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他所建立的“張楚”政權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政權。
只是這樣一個具有跨時代意義的歷史人物,為什么從起義、稱王到覆滅,僅僅只過了半年,就眾叛親離, 慘死于自己車夫之手呢?
征戍漁陽 結識吳廣
陳勝,陽城人,出身窮苦,早年給人家耕田做工為生,但他素有大志,不甘心受人奴役,還和一起耕田的小伙伴們約定“茍富貴勿相忘”,受到大伙的一頓嘲笑,陳勝禁不住感嘆:“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不被理解的他只能忍氣吞聲,靜待時機。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秦朝大舉征兵去戍守漁陽(今北京市密云西南),陽城這一帶也征集了900人,陳勝也在其中之列。
陽城縣令派了兩個軍官押送這900人。路上,兩個軍官為了便于管理,從900人中挑選了兩個身強力壯、辦事突出的年輕人當屯長,類似于今天隊伍的領隊,其中一個就是陳勝,另一個是吳廣。
吳廣,陽夏(今河南省太康縣)人,也是窮苦出身,他素來愛惜人才,因此在士卒中有一定的威望。
陳勝與吳廣二人此前并不相識,當了屯長之后,因為都是窮苦出身,同病相憐,遇事常在一起商量,很快就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大雨受阻 約定起義
這一天他們押送隊伍走到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西寺坡鄉),連續幾日天降大雨,道路被沖斷,無法通行,一直延誤了20多天。眼看抵達漁陽的期限很快就要到了,眾人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
秦朝律法規定,守邊士兵不能按期抵達,一律是要殺頭的。在這生死存亡之際,陳勝挺身而出,他與吳廣商量,既然無論如何都趕不上到達漁陽的限期,去了是死,逃跑被抓回來也是死,橫豎都是死,還不如起來造反,干一番大事業,即使失敗也比白白送死強。
這一番話成功激起了吳廣的雄心和斗志,他欣然同意和陳勝一起干。二人經過商量一番,又從卜者悟出了借鬼神來威服眾人的啟示,謀劃準備起義。
魚腹丹書 篝火狐鳴
他們先是用朱砂在一塊白布上寫上“陳勝王”三個字,偷偷塞在一條魚肚子里。士兵們買了魚回去,剖開后發現魚腹中的“丹書”,都十分驚奇。
半夜里,吳廣又偷偷地潛伏在營房附近的一座破廟里,把篝火放在廟宇的竹籠中,使其若隱若現,還模仿狐貍叫聲,大聲喊:“大楚興,陳勝王。”睡夢中的兵士們被驚醒,又驚又怕。
第二天,大伙兒都在背地里議論這些“異象”,又加上陳勝平日待人和善,人們對他愈發的尊敬了。
眼見時機成熟,有一天,趁著兩個軍官喝醉了酒。吳廣故意揚言要逃跑激怒二人,兩個軍官果然大怒,拿起軍棍就責打吳廣,大伙紛紛表示不滿。吳廣趁機奪過其中一個軍官的佩劍將其殺死,陳勝也立刻趕上去,將另一個軍官也殺了。
然后陳勝振臂高呼道:“天下苦秦久矣,如今我們誤了到漁陽的期限,橫豎都是一死,死也要死得其所。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男子漢大丈夫為何不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呢”。
首舉義旗 起兵反秦
陳勝的一番話,鏗鏘有力,擲地有聲,民夫們長期受秦朝暴政壓榨,早已忍無可忍,如今被陳勝這一激,對秦廷滿腔的怨恨和憤怒如同沖潰堤壩的洪水般奔涌而出,齊聲高喊:“我們愿聽從您的號令!
在陳勝、吳廣帶領下,眾人袒露右臂作為標志,筑壇盟誓,按事先謀劃,陳勝詐稱公子扶蘇、楚將項燕之名,宣布起義。
陳勝自立為將軍,以吳廣為都尉,起義軍很快攻下了大澤鄉。接著又迅速攻下蘄縣縣城。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戰爭就這樣爆發了。
陳勝、吳廣起義的壯舉,得到了附近老百姓的積極響應,人們捐糧捐物,沒有刀槍和旗子,眾人“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紛紛投身起義軍中。不久之后,起義軍相繼連續攻下五個縣城,隊伍越來越壯大,起義的火種很快就燃遍了中原大地。
建立政權 人生巔峰
起義軍很快又攻下了陳州(今河南淮陽),此時的起義軍可以說勢如破竹,如日中天。在眾人的勸說和擁戴下,陳勝自立稱王,國號“張楚”,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政權。
“張楚”政權的建立,顯示了巨大的號召力,將全國反秦斗爭推向了高潮。長期被暴秦壓迫的農民以“張楚”軍的名義都紛紛起事,殺死當地秦朝官員,來響應陳勝的號召。一些原來六國的貴族殘余勢力也紛紛收羅舊部,起兵反秦。
此時的陳勝也終于走上了自己的人生巔峰,實現了他年少時的“鴻鵠之志”。
只是權力就像美酒,很容易讓人沉溺其中,迷失自我。看著以前看不起自己的那幫人在自己面前點頭哈腰,賣力巴結討好的樣子,陳勝不免自我膨脹,飄飄然起來。
得意忘形 漸失人心
