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中美貿易戰成了全球經濟和政治的熱門話題。有人覺得這場貿易戰完全是因為特朗普的政策太強硬,才搞得兩國關系這么僵。但新加坡前總理李顯龍卻說了句大實話:即使不是特朗普上臺,中美貿易戰也跑不掉。
2019年,李顯龍曾在一場國際論壇上直言:“中美之間的競爭是避無可避的,即使不是特朗普當總統,貿易戰遲早也會爆發。”這番話并非情緒化的發言,而是建立在對中美長期結構性矛盾的深刻認識之上。
他看得清楚,問題的根源不在于哪一位美國總統的個性或政策,而在于兩國在科技、產業、安全等多個層面的戰略碰撞。
2025年4月15日,李顯龍在一次公開演講中再次重申了類似觀點。他指出,美國對中國的戰略壓制其實早已露出端倪,不是特朗普時代才開始的。
這場競爭早在奧巴馬政府時期就有苗頭,只是特朗普以更激烈的手段將其公開化,而拜登政府則在盟友體系中繼續推進。李顯龍的這番話,清晰地揭示了中美博弈的“非偶發性”,并被多家國際媒體引用,反映了他在全球事務觀察中的權威地位。
他的分析受到重視,不僅因為他本人的政治經驗和外交立場中立,更因為他長期處于中美之間微妙地帶,對局勢有切身體會。對于試圖理解中美關系走向的學者與政策制定者而言,李顯龍的觀點無疑是一面鏡子,映射出大國競爭背后的深層邏輯。
中美貿易戰不是突發事件,它是中美這兩個世界最大經濟體在經濟、科技、戰略等多層面長期博弈的必然產物。從表面看是錢的問題,往深里看,是權力、規則、主導權的問題,是誰來主導未來全球秩序的問題。
美國長期以來對中美貿易的巨大逆差耿耿于懷。根據美國商務部的數據,2018年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高達4192億美元,創下歷史紀錄。對普通美國人來說,這不是一個抽象的數字,而是具體到工作崗位的損失、制造業的萎縮、工資的停滯。
他們認為,中國靠低工資、大規模出口占據了美國市場,而美國工廠則關門大吉,工人失業,社會不滿情緒上升。這種情緒在2016年助推了特朗普上臺,他一上來就把“對華強硬”寫進了核心政策,貿易戰也因此全面爆發。
但早在奧巴馬政府時期,美國就開始強調“亞太再平衡”,一方面是遏制中國在亞太地區的擴張,另一方面也是在經濟上防止被“中國產業鏈”綁得太死。李顯龍說“貿易戰遲早要來”,正是因為他看清楚了這背后的結構性問題,兩個體系的矛盾注定要碰撞。
除了貿易失衡,技術是中美沖突中最激烈的戰場。美國長期指責中國通過合資企業、技術轉讓、網絡間諜等方式“竊取”其先進技術,尤其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5G、芯片等關鍵領域感受到了中國迅速崛起的壓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華為。
美國不僅把華為列入實體清單,切斷其芯片和設備供應,還聯合盟國構建所謂“清潔網絡”,以遏制華為在全球擴張。表面上說是安全問題,但背后是怕中國在下一代通信技術上取得領先,從而動搖美國在全球科技領域的霸主地位。
而中國則認為,美國的指責缺乏依據,是對中國技術進步的遏制和打壓。中國強調,自己的科技發展是靠數十年積累的研發投入和市場規模,不是偷來的,美國的打壓只是想保住自己的壟斷優勢。這就使得中美科技摩擦遠不止是商業糾紛,更是一場技術霸權的角力。
2017年,美國在《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首次將中國定義為“戰略競爭對手”,認為中國不是“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而是一個試圖挑戰、甚至重塑現有國際秩序的“修正主義國家”。這一戰略定位的變化標志著中美關系的基本面已經變了,不再是合作中有競爭,而是競爭中帶有合作。
中國則始終強調和平發展,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行“一帶一路”倡議,力圖在全球事務中發揮更大影響力。但在美國看來,這些舉措是中國輸出影響力、爭奪主導權的工具。
美國主導的舊秩序正在感受到來自東方的挑戰,而中國則認為,自己的崛起是對西方長期主導地位的一種平衡。兩種認知的碰撞,使得中美關系緊張得像一根繃緊的弦,貿易戰不過是這根弦最先斷裂的那一端。
李顯龍所看到的,并不是一場“誰先挑釁”的爭端,而是一個大國崛起過程中必然要面對的系統性沖突。他早在2019年就說,中美競爭“無法避免”,而到了2025年再次重申這一點,正說明這場博弈不僅不會自動降溫,還可能進一步升級。尤其在臺海、南海等地緣政治熱點不斷升溫的大背景下,中美之間的每一次經濟、技術摩擦,都可能成為戰略沖突的導火索。
說到底,中美貿易戰是一面鏡子,映射的是全球權力重構的深層焦慮。不管是因經濟摩擦、技術壓制,還是戰略對抗,李顯龍所看到的,是這場“大國較量”背后的歷史邏輯。換句話說,這不是哪個領導人的沖動決定,而是兩種制度、兩種理念、兩種發展模式之間的深層碰撞。而這種碰撞,未來只會更多,不會更少。
經濟學家張五常早就說過,中美貿易戰是必然的,因為中國經濟起來了,美國肯定不樂意。他覺得,美國當了幾十年的全球霸主,眼看著中國追上來,心里能舒坦嗎?這種實力對比的變化,注定會讓兩國掐起來,貿易戰只是個開始。
橋水基金的老板雷·達利歐也說過類似的話。他覺得,美國要是處理不好自己的經濟問題,比如聯邦赤字什么的,貿易戰可能會讓情況更糟。他這話雖然主要是警告美國,但也側面說明,中美之間的經濟矛盾不是靠換個總統就能擺平的。
芝加哥大學的楊大利教授分析過,中美貿易戰里中國其實還有點優勢,因為競爭力還在上升。他覺得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反而可能害了美國自己,搞得通脹更嚴重。這種觀點也說明,貿易戰的根子在兩國實力對比的變化上,不是誰當總統的問題。
這么看來,中美貿易戰確實不是特朗普一個人的“功勞”。先看經濟結構。美國是消費型經濟,什么都靠進口;中國是制造型經濟,什么都往外賣。這倆國家的經濟模式天生就不對盤,貿易逆差這事兒幾十年都沒解決。時間長了,美國肯定得找個辦法發泄不滿,貿易戰就是個順手的工具。
技術這塊兒,中美都想當老大。中國在5G、AI這些領域追得太猛,美國覺得不遏制一下不行。這種競爭可不是一朝一夕能消停的,不管誰當總統,都得接著打。
戰略層面就更不用說了。美國想保住全球霸主地位,中國想有更多話語權,這倆目標根本沒法調和。貿易戰不過是這種博弈的一個戰場,換誰上臺都得面對這個現實。
李顯龍說得一點沒錯,即使沒有特朗普,中美貿易戰也遲早會爆發。這不是哪一個領導人的任性之舉,而是兩國在經濟、技術和戰略層面長期矛盾積累后的必然結果。從貿易逆差到高科技競爭,從產業鏈博弈到地緣戰略較量,中美之間的問題早已超越了傳統貿易范疇。
這場仗說到底是一場全球影響深遠的大國較量。未來的走向關鍵在于中美是否能找到合作共處的新方式。若繼續硬碰硬,不僅兩敗俱傷,還可能拖累全球經濟一起下水。在如今這個高度互聯的世界,沒有哪個國家能真正“獨善其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