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馬英九在希臘參加一個經濟論壇時,直言不諱地說:“大陸應當立即停止軍艦巡臺,我不希望臺灣成為第二個香港。”這話一出口,兩岸三地都炸開了鍋。
1950年,馬英九出生在香港,祖籍湖南衡山,家里是國民黨支持者。他一歲時隨家人遷到臺灣,從此在臺灣扎根。他在臺灣大學讀了法律系,后來跑去美國深造,拿了紐約大學法學碩士和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學位。
回臺灣后,他從政,先當過蔣經國的英文秘書,后來一步步爬到臺北市市長,最后在2008年到2016年做了八年的臺灣地區領導人。
馬英九在兩岸關系上的立場一直比較溫和。他在任內推動“九二共識”,也就是兩岸都認同一個中國,但各自表述。這讓他在2008年上臺后,兩岸關系迎來了難得的緩和期,直航開了,旅游熱了,經濟合作也多了。
卸任后,他也沒閑著,成立了馬英九基金會,繼續關注兩岸關系,搞了不少青年交流活動。他的政治標簽很清楚:和平、對話、合作。
但他的立場在臺灣內部爭議不小。支持者覺得他務實,能穩住兩岸關系;反對者說他太軟,對大陸讓步太多,甚至“賣臺”。這種兩極化的評價,貫穿了他的政治生涯,也為他后來的言論埋下了伏筆。
2023年,兩岸關系緊繃得像拉滿的弓。一邊是蔡英文和民進黨政府,拒絕承認“九二共識”,高調拉攏美國,搞“抗中保臺”;另一邊是大陸,軍艦軍機頻頻繞臺,宣示主權,軍事演習幾乎成了常態。臺灣民眾看著這些,心里不安得很。
2019年,香港爆發反修例抗議,2020年大陸推出《香港國安法》,加強了對香港的管控。曾經“東方之珠”的高度自治和自由,在很多人眼里大不如前。臺灣有些人擔心,如果大陸統一臺灣,會不會也照著香港的劇本走,把臺灣的民主和自由吞掉?
2023年4月,馬英九跑去希臘參加了一個經濟論壇。他在演講中拋出了這番心里話,直指兩岸關系的痛點。
馬英九的演講不長,但信息量不小。他主要說了幾點,句句都戳中了兩岸關系的敏感神經。
馬英九開門見山地說,大陸的軍艦巡臺得停下來。他覺得,這種軍事行動讓臺灣老百姓心里發毛,日子過得不安穩。他認為,頻繁的軍演不僅沒解決問題,反而把兩岸關系推向更緊張的邊緣。他希望大陸能收手,拿出點誠意,為和平對話鋪路。
這話是整場演講的重頭戲。馬英九說得很明白:“我不希望臺灣成為第二個香港。”他指的是香港回歸后,自治和自由被壓縮的現狀。他擔心,如果臺灣失去現在的民主制度,變成高度控制的地區,島內民眾是絕對接受不了的。這句話既是對大陸的喊話,也是對臺灣內部的表態。
馬英九還提到,臺灣經過幾十年發展,已經有了自己的民主社會。這種現狀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臺灣人一步步爭取來的。所以,任何改變現狀的舉動,都得走和平、民主的路子,不能靠武力或者強壓。他這話既是說給大陸聽,也是在提醒臺灣內部的激進派。
他話鋒一轉,點了民進黨的名。馬英九說,民進黨搞的“臺獨”和對抗政策,既不得美國心,也不得大陸意。他覺得,這種激進路線讓臺灣夾在中間,左右為難。他暗示,臺灣需要更溫和、務實的兩岸政策,而不是一味地硬碰硬。
最后,馬英九強調了兩岸合作的重要性。他認為,經濟、文化上的交流是正道,軍事對抗只會兩敗俱傷。他希望大陸能停下軍事動作,雙方坐下來談,給和平一個機會。
這幾點加起來,就是馬英九的“心里話”。他既表達了對現狀的擔憂,也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核心還是他一貫的和平路線。