《資治通鑒》記載:初,陳涉既為王,其故人皆往依之。妻之父亦往焉,陳王以眾賓待之,長揖不拜。
對于前來投奔自己的小伙伴們,陳勝早已忘記了當年“茍富貴,勿相忘”的許諾,態度傲慢,一副趾高氣揚的樣子。甚至對于自己遠道而來的岳父,陳勝也沒有執晚輩禮跪拜相迎,而只是像對待賓客一樣拱手示意。
此情此景惹得陳勝岳父是勃然大怒,你小子也太飄了吧,古來帝王都尊重長輩,你剛稱王幾天就這樣,太不像話了!氣得拂袖轉身就走,臨走之前還詛咒說:“怙亂僭號,而傲長者,不能久矣!”意思是仗著叛亂的機會,越過本分自封帝王稱號,對待長輩又傲慢無禮,這樣下去不會長久的。
陳勝卻沒有把老丈人的話當回事,不僅如此,而且當他聽說自己的那些小伙伴們,不僅四處吹噓和自己的老交情,還不斷提起當年大家一塊種地的往事,不僅惱羞成怒,下令將他們統統殺掉。
如此一來,陳勝與起義軍的關系日益疏遠,派往各地的將領也開始不聽號令,甚至為了爭權奪利而互相殘殺。這期間原趙、齊、燕、魏等地六國貴族們紛紛恢復六國旗號,自立為王。
兩路抗秦 遭受重創
陳勝封吳廣為假王(副王),命他率兵向西攻打滎陽(今河南滎陽市)。滎陽是通向關中的重要通道,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而附近的敖倉又是秦軍囤積糧食所在,秦朝在此設有重軍把守,把守將領還是丞相李斯的兒子李由。
吳廣久攻滎陽不下,大軍西進受阻。陳勝只好另派大將周文率軍向西攻秦,繞過滎陽,直取函谷關。
大軍一路斬關奪隘,勢如破竹,一直打到秦都咸陽附近。秦二世胡亥聽聞驚慌失措,而此時咸陽城內空虛,調兵又來不及,只好聽從少府章邯的建議,赦免在驪山陵服役的幾十萬刑徒和奴隸,將他們臨時組編成軍隊,命章邯為大將軍,向起義軍反撲。
正在休整的周文大軍被突如其來的幾十萬秦軍打了個措手不及,被迫退出關中,向陳勝求援。陳勝下令自封為王的六國貴族派兵支援,無奈六國都有自己的小算盤,誰也不聽陳勝的號令。周文只得帶著起義軍孤軍奮戰,與秦軍抗擊數十天后,終因寡不敵眾,拔劍自刎。
吳廣被殺 形勢逆轉
章邯擊敗周文后,又率軍向東增援滎陽,眼見腹背受敵,起義軍將領田臧與吳廣意見不合,竟然假托陳勝之命擅自將吳廣殺死,引起起義軍內部的混亂。
而吳廣被殺的消息傳到陳勝那里,陳勝不僅沒有懲罰田臧,還任命田臧為起義軍統帥,繼續指揮戰斗。雖然陳勝這樣做可能忌憚于田臧手中的兵力,但是對于一同起義,一路相助的好戰友吳廣,這樣的做法著實讓人寒心,漸漸背棄陳勝的人越來越多。
奪取兵權后的田臧,西進敖倉(滎陽西北),迎戰章邯軍隊,最終因腹背受敵,兵敗身死。他所帶領的這支隊伍最終全軍覆沒。起義軍的形勢也由此開始逆轉。
陳勝被殺 千古遺恨
章邯率領的秦軍在解除滎陽之圍后,傾全力向陳縣猛撲。此時起義軍主力大部分都被派往各地,敵眾我寡,力量懸殊;加之魏、趙等六國貴族拒不相救,孤立無援的陳勝只得親自督軍應戰,無奈寡不敵眾,接連失利,只好節節敗退。
前208年(秦二世二年)12月 逃至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的陳勝本想積蓄力量,再和秦軍一戰,萬萬沒想到此時他的車夫莊賈早已叛變投敵,莊賈趁人不備將陳勝殺死,抱著他的頭顱投奔了章邯,“張楚”政權從此滅亡。一代農民起義將領成千古遺恨。
呂臣復仇 歸葬芒碭
陳勝被害,激起了其舊時侍從呂臣的極大悲憤。他在新陽(今安徽界首北)重新舉起義旗,組建“蒼頭軍”,從秦軍手中奪回陳縣,處死了叛徒莊賈。
后來呂臣和父親呂清一起投奔劉邦,呂清被封為新陽侯,他死后呂臣繼承了新陽侯的爵位,也是陳勝起義將領中難得有好結局的人了。
呂臣還將陳勝遷葬到芒碭山中。
巧合的是,在陳勝起兵之前,身為泗水亭長的劉邦因為放跑了押送的徭役,曾逃至芒碭山中避難。劉邦還在芒碭山路遇一條大蛇,將其斬為兩段。又碰見一個老婦人在路旁痛哭說那條大蛇是白帝之子,被赤帝之子斬殺。因此眾人都認為劉邦是赤帝之子,對他更加信服。這就是劉邦“斬白蛇起義”的故事。
后來陳勝在大澤鄉起義,建立政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豪言壯語,也激起了農民出身的劉邦的雄心壯志,他從沛縣起兵,一步步發展壯大,最終成功做了皇帝,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皇帝。
劉邦建墓 后人祭祀
劉邦起于芒碭,陳勝歸于芒碭,也許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劉邦稱帝后,追謚陳勝為“隱王”,還派30戶守護陳勝墓,免其賦稅雜役,并要求他們按王侯品級對陳勝年年殺牲祭祀,東漢漸廢。
1975年,國家又撥專款整修,辟地4000平方米,砌石圍墓,栽松植柏,置人守冢,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前石碑上的碑文“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之墓”為郭沫若親筆題寫。
可見陳勝作為農民起義第一人代代相傳,永為后人銘記。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參考資料:《史記?陳涉世家》、《資治通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