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特斯拉是電動汽車行業的“技術燈塔”。從首創的圓柱電池模組到領先的自動駕駛算法,從一體化壓鑄工藝到超充網絡布局。
一直以來,中國車企就以“對標特斯拉”為榮。蔚來ES8對比Model X,小鵬P7、小米SU7對比Model 3,樂道、智界R7、極氪等硬剛Model Y——這場持續數年的“追趕游戲”,在2025年,可能真的迎來了轉折點。
特斯拉的“技術紅利”正在消退
過去五年,特斯拉的領先建立在三大支柱上:電池技術、自動駕駛和制造工藝。
但如今,這三根支柱均出現松動。以備受期待的4680電池為例,馬斯克在2020年宣稱其能量密度提升5倍、續航增加16%、成本降低14%。然而四年過去,量產版4680電池能量密度僅提升9%,且因干法電極工藝良率不足,導致電池包維修必須更換整個底盤,成本高達傳統電池的3倍。
當特斯拉還在為電池量產發愁時,中國車企已用“電池+車身一體化”技術拉開代際差距。將電池包上蓋與車身底板融合,剛性更強,密度更高,還有半固態電池,固態電池等。
這些創新不僅讓特斯拉引以為傲的“結構化電池組”顯得陳舊,更讓特斯拉的技術路線也有點尷尬了。
自動駕駛:從“全球路線”到“本地進化”
特斯拉輔助駕駛(FSD)的困境更具象征意義。這套基于美國高速公路數據訓練的系統,在中國城遭遇“水土不服”,表現很糟糕。
反觀華為ADS,通過激光雷達與視覺融合感知,在暴雨天仍能準確識別積水中的車道線;小鵬XNGP在廣州老城區實現“絲滑過彎”,甚至能預判突然竄出的外賣電動車。
這種差異源于技術路線的根本分歧,特斯拉堅持純視覺方案與全球統一算法,而中國車企選擇“本地數據+硬件冗余”的組合拳。
創新節奏:從“單點突破”到“體系碾壓”
特斯拉的技術停滯在更多領域顯現,比如固態電池方面,跟不上中國廠商了。
再比如特斯拉座艙系統仍依賴Linux底層架構,而國內呢,小米的澎湃OS,華為的鴻蒙OS,還有理想、小鵬、蔚來、比亞迪等等的座艙,支持全場景語音交互。
并且,中國車企構建了完整的這種智能生態,體驗遠高于特斯拉,甚至可以說是不是一個級別的東西了。
特斯拉還能跟上節奏嗎?
中國車企的崛起并非偶然。他們用“工程師紅利”彌補品牌短板,以“本地化創新”破解技術封鎖,最終在電動化、智能化兩條賽道完成超越。
特斯拉若想重返領跑位置,僅靠品牌光環遠遠不夠,并且,如今馬斯克重心也許不在汽車上了,馬斯克將寶押在機器人、AI等新賽道,但這也意味著特斯拉將更少資源投入電動車競爭,所以很大可能性,由中國車企發起的“狂飆”,終將把特斯拉甩在身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