管廠商承認AEB啟動,但以“系統符合國家標準”為由拒絕進一步擔責。這一回應與2023年ID.4系列頻發的車機黑屏、動力丟失等故障引發的集體維權事件如出一轍——當時車主同樣指控大眾“回避技術缺陷,敷衍用戶訴求”。
眼科專家指出,視網膜脫落多由外力沖擊導致視網膜神經上皮層與色素上皮層分離,高度近視患者風險更高。車主雖未透露是否近視,但撞擊瞬間的眼球變形足以誘發此類損傷。更值得警惕的是,視網膜脫離若未在72小時內手術,可能導致永久性視力損傷。
事件中車主雖及時就醫,但術后恢復仍需數月,且存在視物變形風險。這暴露出智能安全系統設計中對人體工學的忽視:AEB的制動邏輯是否考慮低速場景下乘員慣性傷害?安全帶與氣囊能否與緊急制動協同防護?
此次事件折射出智能汽車時代的深層矛盾:一方面,AEB、自動駕駛等技術被包裝為“絕對安全”的賣點;另一方面,系統誤判、傳感器失靈等風險卻被弱化。清華大學汽車安全實驗室專家指出,當前AEB測試多基于碰撞避免場景,卻忽視低速環境下乘員慣性傷害的評估,“就像只測試防撞能力,不管急剎時咖啡會不會灑”。更嚴峻的是,車企常以“符合國標”為擋箭牌,但國標往往滯后于技術迭代——例如,中國AEB測試標準仍未納入復雜路況下的誤觸發率指標。
法律界人士認為,若調查證實AEB系統存在設計缺陷(如傳感器誤識別洗車設備為障礙物),車企需承擔產品責任;但現行法規對“系統邏輯合理性”的界定模糊,給維權留下難題9。更深層的倫理問題在于:當智能系統替代人類決策時,責任如何分配?北京交通大學教授李明陽比喻:“這如同醫生手術失誤,不能僅以‘醫療設備合格’免責”。
大眾ID.4的自動剎車爭議,恰似智能汽車狂飆突進中的一枚警示燈。技術進步固然值得喝彩,但若以用戶健康為代價,再炫酷的創新都將失去意義。車企可以OTA升級系統,但誰給車主OTA一雙完好的眼睛?那些因“保護”而受傷的人,是否已被遺忘在技術的陰影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