馬英九這話就像往水里扔了塊石頭,激起了一片漣漪。不同陣營的反應,簡直是五花八門。
在臺灣島內,馬英九的言論立馬成了熱議話題。
民進黨第一時間跳出來開炮。他們覺得馬英九太天真,太軟弱,完全沒看到大陸的軍事威脅。民進黨議員在記者會上說:“光喊和平有什么用?我們需要的是強硬的防御,不是空話。”他們還指責馬英九老調重彈,沒拿出實際辦法。
國民黨這邊倒是很買賬。黨內人士說:“馬英九講出了我們的心聲,和平對話才是正路。”他們覺得,馬英九的溫和路線跟國民黨的立場一脈相承,能給兩岸關系降降溫。
臺灣老百姓的反應很復雜。有人支持馬英九,覺得兩岸多交流總比打仗好,也有人覺得他太理想化。
大陸這邊對馬英九的言論反應很克制。國臺辦發了簡短聲明,說“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是我們一貫的立場”,但沒直接回應他的呼吁。官方媒體也沒大肆報道,保持了低調。這可能說明,大陸對馬英九的溫和態度有幾分認可,但軍艦巡臺是主權問題,不會輕易讓步。
國際社會對馬英九的發言沒太大波瀾。希臘的一些學者分析,馬英九這話反映了臺灣內部的糾結心態:既想保住現狀,又怕被外部壓力吞沒。
2023年3月27日至4月7日,馬英九干了件大事——率團訪問大陸,成了1949年以來首位訪大陸的臺灣前領導人。他去了南京、武漢、長沙、重慶、上海等地,祭祖、參觀,還跟大陸學生聊了不少。
在武漢大學,他跟學生座談,說:“兩岸年輕人多接觸,才能少沖突。”在上海,他接受采訪時又提了“九二共識”,說這是兩岸和平的基石,得趕緊恢復對話。這次訪問,他在湖南大學演講時提到兩岸同屬一中,引發不小爭議。
民進黨抓著這點猛批,說他“矮化臺灣主權”,傷害了臺灣尊嚴。他們覺得,馬英九跑去大陸講這些,就是在向大陸示弱。國民黨則很欣賞,說他展現了開放姿態,為兩岸和平搭了橋。他們認為,這種交流比對抗更有建設性。
這次訪問讓馬英九的兩岸主張更清晰了:他想通過民間交流,慢慢化解分歧。
2024年11月4日,馬英九基金會宣布邀請40名大陸高校學生,比如北大、清華、復旦的,來臺灣交流9天。活動包括參訪大學、文化景點,目的是讓兩岸年輕人多了解對方。這事兒延續了馬英九一貫的理念:對話從青年開始。
馬英九這番話,還有他后來的行動,其實透出了幾個深層次的東西。
馬英九對和平的追求是真心的。他覺得,兩岸打起來誰都討不了好,和平對話是唯一的出路。他的政治生涯一直在圍繞這個目標轉,從當領導人到卸任后,都是如此。
他不希望臺灣變香港,這背后是對臺灣民主和自由的珍視。他知道,臺灣人很看重現在的制度,任何強行改變都會引發反彈。他這話既是說給大陸聽,也是在安撫島內情緒。
馬英九他知道兩岸實力懸殊,臺灣不可能靠對抗贏。所以他推合作、推交流,希望用軟實力緩和矛盾。這種務實態度,是他跟民進黨最大的區別。
馬英九說了心里話,講得挺實在,也挺動情。他希望大陸停下軍艦巡臺,希望臺灣別成第二個香港,希望兩岸能坐下來談。這些想法,反映了他對和平的執著和對臺灣未來的擔憂。但現實是,兩岸關系的走向不取決于他一個人。大陸有自己的底線,臺灣內部也有不同聲音,國際局勢更是錯綜復雜。
和平對話是化解分歧的好辦法,但光有理想不夠,還得有雙方的誠意和智慧。未來兩岸會怎么走,誰也不知道。但至少,馬英九用他的方式,留下了一份推動和平的努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