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阜的祥云繚繞,石城的瑞雪紛飛,龍江的夜雨輕柔,鳳臺的秋月皎潔……這些金陵名勝,都在萬歷年間科舉狀元朱之蕃的《金陵圖詠》里。作為后世作金陵景物圖詠的藍本,其中自然也少不了南京城墻的身影。
近日,“畫中風景——《金陵圖詠》中的南京城墻”展覽在南京城墻博物館開展,一起跟隨《金陵圖詠》,尋訪400年前古人所見的南京城墻風景。
聚寶門、東水關、石城……400年前的南京明城墻長這樣
策展人李昕桐介紹,《金陵圖詠》共繪40處南京景致,其中15處包含南京城墻及城門。李昕桐提到,展覽聚焦城墻元素,不僅因城墻是明代南京作為都城的象征,更因其作為城市邊界與標志物的雙重屬性——城墻串聯起雞鳴寺、石頭城等名勝,構成城市文脈的重要節點。
走進展廳,可以看見正在展出的《金陵圖詠》,其中展出了兩幅原作,分別是《鐘阜晴云》《長干春游》。
《長干春游》中出現了聚寶門。這幅圖中展示了當年城南聚寶門外的繁華景象,城墻外,是大報恩寺與長干里。
聚寶門是南京明城墻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門之一,建于洪武初年,有三重甕城。整個聚寶門呈長方形,上下兩層分布有13個藏兵洞,東西兩側登城步道也有14個藏兵洞,共計27個。1928年,聚寶門改名為中華門。中華門是南京明城墻13個城門目前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宏偉、設計最精巧、結構最復雜的城門。
《鐘阜晴云》則展現了今中山門至太平門段城墻,畫中的城門是朝陽門(今中山門),城墻外是鐘山、明孝陵。
展覽特別梳理了城墻相關景致的歷史縱深:石頭城可追溯至東吳,《秦淮漁唱》中出現的通濟水關,展現了城墻與水系的共生關系。展覽通過地圖串聯,引導觀眾實地“尋幽訪順”,感受城墻在城市變遷中的延續性。
跟著詩文脈絡,Citywalk城市景觀
李昕桐介紹,《金陵圖詠》由明代朱之蕃編撰,其創作呼應了明中期文人“發現本土景觀”的風潮。朱之蕃因腿腳不便,讓陸壽柏實地考察繪景,自己則為每景作記題詩。
如今,這本別開生面的南京“導游宣傳手冊”已經400歲了。畫中的山山水水,無不彰顯出古都南京文學之昌盛、山川之俊秀、氣象之宏偉。
展覽將圖文對照呈現,并通過詩文脈絡揭示城市景觀的歷史層積:如鳳凰臺因李白詩作聞名,唐宋元文人相繼登臨唱和,使景觀成為文化記憶的載體。
展覽現場,還可以看到多個互動區域:一是兒童版畫區,孩子們為400年前的古畫填色,作品既保留城墻元素,也展現當代視角下的城市想象;二是磁吸拼圖區,通過打亂重組城墻相關景致,讓觀眾在動手過程中感受歷史與現實的聯結。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裴詩語 文/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